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笔记2

lvminjiaoyu 免费考研论坛/2007-05-30

原文内容来自免费考研论坛,请点击查看全文
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141137
第十一章德育(上)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
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燕尾服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
3、德育的功能:①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②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③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特征,一是时代特点。年龄特征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时代特点则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特点。
① 青少年学生思想的齡特征:青少年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时期,他们的知识增 长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们的思想发展有显著特点,思想迅速过渡,青少年处于由童年向成人急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品德具有过渡性:思想逐步涉世,青少年学生随着身心的急剧发燕尾服、趋向成熟,义往的迅速扩大,社会化的加速,逐步涉猎人世;易于冲动,青少年精旺盛,认识敏锐,对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
② 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愿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但不善于作符合实际的选择;注重求知,但不注意全面发展;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5、德育的任务:①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菜产主义的道德观。 ②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③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6、德育的内容: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地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二是我们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这就是说,我们的德育也要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认真宣传、提倡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精神,鼓励先进青年去自勉、力行和为之奋斗。总之前者是现实的、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则是理想的、提高的,鼓励先进分子去力行的。
7、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8、为什么要强调向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是什么?
爱国主义是人民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或热爱态度。爱国主义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内聚力,是全国人民和青少年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发扬国际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9、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的要点:
①激励学生有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② 进行正确诱导、提高学生分辩正确理想与错误打算的能力。
③ 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10、怎样进行集体主教育?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集体主义教育的要点:①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 ③养成尊重群众的观点。
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从来都是道德的基本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上不同的阶级持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态度。剥削阶级总是奉行利已主义,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使社会的他们的利益服从于个人的利益。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的道德原则有根本的区别,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集体主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就无视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相反它要鼓励人们发气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既要维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也要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11、为何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怎么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的幸福之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劳动在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中的价值已大大提高,人们期望通过劳动来发展个人的才智,施展个人的抱负,达到个人实现,为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科学发明作出贡献。然而在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中成长的年轻一代,尤其是独生子女,有的被父母娇生惯养,劳动观念和习惯较差,这种状况下更需要注意加强劳动教育。
进行劳动教育的要点: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化建设作好准备,爱护公菜财物和劳动成果。
12、为什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进行这种教育的要点是什么?
人道主义和文明行为这些道德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既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德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和标志,特别是人道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公德,它主张尊重人、信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与互助,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们,强调发扬人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建立和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关系,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才能得到真正发扬。而对人道主义和基本公德教育则有所忽视,这便导致了青少年的基本道德素养的显著下降,不文明和冷漠的行为增多,不少学生要本不知道要讲人道主义,这种状况的存在要求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的要点: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培养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品质。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人生观的不同将直接影响人们产生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制约着他们选择各自不同的人生方向与道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对刚走向社会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为了给少年指明人生的正确方向和道路,端正对世界、对社会发展的看法,我们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向他们进行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要点: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随时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眯、方法看问题。
13、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要点:①培养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②提高对纪律的认识、加强纪律性。
③掌握法律常识、严格遵纪守法。
14、对学生进德育应当怎样来选择和编排德育的内容?
一般来说,学校德育内容的编排可以采取两种方式:①阶段性编排:它以学期或季度为单位,根据这一阶段的形势发展和学生品德表现情况,有针对性、重点地编排这一段德育内容。阶段性编排能紧密配合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安排,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内容不太全面、系统和连贯,缺乏长远的计划,往往容易跟着形势或学生中存在问题转。
系统的编排:对整个初中高中学生的德育内容作整体考虑。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具有稳定的内容和一定的要求,也便于教师积累经验,但其内容往往与形势发展需要配合不紧,与学生的思想状况脱节,缺乏针对性,较难收立竿见影之效。
第十二章 德育(下)
1、德育的过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
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两者是有区别的。教师组织与领导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外在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这些品德发展的规律不是德育过程的规律,只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他们的品德。
3、什么是德育过程?
①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③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不能进行正常的认识的人是不可能形成品德。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总是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所以说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
情即道德情感,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在德育过程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他们的信念。
行即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品德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在德育过程要特别着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
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在进德育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针对性。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4、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按性质划分表现在哪些方面?应当怎样解决?
