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地处被誉为“北方明珠”和“浪漫之都”的大连市,是青年学子前来深造的理想城市;我单位作为国家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以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为支撑的;区域经济学作为重点学科,下设四个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1. 城市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2.海洋经济开发与陆海经济一体化研究;3. 交通经济开发与区域物流现代化研究;4. 区域经济开发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我单位现可接受调剂名额12人,欢迎经济类考生前来联系,并祝福您在这里获得理想的工作前程和美好的生活前程。
附 区域经济学科建设介绍。
联系人:李靖宇教授; 刘锴老师; 孟昭彬
联系电话:0411 84205699,84258390,8582784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学术特色
李靖宇 孙才志
内容提要:大连市雄居于环渤海与东北地区的辐辏位置,横跨正在成长中的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与第四大经济增长极而发挥着龙头作用,具有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的综合优势与光明前景,所以分别在1989年与1999年被邓小平、江泽民定位为“东北之窗”和“北方明珠”,从而为辽宁师范大学建设区域经济学博士点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宽广视野。正是依托于大连市所提供的有利条件与宽广视野,辽宁师范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区域经济博士点建设。经过30年的辛勤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与独到之处:学科建设日臻成熟,逐步形成创新体系;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后发优势正在展现;研究方向明确定位,业已产生广泛影响;科研立项层次较高,学术性与开发性两全;科学研究成果丰厚,得到同行普遍好评;获奖成果逐年增多,应用价值得到体现。
关键词: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应当认定,当前正在加大实施力度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二者呼应并在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前轮拉动作用;而东部地区的再上新台阶和中部地区的战略崛起,则是两个后轮,也在中国新一轮大开放与大开发中发挥着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作用。总体而言,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四轮驱动”的基本态势。必须承认,只有调整好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布局,进而形成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良性互动,并且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步伐,才能促进中国区域经济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不断前进。为了在这方面提供理论支撑体系,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的学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着从中国到大连面向世界的战略跟进步伐,具体论证并且大胆推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决心跟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加强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因为他们认识到,作为国家多年培养出来的理论工作者,有责任立足于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入探讨与研究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各种问题,进而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尽到自己的义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创建于1993年,当时为辽宁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所,1996年根据学科建设需要改为现名,所长为李靖宇教授。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李靖宇教授先后承担国家级重点课题3项、省部级规划课题6项、各类软科学研究课题8项,均为课题主持人,学术研究成果丰厚:出版专著21部,近期代表作是《中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策》(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42万字)、《大连21世纪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战略对策》(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3月版,51万字)、《大开放与大发展—21世纪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对策研究》(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8月版,56万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从中国到大连面向世界的战略跟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9月版)、《造就东北亚
区域经济合作关系——从中国到东北对外开放的战略依托》(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发表论文236篇,其中有189篇发表在国家级和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上;向国家和地方有关职能部门提交研究报告63篇,对各级政府有关决策起到了应有的咨询作用;获得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级9项、省部级16项,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2次并且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受到好评,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辽宁师范大学作为辽宁省的重点高校,地处被邓小平定位“东北之窗”、江泽民誉为“北方明珠”的大连市。大连市既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又是东北经济振兴带的龙头城市,还是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横跨正在成长中的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与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而大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名城的理想境界,从而为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提供了开阔的学术视野与有利的依托条件。应当指出,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是在省市、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与指导下展开的,得到了兄弟院校和国内外同行大力支持与帮助,点上学者先后承担了63项国家与省部级的重大科研课题,完成了一系列学术性、应用性、开发性的科学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不同名次的128项奖励证书,完善了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鉴于上述进展,并且经过认真评估,被同行专家认定是达到了成熟期,具备了申请博士授予权的基本条件。30多年来,辽宁师范大学的有关专家依托大连市这一“东北之窗”和“北方明珠”的区位优势,在区域经济学的学术园地里辛勤耕耘,不断奋斗,取得了为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显著成果,在博士点建设上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与独到之处。回顾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点的建设历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发展阶段:
第1阶段,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以海洋区域经济研究为主攻方向加强建设。在起步阶段,以著名海洋经济学家张耀光教授为代表的学者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从创建海洋经济研究所到争取教育部设立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丰厚的科学成果与应用价值,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与高度评价。
