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各类考研辅导班招生报名之际,全国各地明年想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很多学子都希望在北京上考研辅导冲刺班———因为在北京,考试的“信息新、权威辅导老师多、有路子拿到题的机会相应也多”。本报编辑部接到不少咨询电话:“北京的考研辅导班真的能猜中题吗?”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北京一位知名考研学校校长刘慎(化名)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商业炒作,一种营销手段,对招生很有帮助”。既然是意在招生的噱头,可信度有多高呢?
考研学校互相揭短,我说你虚假,你说我是无稽之谈
记者在这些网站上发现,不少考研学校在自我标榜高命中率的同时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共同点———都在指斥某些考研辅导班的宣传虚假、含有水分。但大家都颇为自信,“欢迎考研学子比较对照”。那所号称命中97分的学校就是这样说的:“与一些考研辅导学校虚假、充满水分的统计相比,本对照表的统计内容皆真实可靠、有据可查。”
这些学校列举的与命中有关的材料少则4本,多则8本,另外还包括即使有据也难查的课堂讲解。
而另一家宣称命中政治试题82分的考研学校,其说法就像是在批评命中97分的学校:“罗列辅导资料以统计命中率,是无稽之谈———资料的品种多、内容多,对考生的帮助无法与课堂授课的直接效果相比。”所以,这所考研学校“仅以课堂授课内容统计”算出自己的命中率,且极为明确,就是告诉大家命中了哪些题,多少分。而实际情况是否如其所言,绝大多数考生是无从验证的。
同时,这家学校还以“惊爆”字眼说某某老师直接命中了英语的大小作文,就连阅读考题文章选材、解题思路都与这位老师的授课“如出一辙”。“这些命中率可信吗?”记者问刘慎。他沉默了一会,然后建议:“你可以作个对比研究,然后捅出来,不就破了吗?”
刘慎承认,在自己学校创办的早期也做过类似宣传,但“后来就不说了”。因为,“只有一家说,别人都不说的时候效果最好,大家都说,你也说,效果就不怎么明显了”。他认为,当初命题简单,容易被猜中,现在就难了,因为命题形式更灵活了。刘慎还强调:“说能命中数学和英语,这很可笑!”
记者决定选择“命中政治试题97分”的那所学校一探究竟。它列举了与“命中”有关的4本资料,全部被命中的37道真题各自对应哪本资料的第多少页,在对照表中都有说明。其“命中情况”主要有这么几种:理论阐述,课堂重点讲解;详细阐述,直接命中;内容与答案完全一致,直接命中;名师某某在辅导班上直接点中;理解即可正确做题。
记者花了3个多小时将2005年考研政治试题和该学校提供的4种考研辅导材料对着比较分析,总体结论如下:这4本资料涉及到了考研政治的方方面面,能因此就说自己命中了题吗?按照这种说法,考研政治大纲和几本考研要求看的政治书都是100%的命中率。
而其中所谓的“详细阐述,直接命中”大都只是辅导材料中的某一块涉及到了试题的某一方面,而很少针对要考查的内容做出专门和全面的阐释。有的知识点需要综合好几本资料才能归纳。至于“课堂重点讲解”而“命中”的情况就无从查起了。
对多选题和主观题的“命中”,《对照表》中并不能指明资料中提供的哪个观点或原理能使考生拿多少分。如对于多选题,少选或多选即为错误,但只要资料涉及其一,即视为命中。
考研学校副校长:我们不弄,就像没押中题似的
97分的高命中,究竟是不是真的?记者采访了该校的一位副校长。她告诉记者,网上提供的《命中情况对照表》是考过研后请五六个学生对照出来的。这样做,“是被市场逼的,只能看看那些内容是不是差不多,用一样的原理答是不是能得分,然后找了一些间接押中的题,凑够97分”。“实际上我们也不想押题,但是你不做有人做,甚至根本没有押中题的人也出来说他押中了多少题”。这位副校长对考研辅导市场的混乱显然很不满意:“他们完全没有行业责任感,号称自己押中率高,学生肯定会上当受骗。”所以,在她看来,这样做“也是为学生考虑”。
“如果复习题和考题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一致,就涉及泄题了”