①认识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向他们反复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
2能力性质的矛盾,是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对于这种矛盾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生活经验和加强道德的实际锻炼,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能力来解决。
③思想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对这种矛盾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想与行为上的问题与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与危害性,使他们积极而认真地进行思想斗争、自我反省,找出错误根源,悔悟自新,并督促他们努力改下错误,这样才能解决矛盾。
5、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所以说德育过程也是提高学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6、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没有自我评价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一个人只有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已的思想与行为时,他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他愈能正确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进步与不足,就愈能明确自我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7、为什么说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
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们逐渐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都有自己的考虑和倾向,都需经过自己的内部思想、情感活动,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说,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这样社会影响才能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品德。
8、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想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9、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②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
10、为什么德育要遵循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道德认识迅猛发展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有所认识,但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然而只要他们的认识一提高,改起来也快,故进行德育要注意正面教育、说服诱导,提高思想认识,况且青少年学生单纯、热情、耿直,敢想也说,他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要表现出来的,就像河水奔流一样,要堵是堵不住的,就只能疏导、引导,只能说明不能压服。在疏导中也要注意一些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1、什么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12、为什么德育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依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人们都具有自觉能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与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青少年学生尤其这样,他们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长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这样对他们的德育就事半功倍。但是在尊重信赖学生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这咱严格要求应当是正确的、简明的、有计划的和严格的。也就是说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丝毫不能放松教育,不能因其事小或因其年轻而原谅、姑息,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对学生的要求一旦提出,就要坚持不渝地引导和督导学生做到,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当然,严格要求就当与尊重学生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在进行德育上获得成功一个重要条件。
13、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集中教育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
14、德育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各种方法之间联系和怎样发挥德育方法的整体功能?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等。
德育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于创造性地运用。
15、为什么说服法是一个基本的方法?仅仅强调说服行不行?
说明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认识,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学校,要反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建设者,尤其要注重说服。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说服的方法,但是仅仅强调或运用说服的方法是不行的。
16、怎样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17、锻炼包括哪几种?如何加强学生的道德锻炼?
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18、修养法在德育中有何作用?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修养?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
指导修养时要注意: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第十三章美育
1、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眯和感受美、 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的功能: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他们为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2、 美育对学生智、德、体各方面的发展的促进作用:①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②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③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健康性和艺术性的价值。④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技能的形成,具有技术美学的价值。
总之。美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教育功能,它与其它各育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和才能全面和谐发展的完美的人,是美育的目的。
3、美育的基本任务: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②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③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美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 ①通过审美感知,形成审美感受,为鉴赏美和创造美奠定基础②通过美的鉴赏活动,理解美的本质特征,发展审美判断力。③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5、美育的原则:是按照美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所必须遵循的要求。
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6、贯彻创造性原则要注意的要求: ①特别注意美的创造力的培养。②鼓励学生审美创造意向。③要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技能技巧。④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
7、美育的途径和方法:①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科学文化知识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的形式有: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戏剧、电影和电视。 ②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首先欣赏大自然的美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欣赏自然美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情操,砥砺品行。
利用大自然进行美育首先要掌握自然美的特征和学生的审美特点,再者要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理解欣赏自然美的“比德”、“畅神”审美观念。 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的方式很多,主要通过A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B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C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
第十四章 体育
1、 体育:广义的体育:包括身体锻炼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两个方面。
狭义的体育:指身体锻炼或体育运动的教育而言。
2、 体育的意义:①体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
青少年身体只是营养好而缺乏体育锻炼并不能导致发育正常、身体健壮,经常的体育锻炼所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就在于身体锻炼的每一项动作都表现为肌肉动作,并增加骨骼、韧带的负荷量,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对各个器官的调节作用,提高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和均衡性。②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密切联系的。
青少年学生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它主要依靠大脑高级神经中枢来进行的。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经过脑力劳动已经疲劳的神经细胞得到休息,消除大脑的紧张状态,而且坚持锻炼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使大脑更加健康和灵活。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身体健壮,而且以使学生具有优美的体形,符合韵律的动作,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也为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身体的条件。
3、体育的任务:①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②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③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集体、遵守革命纪律、勇敢顽强、努力进取、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