第2阶段,合流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表现为应用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交叉推进。在这一阶段上,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经济学院、旅游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单位在以往本科教学的与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学科建设的角度进一步加强了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日趋完善,初具规模,并且得到了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第3阶段,成长于20世纪90年代,积极为国家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大连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提供理论支撑。在这一阶段上,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面向市场经济主战场组织攻关,具体地设计了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操作方案,系统地论证了大连市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的战略对策,先后出版了《中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策》、《大连市21世纪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战略对策》、《关于德惠市创建东北亚农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的定位分析》等科学成果,为国家与地方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提供了坐标系与参照系。
第4阶段,成熟于21世纪初期,以申报区域经济学博士点为进取目标来加以巩固和提高。近年来,辽宁师范大学注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教学与科研两翼齐飞,委托校内区域经济研究所出面协调有关学院的学术力量共同推进,进一步强化了区域经济学科建设力度,在梯队配备、方向支撑、完成项目、发表成果、获奖档次、应用开发等方面卓有建树。目前,辽宁师范大学已经启动了申报区域经济学博士点的各项推进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经过老中青三代学者30年的努力,逐渐成熟了4个准备培养博士生的主攻方向:1、城市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2、海洋经济开发与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3、交通经济开发与区域物流现代化研究;4、区域经济开发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这4个方向的确立,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申报要求,符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基本精神,符合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主导方向。具体介绍如下:
1.第一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具有突出的研究特色、重要的学术地位、作用和意义,主要学术带头人为李靖宇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学科博士点建设第一学术带头人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共大连市委与市政府咨询委员、大连市与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开发首席顾问、大连区域经济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城市经济学科建设专家组成员、世界华商研究院(驻大连市)副院长、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
1.1研究特色:本方向立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地位,研究国际区域经济与国内区域经济、沿海区域经济与内陆区域经济、辽宁省区经济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大连城市经济与东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论证中国城市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优势与问题,确定中国各大区域经济实现战略升级的操作方案;论证中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前景,确定中国各大区域经济对内实施一体化战略、对外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操作方案;论证“10+3”、“10+1”框架下东亚大市场成长的综合优势与障碍因素,确定中国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走向成熟的操作方案;论证环渤海地区创建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与东北地区创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的综合优势和远大前景,确定改变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南重北轻”现状的操作方案;论证从图们江地区开发起步走向世界市场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目标,确定中国与俄、日、韩、朝、蒙各国之间双边与多边经济合作实现战略升级目标的操作方案,从而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开辟道路。本方向研究特色鲜明,体现了学与术、知与行、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统一,能够为区域经济开发、城市经济开发提供坐标系与参照系,其成果具有普遍的认可度与广泛的接受度,先后有《中国城市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研究参考》、《中国软科学》、《世界经济》、《和平与发展》、《经济前沿》、《财经问题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社会科学战线》、《东北亚论坛》、《中国发展》、《太平洋学报》、《亚洲太平洋研究》、《远东经济问题研究》等33家中外著名学术刊物予以发表,并且被各级政府、经济主体主动采纳,产生广泛效益。
1.2学术地位:本方向根据党和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首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为区域经济学科建设的四大研究方向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支撑,特别是展示了本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一是着眼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与历史趋势,确定中国必须首先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全面推进东亚大市场成长与东亚自由贸易区成熟,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多元化市场取向建立起战略依托,并且从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目标出发,在学术界首次提出与系统论证了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问题,其代表作《中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从中国到东北对外开放的战略依托》(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二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研究城市经济建设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辐射功能与拉动作用,特别是依据大连经验在学术界首次提出与系统论证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城市环境经济模式,其代表作为《现代文明城市论》(该书从理论到经验进行论证,大连出版社2000年版)与《大连21世纪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战略对策》(该书从经验到理论进行论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三是着眼于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注重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阐明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和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阐明中国区域经济大开放与大发展的新理念与新对策,在学术界首次提出与系统论证了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对内实施一体化战略、对外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政策主张,其代表作《大开放与大发展——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融入世界市场对策研究》(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版);四是着眼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进程,具体拟制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体系,主张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质变为新兴工业基地、裂变为现代装备基地、提升为科技产业基地、发展为生态农业基地和农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其代表作是《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目标体系的现实论证》(《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3期)。