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新奇迹》语文:正确使用修辞



文件信息
文件来源 免费考研网 
文件作者 免费考研网 
更新时间 2005-9-9 9:46:57 
添加编辑  

辅助信息
打印功能 打印本文
背景颜色 杏黄 秋褐 胭红 芥绿 天蓝 雪青 炭灰 奶白
字体大小 特大号字 大号字 中号字 小号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来自网络,仅提供预览形式,不提供纸张形式,若涉及到版权的文章,请购买正版,毕竟在电脑上看也不舒服啊,呵呵,这是viewsnake个人网站,纯粹交流学习资料的地方。无商业行为。
选择更多免费考研资料:
阅读正文内容
    一、考点归纳:

  修辞是研究如何选用各种语言手段,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常用的修辞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比喻: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的修辞方法。能在积极调动人们的相似联想的基础之上突出本体的某些特征。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抽象的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可以展示人物的外貌,也可以表明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情感。比喻构成一般有三个部分: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分为三类。

  1.明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似关系,比喻词常用“象”、“好像”、“如”、“仿佛”、“似”等。例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

  2.暗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同的关系。比喻词常用“是”、“成为”“变为”、“等于”等。例如:“三十号的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座绿洲了。”

  3.借喻

  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甲说成乙,不用比喻词。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这句话里,本体没出现,“厚障壁”是喻体。

  (二)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1.用人和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人和事。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这句话里用“圆规”代杨二嫂。

  2.用专名代通名。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句话里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3.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句话里用“万里长城”代繁重的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4.用个别事物代一般事物。例如:“许 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这句话是用“希腊”代一切外国的东西。

  借代与借喻不同,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运用,其目的在于突出本体事物,使它由于换了一个动听的名称而形象显得具体鲜明,因此,借代是语言上的艺术换名。

  (三)比拟

  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比拟可分为两类。

  1.拟人:

  即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即把人当作物来写。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比拟与比喻不同: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比喻是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比喻中喻体是都要出现,比拟中拟体是不出现的。

  (四)夸张:

  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三类。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即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绿油油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

  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对偶可分为三类。

  1.正对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

  即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对偶与排比不同:对偶只有一对,排比至少三个;对偶的语句字数要相等,排比字数可以不相等。

  对偶与对比也不同;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

  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例如:“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七)设句

  即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即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是无疑而问,问而不答,语气更肯定、更强烈。例如:“凭着崇高的理相、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九)反语

  即用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方式把意思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作用是曲折达意,语含讥讽。例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十)双关

  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双关可分为二类:

  1.谐音双关:

  即利用语音,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例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晴雨的“晴”暗指爱情的“情”。

  2.语义双关:

  即利用语义,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例如:“……高健:‘多谢特派员的器,为了我们的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里的高健是我方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人员,他所说“为了我们的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是语义双关。指对党对人民忠贞不渝的感情。”

  (十一)反复

  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式。作用是突出强调,综合前后文,沟通语脉,有化长句为短语。反复可分为二类:

  1.连续反复

  例如:“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2.间隔反复

  例如:“……车队象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车队象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风里……。”

  二、例题分析

  1.样题—2题,(指GCT—ME2003年样题)。

  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字了水花的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的说理更加生动。

  【分析】正确答案应该是(C)。这两句诗出自毛主席的七律诗《长征》。“七律”是七字一句的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每首八句,两句一联,第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律诗重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词句的精炼,中间两联要对仗。对仗就是对对子,对偶。题中两句是三、四句是对偶句,不是对比句,关于“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在考点归纳中已讲。

  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分析】:这是一道修辞比喻的判断题,正确答案是(B)。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本体和喻体彼此有相似点。(B)句不具备此条件。

  3.下列修辞手法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向日葵花是骄傲的,快乐的;萝卜花却那样谦卑。

  (B)不知道为什么,原来挺敞亮的店堂变得特别黑暗了,牌匾上的金字也都无精打采了。

  (C)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情无比舒畅,几只蝴蝶在菜花地里欢快地飞舞,树枝上的小鸟彷徨流浪。

  (D)常听一位老人说,每逢春秋两季,月圆的时候,你要是心细,有时会听见长城上发现很低很低的声音,像吟诗一样。老人说:这是长城在唱歌,唱的是古往今来的英雄好汉。

  【分析】该题考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正确答案是(C)。修辞手法的运用,要突出或强调表达效果。表达的效果要符合语境的具体情况。这一段的语境是表达我的愉悦的心情。而“彷徨”是走来走去,优疑不决的意思。“流浪”是生活无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这种心情愁苦的,和语境是不相符的。因此是运用不当的。

  摘自复旦大学出版社《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新奇迹应试教程》
 

相关阅读内容

<<<返回上一页 <<<返回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考研咨讯>工程硕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