1、体育的内容:田径运动、体操、球类、游戏、军事体育活动、游戏、武术。
2、体育的组织形式:体育课、早操和早锻炼、课间活动和课间操、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各种运动队、体育运动竞赛。
3、体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
在体育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关系:①体育过程是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是学校体育必须完成的特殊任务,同时,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总的教育目的。二者的结合应该建立在体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体育的全过程之中,而促进学生思想觉悟提高的同时,更好地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②体育过程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与参加体育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掌握并不能直接导致体质的增强,而必须从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身体的锻炼,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二者的结合是体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二者的结合表现在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及卫生的行为、习惯和形成,都必须建立在传授体育知识的基础上,而体育知识的传授必须落实到组织学生进行长期的体育实践锻炼,传授体育理论固然必不可少,而进行实践锻炼就更为更要。 ① 体育过程是促进身体生长发育与指导运动锻炼相结合的过程。体育过程应该是身体的生长发育与运动锻炼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正常的生长发育是进行运动锻炼的前提条件,又是运动锻炼的结果。二者必须结合,不可偏废。② 体育过程是加强身体锻炼与利用、创造一定的外部环境相结合的过程。单纯的体育锻炼而无有利的外部环境的配合,也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利用和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则会更有效地保证体育运动的开展,因而身体的锻炼与外部环境的结合是体育过程的客观要求。
7、体育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体育锻炼和全面性。体育锻炼的全面性即指锻炼使身体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功能水平得到全面的发展。②坚持体育锻炼的经常性。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长期不断。③坚持体育坚持锻炼的循序渐进。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一方面是指运动量的安排应该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规律和学生的体力情况由小渐大。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掌握一个动作或一项运动技术,应该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④适应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
除上述各项要求外,还应该贯彻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学校体育还必须贯彻执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
8、学生卫生的意义和任务:做好卫生保健工作,防治疾病,改变对身体有害的外部环境因素,才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不仅可以为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创造条件,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个教育计划的完成。卫生保健工作的情况如何,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对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学生健康,增强体质。
9、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如何关心学生的健康、做好卫生保健工作?):①向生进行卫生知识的教育。②宣传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③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④采取措施,搞好教学卫生、劳动卫生和运动卫生。③ 改善校舍和教学设备,使其符合卫生要求。④ 定期对生进行体格检查,加强疾病防治的工作。
第十五章 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部门中适应面较广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2、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普通学为什么必须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普通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①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中学培养的学生,只有少量的能够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绝大多数的学生毕业后要参加工农业和第三产业部门的劳动。在普通中学里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生产劳动的基本技能。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在升入高一级学校后能更好地掌握其他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那些不能升学的毕业生有所准备。②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普通学校中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产劳动联系起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③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创造物质财富,增加劳动收益。学校中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除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公益劳动和服务性的义务劳动外,主要的还是让学生参加工农方面的生产性劳动,经验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其他劳动,能创造物质产品,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④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他们熟悉各种形式劳动的内容,培养他们自觉的职业意识,促进他们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职业的社会意义,这些工作都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增长和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工农业生产劳动、第三产业劳动(指的是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各式各样的服务性行业的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是一种直接为学校和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不计报酬的义务劳动。)
4、我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①使学生了解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 ②使学生掌握一些第三产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使学生掌握使用一般的简单的劳动生产工具的技能。④使学生具备一些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科学管理知识。⑤培养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并使他们具有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⑦向学生的进行职业定向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的原则:实践原则、创造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6、劳动技术教育途径和方法:①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在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是,讲授的科学技术原理要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际,以便使学生正确理解生产原理、科学技术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主要方法有得用直观教具和生产现场讲授劳动生产技术原理;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验、实习和实践作业来验证所学的生产技术原理;指导学生把书本上所学到的生产技术原理,运用于生产劳动实践中去;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科学技术原理,在校办工厂和农场开展科学实验活动。
②劳动技术课。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作基本技能。通过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人民群从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形成以诚实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价值观信念和竞争意识,养成艰苦奋斗,勇于创新、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通过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要求初中学生初步掌握一些从事服务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要求高中学生学会一些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掌握某些使用、保养、维修生活和生产工具的技能,了解一些工农业生产科学管理知识。
③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
7、劳动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①劳动技术课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也可埃普索姆用生产实习形式。②劳动技术教学应以劳动实践为主,要创造条件办实习工厂和农场,作为学生实习的基础。③注意选择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的内容、农村中学的劳动技术课可以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特别注意要使学生获得适应面较广的共同基础知识。④高年级要逐步扩大技术性教育的内容。⑤劳动技术课的内容很广泛,应该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按照学生的年龄、性别等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他们力所能及和易收效益的劳动项目试行,谨防流于形式。⑥要建立、健全劳动技术课的考勤、考核制度,根据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效果、掌握知识和技能和情况评定成绩,计入学生成绩册,并作为升级、升学和评定三好学生的依据之一。
8、劳动技术教育的各种形式的劳动:校办工厂和农场的劳动、社会劳动、勤工俭学活动、校内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
9、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必须遵循以下要求:①要有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不能着眼于“向钱看“而应重视教育效益。②要考虑教学大纲和品德教育大纲的要求,制订全面的蒜苗勤工俭学活动计划,有准备、有组织的进行。③按照自愿原则,但应尽可能组织多数学生参加。④依据条件和可能,式开设一些项目,以便学生选择参加。⑤勤工俭学的收益,要按照“多劳多得“原则,尽量多的分给学生,除掉消耗和折旧费外,不作过多积累,积累资金要尽量用于扩大再生产。
9、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的理解?
