又是一年的考研过去了。又有一百多万考生走出考场,他们以及他们身后的家人、朋友暂时放下了心里的重负。因为,没有人愿意跟考试(尤其是“熬人”的考研)产生难舍难分的联系。但是,却始终有一群人愿意肩负着考研的“使命”年复一年地走下去。他们之中,有考研班、复习考试资料出版商,也包括着在大大小小的媒体、资料、广告上频频露脸的“考研专家”。
什么是“专家”?查《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的解释:“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擅长某项技术的人。”那么,顺理成章地,“考研专家”就应该是“对‘考研’这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擅长‘考研’这项技术的人。”
从语意的角度考察,“考研”是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简称,这是一项一定时间长度内的人的活动,因此,好像还够不上被称为一门学问,也不应被归类为一项单纯的“技术”工种。
即便可以把这些人称为“考研专家”,那么,他们应该从学问的高度和角度来研究“考研”,按照时下流行的量化考核标准的要求,应该每年在相当级别的学术核心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关于“考研”的学术论文;或者对“考研”的技术有相当的体会、经验和教训。而反观这些“考研专家”,好像很少发表如何考研的学术论文;可能也少有人从钻研技术的层面去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入考场反复实战,以求在技术层面上精益求精,拿个“技术能手”称号什么的,更没有谁有这样的惊人毅力。当然,这些“考研专家”从年龄上也不被允许那么频繁地参加考研。
学问不成其为学问,技术又没有推陈出新,甚至都没有经过几次考场的洗礼,却妄称“考研专家”,这就让人迷惑了:何谓“考研专家”?又何来“考研专家”?
也许,一个新的名号更适合这群人,鉴于他们学术成就的匮乏和实战经验的欠缺,为稳妥起见,还是叫他们“不参加考研,却对考研颇有经验,可以指导他人通过考研并获得高回报的专门人才”为好。只是,这样一改,名号太长,要在宣传材料和广告中出现的话,有增加成本之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