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工程硕士生)主要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位获得者应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动向,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独立担负计算机软硬件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研究方向
1. 人工智能及应用
2. 软件工程
3. 计算机系统结构
4. 计算机测控技术
5. 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
6.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7.网络信息安全
8.电子商务与政务
9.图形与图像处理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采取进校不离岗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2.论文工作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指导方式。
3.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员,培养年限一般不低于3年,不超过5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详见附表,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2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非学位课分为非学位必修环节和非学位选修课。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合格。
五、论文工作及相关环节要求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较完整、相对独立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学位论文必须由工程硕士学位攻读者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并能体现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工程硕士生在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初作选题报告,同时向研究生院(筹)提交不少于3000字(不含图表)的详细报告。选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的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的基本构思,研究方法,计划进度,预期目标及成果,主要参考资料等,选题报告中引用文献应不少于十篇。
六、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的要求
工程硕士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1.以第一作者身份(如果是第二作者,其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撰写一篇及以上学术论文,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或进行学术交流。
2.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成果(署名华北电力大学)获得省部级三等及以上奖励一项,或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一项,或作为主研人完成的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及以上鉴定一项,或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大型科技、学术竞赛中获鼓励奖及以上一项。
所有工程硕士生,在读期间所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其署名单位必须是华北电力大学。在读期间,如有与华北电力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并且该项目的主要内容将作为其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对工程硕士生本人,在获奖、鉴定或发明专利成果的署名单位上不作硬性要求,但华北电力大学作为合作方必须在科研成果中有所体现,也应当作为署名单位之一。
七、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按照《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实施细则》执行。
附表: 课程设置表
类 别 |
课程名称 |
学期 |
学分 |
学时 |
备注 |
| ||
学
位
课 |
(12学分)
公 共 课 |
自然辩证法 |
1 |
2 |
54 |
|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 |
1 |
36 |
|
| |||
基础外语 |
1 |
3 |
120 |
|
| |||
专业外语 |
2 |
2 |
80 |
|
| |||
现代企业管理 |
2 |
2 |
40 |
|
| |||
企业财务分析 |
3 |
2 |
40 |
|
| |||
(不少于4学分)
基础理论课 |
组合数学 |
2 |
2 |
40 |
数学课至少选1门 | |||
算法分析与设计 |
2 |
3 |
60 | |||||
高级软件工程 |
2 |
2 |
40 | |||||
高级计算机网络 |
2 |
2 |
40 | |||||
(不少于6学分)
专业课 |
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 |
3 |
2 |
40 |
| |||
高级操作系统 |
2 |
2 |
40 |
|
| |||
现代计算机系统结构 |
2 |
2 |
40 |
|
| |||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
3 |
2 |
40 |
|
| |||
非
学
位
课 |
(不少于4学分)
选修课 |
面向对象技术及应用 |
2 |
2 |
40 |
|
| |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
3 |
2 |
40 |
|
| |||
决策支持系统 |
3 |
2 |
40 |
|
| |||
计算机测控技术 |
2 |
2 |
40 |
|
| |||
除以上课程外,可选修其它学科专业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目录及课程内容简介”上课程 |
|
|
|
|
| |||
必修环节 |
科技文献检索及科技写作 |
3 |
1 |
|
|
| ||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
3 |
2 |
|
|
| |||
专题报告 |
|
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