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包括劳动技术教学和劳动技术操作两个方面,在劳动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获得劳动技术知识原理为目的;在劳动技术操作过程,却以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为目的。
劳动技术教学和劳动技术操作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而不能分割的统一体。
劳动技术教学(知识作原理) 劳动技术操作(技能和习惯)
这个程式表明:①劳动技术知识、原理与劳动技能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不能机械地分开。②劳动技术教学和劳动技术操作在教育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③劳动技术教育过程,既可以由劳动技术教学开始,通过技术操作获得技能而结束,也可以由劳动技术操作开始,以达到劳动技术知识、原理的巩固和加深而告终。
劳动技术教育有起点,中转运动,终点,呈现一定的连连续性、序列性和阶段性。
(A) 理解技术知识---联系操作---巩固知识
学习动机检评
(B) 进行实际操作---联系知识---巩固技能
由于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包括技术教学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而又以劳动实践为主,所以就由(A)和(B)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程序,来完成劳动技术知识劳动技能训练的教育任务。
这个程序的简要说明:①以学习动机为起点,以检查评定为终点。②就程序(A)来说,理解技术知识,是这个程序的中心环节和主要目的,联系操作,就是把所讲授的劳动生产技术原理,引向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和一般教学中所做的那样,可采用各种巩固所学知识。③就程序(B)来说,进行实际操作,主要着重于劳动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劳动工具的使用,这是程序(B)的中心五一节,也是整个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第十六章课外活动
1、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
课外活动的特点: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
2、 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课外活动的任务在于根据自身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个性。
课外活动的独特教育作用:①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联系。 ②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3、 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①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要求课外活动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现实生 活,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学习与社会主义建设事来的联系,从而激发政治热情,提高思想觉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顽强进取的远大理想。 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④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领导作用。
4、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报告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墙报黑板报)、小组活动(学科小组、技术小组、体育小组)、个人活动。
5、如果你是中学教师,将怎样组织课外活动?
指导学生去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外生活的多样性和质量性。如可以有计划的组织一些竞赛性的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旅行,多安排学生在课外听一些通俗易懂的报告和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的活动,帮助老人,军烈属料理家力,宣传交通安全,维持公共秩序,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等,在班上和学校的墙报和黑板报可以指导学生去独立完成。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一些兴趣爱好小组如学科性、技术性、艺术性、体育方面的小组,这样更容易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也能增长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团结集体精神。也在学生的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走向书的世界,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也可以相应的组织一些读书汇报会、作品欣赏会,读后感之类的交流读书的心得,不断的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第十七章学校与家庭
1、家庭教育的作用:①教育子女是家庭的基本社会职能。家庭能否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不仅关系到子女成长,家庭兴衰,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发施的发展。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但家庭教育仍然是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儿童进入学校以后,接受学校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他们的成长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③家庭教育的新课题——独生子女问题。
2、独生子女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这是因为一个孩子的家庭比多子女的家庭,经济上更宽裕,能保证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独立子女的父母有较充分的时间对孩子施行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能培养他的思、意志、性格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独生子女与成年,尤其是同父母的接触较多,从同父母的交往中形成自己主见的机会也较多,父母对子女娇宠无度,“过分珍爱,过分袒护,过分放纵、过分照料、过分刺激”,会妨碍独生子女健康成长,是他们产生性格缺陷的“苗床”。8为了教育好独生子女,需要不断总结家庭、幼儿园和学校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研究独生子女身心发展和教育的规律,提高广大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知识水平,这是一个内容丰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新课题。由此可见,独生子女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3、家庭教育的任务:①关心子女身心的正常发展。②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③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④培养子女遵纪守法的观念。⑤支持学校教育,同学校密切配合。
4、 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人的成长是离不开环境的,只有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才能保证家庭教育任务的完成,良好的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的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父母的表率作用;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父母的文化修养;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5、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庭教育在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有其局限性,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主要采取下述方式:个别联系(家庭访问、书面联系、约请家长来校)、家长会、开放日活动、教育讲座、家长委员会。
第十八章班主任
1、 为什么中小学教育特别重视班主任工作?