尤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从中国到大连面向世界的战略跟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版)这部著作的问世,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创树和阐明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促进了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带动了上述各个专题研究的学术创新,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日本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学专家唐寅先生认定上述成果“在国际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俄罗斯联邦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波尔佳科夫教授说:“这些研究填补了从苏联到中国计划经济年代所造成的理论空白,用追赶的气魄达到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前沿”。
1.3作用与意义:本方向通过研究城市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可促使人们在城市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方面达成共识:一是中国实现多元化的市场取向需要建立起战略依托,要求我们必须造就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大力推动加快东亚大市场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二是中国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要求我们必须推动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内陆地区逐渐实现一体化,并且要在这一进程中提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操作方案与政策安排;三是中国要注重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战略启动,争取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技术开发成功之后,努力创造出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四是中国推动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的战略攀升,可以加速改造老工业基地的落后面貌,也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南重北轻”的亚健康现象,促进东北地区紧随环渤海经济圈之后而成长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五是中国坚持图们江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战略取向,能够创造出从多国合作起步走向世界市场的积极态势,有利于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升级的宏大目标;六是中国支持大连建设“全球500强”城市的战略举措,不仅能促进东北区域经济振兴带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在全国促成对外开放的东西联动、南北呼应的整体推进态势,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在经济上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1.4队伍与实力:本方向现已形成包括4名教授、8名副教授、6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内的层次合理的学术队伍,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与城市经济开发对策研究,所取得的丰厚成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参考,并且被著名经济学家与海洋经济开发专家丁德文院士认定为“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正在承担3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研究任务和6名博士生及18名硕士生的培养任务。
2.第二研究方向:交通经济开发与区域物流现代化研究,具有突出的研究特色、重要的学术地位、作用和意义,主要学术带头人为韩增林教授,辽宁师范大学第一副校长、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大连市政协常委。
2.1研究特色:交通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方向据此旨在研究交通运输地域组合及其发展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本方向学术带头人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就开始对交通经济学、运输地理学进行系统研究。本方向专家利用学校地处大连市作为“东北之窗”的地理位置优势,以港口区域经济研究为切入点,逐渐向交通运输学纵深领域展开;从最初研究单个港口的发展与布局,逐步深入到探讨港口的地域组合,进而探索全国范围内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的空间布局与优化,其成就主要体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装箱枢纽港形成演化机理及运输空间网络优化研究》的系列成果上;从研究作为大连港集疏运条件的沈大高速公路出发,发展到探索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演化机制与布局规划,其成就主要体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机制及其布局规划方法研究》的系列成果上;从研究交通运输地理发展到探讨区域物流系统的整合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布局,其成就主要体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北区物流系统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及布局研究》的系列成果上。特别是在集装箱枢纽港形成演化机理与集装箱港口运输体系空间布局与优化、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及通过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机理与布局规划方法等方面开拓性的深入研究,所获得的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其中一些实证研究成果如《高速公路经济带形成演化及其布局规划研究》、《沈阳-山海关高速公路经济带布局规划》、《大连口岸集装箱运输环境与腹地集疏运系统优化研究》等均被国家及地方政府采纳,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至今已先后完成23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先后出版学术著作4部,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中国软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1篇,在国内外各界特别是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推动性的积极影响。
学术地位:本方向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业、商品流通业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我国对现代物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交通、流通及区域经济开发领域。如何运用交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现代物流系统的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优化模型,探讨物流企业的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城市物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布局优化,构建区域经济与现代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型,进而探讨我国现代物流的区域经济理论框架,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方向学术带头人等研究人员在我国区域经济学界第一个获得了以现代物流为研究对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最先在全国地理学年会上宣读了关于现代物流方面的研究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了第一篇论述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布局的论文,并且完成了我国部分省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实证研究任务,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经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公认与推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后,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及时做出了《关于大连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几点思考》,阐明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对于大连市而言既是空前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阐明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既是政府行为也是市场行为,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阐明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必须把硬件设施建设与软环境建设并重;阐明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既要大连市的自身努力,更需腹地的强大支持;阐明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应当注意近期重点与远期目标的相互衔接。