2005年的研究生考试结束后,与往年一样,关于某某辅导班和老师押中多少题的舆论风生水起。在一些报纸和网站上甚至还出现了对泄题的质疑。“这是一种自我炒作行为,本质上是假新闻。”在考研辅导市场沉浮多年的刘慎校长说,“谁受益谁就炒作,与考研辅导班直接有关系。”哪所考研学校在制造这种舆论,刘慎很清楚。“他自己说自己中了,别人不相信,他就可以利用报纸的公信力,以质疑的方式,然后带出考研学校的名字。”考研辅导班可以这样做:以热心读者的身份向报社报料,说哪家网站在考前就出现了命中的试题。
而光从目前的命题到考试的种种环节来看,刘慎认为,在5道题中能猜中一道,这就非常高明了。实际上,“谁也不可能原模原样的押中题,我们不可能这样押题,这是对学生的一种损害。”考研辅导班怎样化解押题对学生的风险?“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要引导他们放弃正常的学习,片面追求这个东西。”刘慎说。
他认为,所谓押中,就是给学生的东西和真题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一致。“而这种东西是教育部考试中心最忌讳的,一般来讲,如果复习题和考题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一致,那就是一个事件了,就有泄题的嫌疑。”“你小范围地猜题,教育部考试中心不会在意。如果几万人都在猜,而且不幸被言中的话,再加之这种猜中还被舆论严重渲染,考试中心就会注意了。”刘慎推测,“从维护考试的公正性讲,考试中心一定会采取措施,来降低你猜到题的可能性。”
这就是所谓的押题与反押题。2002年和2003年,舆论风传某位政治名师直接命中了多少道大题,而在接下来的2004年,这位名师一题未中。有人猜测,这与一位考研政治命题组成员的“退出”有关。也有人猜测,命题组在2004年有意避开了那位名师的辅导资料。“注意到他,是押题和反押题博弈的必然结果。”刘慎说。在一次大规模的考研辅导班上,刘曾经接到考试中心一位工作人员现场打给他的电话,对方说了一句:“你们这样搞不行啊。”
刘慎发现,2004年的政治考题的形式明显和2003年的不一样,“很多题都给材料或图,连辨析题也是,就很难猜中了。”今年的政治试题也是这样。
命题组成员名单是如何被摸清的
“老师都能吹自己,吹得没边,抬自己贬别人,不光是政治老师,英语、数学老师都是这个样子,都能吹,不吹是走不出去的。”刘慎建议记者听听一些辅导老师在开课前的讲座,“很好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三的张大伟就经历了这样一次“好玩的讲座”,并使他对那位政治老师和辅导班产生了信任感。2005年3月的一天,一位近几年风头颇健的老师来到北航,300多人的大教室人满为患。
最吸引张大伟和其他学生的,是这位老师当场告诉了他们是如何“猜中题目”的。“很多老师不知道政治命题是什么样的,但是我知道。”那位老师说,“我会假装成学生的家长,打电话到可能命题的老师那里。家里的人说他不在,我就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假如说是几天后再让我打电话,那这个老师肯定不会参与命题;倘若说这个老师一个月后才回来,那他肯定是命题组的老师。确定好命题的老师后,对他的文章和著作进行研究,逐步缩小范围,猜中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关于谁会参与命题,刘慎认为:“同一圈内的人要知道这一点,不难。”但也只能去揣摩其命题风格,而很难猜到具体的知识范围。而“如果辅导老师的‘道’比较深,猜到的可能性就大”。
记者采访了北航、中央民族大学和人大多位参加过考研辅导班的学生,他们无一例外地对考研学校的“高分命中率”表示不屑。正如中央民族大学的李娜同学所言:“上不上辅导班没什么差别,他们的讲义和材料既多又全,好好看都能知道。而且今年的政治题目非常灵活,只有理解透材料才能答出来。”但是,在“可能猜到题”的侥幸心理和寻求心理平衡的驱使下,很多人选择了考研辅导班。
一个好的考研辅导班,其作用毋需多言,如能归纳知识点、划出重点内容、传授解题技巧等等。但正如刘慎所认为的,不能将押题作为参加考研辅导班的惟一目的。他说,“让考生在见到试题时感到眼熟,并做到心中不慌,我们就很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