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增加积分

免费考研论坛/2006-11-05

原文内容来自免费考研论坛,请点击查看全文
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84912
1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得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2、勤工俭学运动
1915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勤工俭学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引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和科学技术,以此来富国强兵。“五四”以后,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参加了这项运动。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并通过工读实践,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3、黄埔军校
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其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立于1924年5月,1926年更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设于广州黄埔岛上,习惯上称之为“黄埔军校”。孙中山亲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员担任了学校重要教学、管理工作。国共合作期间,黄埔学校共办5期,毕业生近7000人,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4、农民运动讲习所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讲习所采取短训班的形式,从1924年到1926年共在广州举办了6届,后又在武汉举办了第七届,毛泽东同志主持了第6届、第7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总共培养了1600名毕业生,为中国农民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
简答:
5、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1915年,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封建复古思潮展开了论争。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要求铲除封建礼教,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实现男女教育平等,并成立了各种教育团体。这一切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为教育改革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对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教育运动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论述
6、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答:(1)主持制定了民国初年教育方针,有力促进了民初教育的发展。
(2)主持改革北京大学,使北大完成了从封建大学堂向资产阶级大学的转化,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主张文理沟通和渗透,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上具有重要价值。
(4)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独立,由教育家来办理。
2、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1)背景主要是: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
(2)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①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②“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③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3)新学制在以下方面体现了进步性:①缩短了小学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②延长了中学年限,有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中学分两段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也有利于中学普及;③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集中力量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④在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六三三”制的基本结构,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故被一直延续下来。但是有些方面不大适应中国国情,实施起来有很大困难,后来又作了些调整。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
1927年6月,国民党政府决定在全国试行大学院制,以大学院为全国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并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长。大学院设大学委员会,下级若干委员会和直属国立学术机构。把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大学校长兼管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大学院制实施一年后便不得不废止,大学区制则只在江苏、浙江省一度试行,以后也不了了之。
2、小先生制
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实践中倡导并推广实施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即在儿童教育中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方法。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在其中的儿童工学团里采用了小先生制。陶行知把“小先生制”看作是普及教育中“攻破先生关”的有效手段。“小先生制”对解放区的普及教育活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山海工学团
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在其生活教育实践中筹办的一所集学校、工场、社会于一体的乡村教育机构。1932年9月筹办,位于上海与宝山之间。山海工学团包括青年工学团、儿童工学团、妇女工学团、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学团和山海木工场等。此外,工学团还修路、筑堤、办红庙信用兼营合作社。山海工学团的教学活动完全体现了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抗战爆发后,山海工学团的试验停止。
4、大职业教育主义
是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1925年12月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所谓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黄炎培的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思想基础,并在它的指导下促进了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简答:
5、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试验;
(2)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
(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试验;
(4)晏阳初等主持的平民教育试验;
论述:
6、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
答:(1)乡村教育运动是指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农村为基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改革和实验活动。①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的命运取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才能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②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③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④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
(2)影响最大的当属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浙江等地开展的农村改进实验,陶行知开展的生活教育实验,以及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等地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等人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等。
(3)其共同的活动特点是:①他们都以教育试验为手段,探索教育改革的成功模式,并试图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社会的范围;②他们都以农村作为教育改革试验的基地,以农民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以教育改革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教育的活动和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安排和设计教育实验的形式和内容。
7、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传授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是1934年由毛泽东正式提出的,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2、民办公助:
是革命根据地办学的一种形式,就是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才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开学田、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筹集办学资金,政府则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师资上的支援。
3、两面小学
两面学校是抗日游击区创办的一种办学形式,即处在敌人监视下的时候,表面上按敌伪规定的教学内容来应付敌人,只要敌人不在,就教抗日的教学内容,所以称为两面学校。
简答:
4、苏区小学的课程教学是怎样安排的?
答:苏区小学初级小学设国语、算术、游艺三种,高级小学设国语、算术、社会常识、自然常识、游艺等科。小学的劳作实习和社会工作,是教学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小学教科书的课文紧密联系实际。其教学的三条原则是:小学教育与政治斗争的联系;小学教育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小学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联系。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5、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等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1)中学、师范都属于干部教育范畴,各中等学校普遍开设地方干部培训班;
(2)学制视各校具体情况而定,不强求一律;
(3)课程设置主要根据形势和各地具体情况而定,要求精简、集中、密切联系根据地的建设实际;
(4)各中等学校学生的班级编制和生活管理大都实行军事化;
(5)学生们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劳动和从事群众工作。
6、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或称教育体制)有什么特点?
答: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7、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1)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
(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
(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
免费考研网www.freekaoyan.com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