学校按班级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只有把一个班的学生很好地组织起来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才能使这个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只有把教育目的和教学计划很好地落实到每一个班,才能提高全校的教育质量,而一个班有好几位科任教师执教,但是班上的许多不属于科任教师职责范围内的事,需要有专人来做,班上几位科任教师在工作上要能互相配合、步调一致也需要专人来协调,所以学校有必要给每个班派一位班主任,由他负责班上的教导工作。
班主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起纽带作用,他按党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学校的教育要求,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负责把学生培育好。
中小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缺少生活的经验、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他们既需要、又欢迎有专任的教师来当生活与学习的指导,为他们排忧解难,设置班主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行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当前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和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3、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家长的心肠、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善于待人接物。
3、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①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②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③班集体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 5、为什么说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进行班主任工作必先注意培养班集体,因为班集体一旦形成,它便能成为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能力。它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指出努力方向,并通过集体的活动、纪律与舆论来培养成员的品德,它能紧密地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成为班主任依靠的力量。(再加上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6、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7、正式群体;就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
两者的区别:正式群体行到学校的支持,班主任和有关教师的领导。它的目的与任明确,成员稳定,有一事实上的组织纪律与工作计划,活动开展经常。正式群体如果组织行好就能有力地团结、教育全班学生菜同前进,在一个班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非正式群体大都自愿组合,三五成群,人数不等,一般偏小,成员性情相近,志趣相投,有菜同的需要,由较有威信与能力者领头,活动由大家商量确定或由头根据大家需要而定,易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交往与活动频繁,有活力,但它没有正式的组织机和长远的活动计划,其成员也不稳定,易受外部条件和内部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其主要成员的变化会严重影响它的活动,导致群体解体与重组。
8、什么是参照群体?应当怎样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
班主任只有系统、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弄清学生选择的参照群体,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追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9、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有无积极的一面?应当怎样对待它?
非正式群体有积极的一面,如它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集体活动之不足。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而要关怀它和尊重它,看到它的积极一面是主要的。要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把那些在非正式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有威信、有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正式群体的适当工作。这样就能使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关系融洽、目标一致,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不过非正式群体也有盲目性消极的一面,只要班主任真诚地翔和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能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10、一个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由哪几个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核心初步形成阶段、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11、培养集体的方法:①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②健全组织、提高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③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④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2、为何在抓好学生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个别教育?班主任怎样才能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紧密联系的。班主任在教育集体时,实际上也就在教育学生个人,而他在做个别学生的教育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要。它便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便于系统连贯和深入地做学生个人的思想工作,也易于被学生接受。因此班主任在抓好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同时广泛接触学生个人,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既包括做后进生的工作也包括做一般生和先进生的工作,工作大致如下:① 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生典型。② 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③ 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1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观察、谈话、分析书面材料、调查研究。
14、教导学生学好功课。①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的教育。②加强学习纪律教育。③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15、组织一次班会需注意的问题:①要先确定能引人注目、激动人心、吸引青少年学生的主题。②要选择好能表现主题,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③要尽可能多地发动学生来进行准备。
16、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教导学生学好功课。③组织班会活动。④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⑤组织学生的劳动。⑥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⑦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⑧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第十九章教师
1、教师的劳动特点:①强烈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情感,他们的学习往往是通过对教师的模仿来进行的。在许多场合教师本身或教师所倡导的思想、行为、品质,往往都是学生最可信赖的模仿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②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再者教师的劳动对像还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还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机智上。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③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仅仅限于学校。既然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时空的界限,教师的劳动自然也无时空界限可言。因此教师必须广泛深入学生的活动范围中去,把握自己的教育对象,协调各种影响,使学校教育始终能够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大、延性还在于在每一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劳动不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中数据。