这些创见的发表和传播,为大连市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决策思路,得到了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支持了打造大连市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从而在区域经济学的应用研究方面开拓了新的理论境界,推出了新的学术品牌,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作用与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化和多元储运方式的发展及现代生产、营销组织模式的转型,现代物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十分突出,因此已引起各方面的密切关注,成为企业、城市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从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战略目标。根据国家的战略安排,很多城市均确定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之一。据测算,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约占GDP的20%以上,而发达国家仅为10%左右,这表明我国现代物流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差距,迫切需要为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研究提供科学决策支持,这是区域经济学者必须承担的现实重任。
队伍与实力:本方向现已形成包括4名教授、3名副教授、4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内的层次合理的学术队伍,正在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5项省部级课题研究任务和6名博士生及18名硕士生的培养任务。
3.第三研究方向:海洋经济开发与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具有突出的研究特色、重要的学术地位、作用和意义,主要学术带头人为李悦铮教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海洋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人民政府首届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3.1研究特色:海洋经济学作为区域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属于新兴的开拓性的研究领域。需要说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科学,其“区域”多以陆域为落脚点;而本方向的价值取向是把落脚点放在海域上,主要是围绕着海洋资源开发活动而形成的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海洋运输、海洋水产、海洋油气、新兴海洋产业等)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而展开研究。其具体研究重点:一是海洋资源的综合评价、合理利用与开发规划,海洋产业结构的基本演变规律、特点及调整方向,致力于解决国内不同地域等级系统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安排问题;二是在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努力探求与拟制把海洋产业与相关陆域产业统筹规划——推进即海陆经济一体化的操作方案;三是研究我国海岛经济类型的划分、海岛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海岛开发可持续支撑系统;四是着力于进一步开拓海洋经济地缘关系、海洋生态经济等新领域的理论与操作研究。在这方面,经过老中青3代学者的辛勤努力,辽宁师范大学已经形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海洋经济地缘关系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因此,吴传钧院士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是一支“陆军海战队”,国内其它多位著名区域经济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也从实际需要出发予以鼓励,支持我们继续加强海洋区域经济开发的应用研究特色,努力实现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关于“经略海洋”的战略构想。
学术地位:自从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1982年全国海岸带综合调查以来,辽宁师范大学凭借着地处大连市的优势地位,就开始把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作为切入点加以全面研究,并且于1983年成立海洋资源研究所,先后获得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已经连续培养16届、90余名海洋经济、区域经济方面的硕士研究生。20多年来,本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省、市重点研究课题23项,发表海洋经济方面学术论文396篇,研究成果获国家、部、委、省、市科技进步奖和社会科学成果奖等32项奖励。在这一进程中,著名海洋经济学家张耀光教授以自己的丰硕成果,被同行认定为我国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主要代表者;本方向学术带头人则坚持围绕海洋区域经济开展研究,业已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目前正在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关于利用海洋缓解我国陆域矛盾的潜力与对策研究,侧重研究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系统论证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动力、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和推进对策,强调加强海洋国土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的海域经济开发意识;强调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海域经济开发的执法力度;强调培养海域经济开发的高级人才,大力提高海洋产业的高科技化水平;强调拓宽海域经济开发投融资渠道,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强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成海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态势;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大力推进海域经济与陆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这些专题研究成果的陆续发表,已经在学术界产生推动性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7月4日获批的“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为教育部挂牌的国家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既是全国唯一的涉及海洋经济方面的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唯一的以区域经济学为学科建设基础而申请下来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标志着辽宁师范大学的区域经济学科建设的整体研究水平已经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一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设立,为海洋经济开发与海陆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研究搭建了一个更高、更好的学术平台,使该研究方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用与意义: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陆域所承受的食物、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致使人类不得不把拓宽生存空间的方向转向海洋,因此21世纪被看作海洋经济时代,也预示着海洋经济开发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将会不断增大,本研究方向的工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KM2,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宽广的大陆架、众多的岛屿及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可以通过开发海洋资源(生物、港湾、海水等)来缓解陆域环境、资源、食品、淡水等方面的紧张局面,实现沿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方向的工作将会在这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我国海洋资源、海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与发展海域经济开发理论,弥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还能够为中国实施21世纪海洋强国战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理论上的坐标系和实证上的参照系,本研究方向的工作能够在这方面中出贡献。