2、教师劳动的价值。①社会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是人类文明继往开来的传递者和传播者。教师的工作,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师的劳动不仅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也牵动着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总之,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和教师所从事的事来,社会文明每向前跨进一步,都无不包含着教师的劳动与功绩。不过教师的这种社会价值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隐含性。②个人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当然,教师的劳动的个人价值并不仅仅表现为奉献,同样也有个人所得。这集中表现在这种劳动能有力地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教师的劳动还能得到一般劳动所享受不到的乐趣。教师劳动所具有的个人价值,这种价值应该得到人们的理解和社会的尊重。但是不管现在人们对教师怎么看,教师自己首先应该自尊、自爱、自强、自乐。
3、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的权利就是指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参与管理的权利和独立工作的权利
教师的义务就是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①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以及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②认真完成学校的积压项教育教学任务,担负上级交给的社会教育任务,积极参与各级教育行政管理。③全面培养和关心学生,教书育人、管教管导,把教好学生视为自己的天职。 ① 充分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不得以任何借口随意侵犯或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 ② 所有教师必须经常接受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
5、 教师的素养:①高尚的师德: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然的道德修养。A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B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C教师的道德还突出地表现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②现代人的素质(进取意识、独立性、主人翁态度、群体意识、效率感等)。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现代化不仅是促使学生个性品质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搞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自觉加强之这方面的修养,抛弃积淀在自己头脑中的陈腐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精神的步伐。③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首先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燕尾服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其次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④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掌握教学科学不仅可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所必须。为了须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还必须把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即语言素养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总之,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
6、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
从我国教师目前的现状来看,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已是刻不容缓的了。因为教师目前的现状是数量少、质量低、队伍不稳定、分布不平衡。①从数量上看,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但教师的供需矛盾仍然很突出,远远不能满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②当前最突出的矛盾还是教师的质量问题。③教师队伍不稳定也是一个日趋严重。④中小学教师在地区分布上也不够平衡。
7、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主要途径:发展师范教育、加强在职培训。
第二十章 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内部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由谁来决策和组织实施。二是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设置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责、权范围及相互关系等。
2、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校长负责制。
党支部领导下的体现了党对学校的领导,但容易产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
校长负责制也称一长制。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他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校长是学校行政工作的决策者和统一指挥的中心,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负有完全责任。把学校管理的最高职、责、权统一在校长一人身上,有利于保证学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不过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必须发挥监督保证作用。
3、对行政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①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开拓精神。②热爱教育工作,精通教育行政业务。③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工作作风。
4、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特点:①学校管理过程是与教育过程密切结合,发挥学校整体功能,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过程。②学校管理过程是调节学校各人际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实现教育目的过程。
5、学校管理过程和教育过程的关系。
学校基本上有两大工作一是管理工作二是教育工作。这两个工作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一方面学校管理工作是为教育过程服务的,而且由于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学校管理工作本身也蕴含着教育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学校管理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过程的正常开展,需要有高效率的管理工作保证,同时又是学校管理的效益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过程的成效,而学校教育过程的成效则集中体现学校管理工作的优劣。
6、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7、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①社会主义方向原则。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们学校管理的首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的学校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如下几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地、全面地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要支持管理改革,清除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现在代化建设需要的陈规陋习。②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学校管理必须以教学为中心,把各项工作全面组织起来,发挥学校整体功能。贯彻这个原则要注意的以下几点;树立以教学为主的办学思想;采取措施,切实保证教学为主;要全面安排好学校各项工作。③民主管理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学校要全心全意依靠教师,把教职工和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学校的管理。贯彻这个原则的要求:依靠教师办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④提高工作效率、效益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学校管理工作要讲求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尽可能少消耗,取得较高的效益。贯彻这个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充分的挥学校人、、物、时的效能。
8、学校管理工作及其方法:①抓好教学组织工作。②领导好教研组工作。③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④领导和组织教务行政工作。
9、教职工的管理及其方法:①合理安排教职工工作。②教职工的培养和提高。③教职工工作的考核。
10、学生管理及其方法:①思想品德的管理。②学习、生产劳动、体育卫生和课外活动的管理。
11、总务工作及其方法。①校舍的建设、维修和设备的购置、管理。②生活福利工作③财务管理工作。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