队伍与实力:本方向现已形成包括4名教授、5名副教授、4名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内的层次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正在承担2项国家级课题及4项省部级课题研究任务和3名博士生及13名硕士生的培养任务。
4.第四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开发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具有突出的研究特色、重要的学术地位、作用和意义,主要学术带头人为孙才志教授(博士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4.1研究特色:资源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资源经济开发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方向依靠辽宁师范大学地处中国北方滨海城市——大连市的地缘优势,侧重于沿海区域资源系统的综合研究。其特色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将沿海区域资源开发作为一个综合经济系统来加以策划与推进。主要包括水资源开发与旅游资源开发,本方向侧重论证前者的研究特色。1994年,我国编制了《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旨在开拓“一条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能满足后代人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水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如何在兴利除害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如何在实践中解决水资源、水经济、水环境、水文明等水问题,如何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区域经济学,便成为一个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起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跨世纪课题。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家涉及海洋区域经济方面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除了海洋经济研究特色外,在长期的水资源经济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一是沿海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主要针对沿海地区水资源的特点(污染相对集中、海洋污染严重、淡水供给紧张、海水入侵等),开展大连地区水环境评价、水环境脆弱性、海水入侵调查及调控、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等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依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G1999043606)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CJL006)等项目,深入进行沿海地区水资源可再生性、水资源安全机理与储备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实现沿海地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支持当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很大的意义。二是近岸海域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海陆一体化调控研究。主要是将近岸海域水环境与陆上区域社会经济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其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环境经济学为指导,研究近岸海域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近岸海域水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近岸海域污染调控SD模型,进行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调控,探寻海域水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驱动机制。三是海洋水资源生产力布局研究。关于海洋经济开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海洋水资源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海洋水资源生产力布局问题,是一个包括新型水能在内的可再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海洋经济开发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一大热点,也即将成为水经济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正在这方面进行理论准备。四是在研究手段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在研究原则上,坚持理论研究与区域实证研究相结合,坚持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在资料获取上,坚持国内外相关文献与研究对象区有史资料相结合,坚持室内资料检索与野外调查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相结合;在研究方法上,坚持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如模糊集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神经网络理论、层次分析、规划理论、系统动力学、随机统计模型、数值模拟模型、评价模型等)与现代3S技术相结合;在研究程序上,坚持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坚持分层次与分阶段研究相结合,坚持点与面研究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显著的学术效果。
4.2学术地位:本方向研究表明,水资源经济存在于水资源的开发、治理与保护的一切社会经济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逐步加强,已经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而且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水资源经济不仅直接效益巨大,而且间接效益显著。尽管如此,水资源危机在我国也时有警示,具体表现为水多成灾、水少成荒、水脏成病等问题。因此,可以认定,水安全问题已经演变为重大的经济与政治问题。孙才志教授获得了第一个以水资源经济学为指导的关于水资源安全与储备问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小康社会的水资源安全机理与储备理论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由于对水资源的无节制开发与破坏性利用,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研究水资源的循环机理与可再生能力,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地球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课题。鉴于孙才志教授在水资源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606)首席科学家刘昌明院士聘请孙才志教授作“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与供需平衡分析”的子课题负责人,目前研究成果已经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总评成绩为优。目前,孙才志教授正带领科研集体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以“水”为主线,以“水资源经济”为中心,以“水文明”为归宿,努力探索“效用最大化”、“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可持续增长”规律,以及“社会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水平可持续提高”的实现途径,以求在水资源经济学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
4.3作用与意义:水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资源资本化的经营效率,丰富、完善与深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体系,逐步理顺与其它经济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自己进行必要的“定位”。水资源经济学的发展可以为水资源开发、治理、领域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政策建议、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从而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于区域经济开发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4.4队伍与实力:本研究方向现有3名教授、6名副教授,5人获得博士学位,2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人员结构合理,具有较雄厚的研究实力,承担国家和省科研项目4项,负责2名博士生和13名硕士生的培养任务。
值得关注的是,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博士点建设,已经走过30年的艰苦奋斗历程,经过老中青3代学者的持续努力,目前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与独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科建设日臻成熟,逐步形成创新体系;二是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后发优势正在展现;三是研究方向明确定位,业已产生广泛影响;四是科研立项层次较高,学术性与开发性两全;五是科学研究成果丰厚,得到同行普遍好评;六是获奖成果逐年增多,应用价值得到体现。因此,国内外同行给予高度评价。据此,辽宁师范大学学位评审委员会做出审核意见:经审核,上述4个方向所填各项内容情况属实,目前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已经取得突出成绩,为国内外学术界同行所公认。2002年海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已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标志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达到了学术制高点;在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过程中,已形成了城市经济开发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交通经济开发与区域物流现代化、海洋经济开发与海陆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开发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4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各方向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较深,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影响;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近5年来,区域经济学科各方向先后共承担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发表并出版了大量的高水平的论文与专著,科研成果显著;同时在研究生培养、物质条件、学科建设以及管理工作诸方面,均符合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条件,所以同意和支持申报。
尽管如此,在申报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仍然没有止步,继续沿着通往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不断攀登。为了加强区域经济学科建设,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部署,特别是着眼于推动东北区域经济和大连城市经济进一步实现大开放与大发展的战略目标,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又采取了新举措。其中,本学科点第一学术带头人李靖宇教授等学者,采取国际比较—现状透析—对策论证的科学方法和技术路线,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组织梯队成员大力开展区域经济推进理论与城市经济开发经验的跟踪研究,主动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一体化与国际化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体系和基本决策依据,致力于为申报区域经济学博士点进行完善性工作,特别是在立足大连开设区域经济开发论坛、面向东北开创区域经济开发基地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为此,还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并且在征询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领导与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参与创建了大连区域经济开发研究会,已经制定出近期的科研规划,已经推出《区域经济开发文库》,已经与正在出版首批6部著作:1、《造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从中国到东北对外开放的战略依托》54万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从中国到大连面向世界的战略跟进》,46万字,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10月版;3、《创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取向》,48万字,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4、《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辽宁城市经济开发对策研究》,66万字,美国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5、《大开发与大发展——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融入世界市场对策研究》56万字,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年8月版;6、《创建现代化国际名城——大连市面向21中期发展的战略取向》63万字,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年3月版。需要说明,安排上述6种书出版,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科的学术特色,进一步营造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的认同氛围,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开发与城市经济开发的基地建设,进一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
最后说明,辽宁师范大学从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需要出发,正在扩大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硕士招生,欢迎相关专业广大考生踊跃报名!辽宁师范大学地处大连市,经过多年建设已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城市面貌;在这里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春夏秋冬都是爱,留下冷暖在人间”,还有一些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有利于青年学子陶冶情操;这里是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经济振兴带交界之处,正在创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名城,能够为有志青年提供人生舞台,并且还可以从这里放眼全球,走向世界。青年朋友们,让我们师生共同努力,跟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为加强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建设贡献力量!
还应指出,这一汇报提纲,是根据李靖宇教授于2003年10月在南开大学全国第二届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会、2004年8月在兰州大学全国第三届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大会发言提纲整理的,并且补充了许多新内容,遂成这篇报告,欢迎国内外同行学者来函指导;辽宁师范大学决定在2005年申报区域经济博士点,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友好帮助。我们愿意与您建立密切的交流关系,在区域经济学科建设上互相促进,共同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共同加快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化的现实进程。盼望来函回话,欢迎具体指导!
通讯地址:大连市黄河路850号 辽宁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 李靖宇教授收,邮编:116029;联系电话0411—84205699;84258412;84258390;84709830(兼传真)13889690369;13940879028、13889607590、;E-mail:Ljyu1218@163.com;suncaizhi@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