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内容来自免费考研论坛,请点击查看全文
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166537
1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形式,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形式上,教育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狭义上讲,教育就是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明确,学校中的一切活动均有明确教育目的,而且这种教育目的主要是根据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制定的;教育组织机构完善,学校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承担教育任务,学生相对固定,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活动: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场地等较为完备。
3教育学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是对教育问题的整体研究,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教育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探究“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寻求教育“怎么做”的问题。前者的研究构成了教育学中的科学理论,后者的研究构成了教育学中的实践理论。
教育学分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发展阶段。
4教育学建立的条件:一,教育学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即将教育问题,教育思想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研究;二,教育学有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有一套专门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三,教育学有科学的研究方法。
5教育学发展趋势:1学科性质的多元和融合2学科内容发展的分化与综合3研究基础,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4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6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使他们具有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的成长过程。教师专门化不是一种终结性概念,而是一个发展性概念。
7教育起源三种主张: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
8学校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教育的场所。学校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它的产生,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9学校产生的条件: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文字的出现是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是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
1现代学校的特征: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学校教育内容极大地丰富;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教育方法摒弃呆读死记,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成人教育迅速发展,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学校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也称学校教育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3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5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2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3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4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6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2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3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个体发展的潜能4发展人的个性
7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是指由党和国家提出的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质量培养的总的规格和要求
8教师:通常我们把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称为教师。
9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他们更是作为能动的主体参与教育过程。学生的本质属性体现为:学生是具有多样性的人,学生是具有完整性的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人,学生是具有成长性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是权利和义务的主体。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互相关系,它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2教师中心的师生个关系:是传统社会中典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主宰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学生完全成为一个被改造的对象,被灌输的容器。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支配与从属,控制与服从,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学生的主体性被漠视,与此同时教师的主体性也丧失了,因为他们也同样被知识所奴役,丧失了自己的精神自由。
3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以儿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像一个园丁,他的职责和任务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潜能按照其内在固有的模式发挥出来。顺应的结果常常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放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学生中心尽管是对教师中心的一种反叛,但它使师生关系从一种不平又滑向了另一种不平等。没有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将成为虚妄。
4课程是学校组织并提供给师生互动的,旨在使学生产生一定变化的经验。按照设计的不同类型,目前较为普遍的课程分类是依据课程是分科组织还是统合地组织,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等。
5当代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现代化2课程综合化3课程生活化4课程能力化
6备课:备文本,备学生,备教学行为,备自我
7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教学内容要正确3教学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4教学组织要有序5教学要有好的效果
8教学方法一般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9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是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来选,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三是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来选,四是根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来选。
教学方法的运用:一要科学化地运用,二要艺术化地运用,三要个性化地运用
1有效教学的策略:1先行组织者2发现学习3掌握学习4非指导性教学5发展性教学5发展性教学6问题教学7范例教学8建构主义教学策略
2发现学习策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运用,探究的方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形成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可迁移的认知结构。基本程序为:1带着问题意识观察具体事实2树立假设3上升到概念4转化为活的能力
3发展性教学策略:以尽可能大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核心。其工作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加强和提高理论知识的地位和作用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4问题教学策略:马秋斯金认为问题情境应包括三个成分:新的,未知的东西,为未知东西的需要;学生已有的水平。其程序为:1运用已有的方式解决问题,遇到了困难2产生问题情境,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发现新的关系或原则3运用已发现的原则解决问题4对答案的正确性进行检验
5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是意义建构的核心环节,意义建构则是学习的目的。
6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第一,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第二,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第三,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四,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第五,在班集体中进行学习,师生,生生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使学生形成社会性素质和人格特质。
7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第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由于教师为主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受纳性学习,不利于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一般是“平均水平”,从而难以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四,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体现灵活性特色。第五,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某些完整的内容易被人为地割裂成“课”,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
8德育通过学校整体生活进行的,对所有成员都起作业的,有目的或者无意识的道德及社会性影响。
9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是当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育人为本”应做到:第一,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都要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一切为了学生”的自觉意识,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第三,要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放弃对任何一名学生的德育引导,确立“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1从学生实际出发:德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反映他们在成长中的需要,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德育工作要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多用青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多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疏导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其应遵循:第一,“在场”与“不在场”因素互动与结合的观念。第二,坚持青少年文化与成人文化相融合的文化观。
2坚持知行统一:德育要培养知行统一的人格,养成学生践履躬行的道德学习态度,发展他们自觉实践,主动参与积极性。学校德育既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在实际生活和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坚持知行统一要做到:首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意识。其次,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再次,重视实际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的德育意义。
3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影响:首先,德育工作必须贯穿全部学校生活之中。其次,全体教师员工都肩负着德育的责任和义务。再次,重视同龄人的影响。最后,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德育影响。
4班集体是由班级和集体两个概念组成的,是指在班级的基础上组建的集体。班集体以班级为基础,但不同于班级,是班级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
5班集体的特征:共同的目标;集体的活动;健全的组织;共同的学习和生活规则;和谐的氛围。
6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引导者;班主任是班级关系的协调者。
7行动研究:由社会情景(包括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自己所以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理解而进行的反省性研究。
8行动研究的特征:第一,为行动而研究。第二,行动者与研究协同工作。第三,实际情景与自然条件下的研究。另外,在自然状态,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研究,还给研究这和行动者的结合带来了一个共同的“场域”。
9教育的全民化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倡全民教育,主张教育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
---------------------------------
归纳得挺全面的啊!顶一下!
---------------------------------
呵呵 还不错 谢谢了
---------------------------------
收藏了,谢谢楼主。
---------------------------------
不怎么样,书上最简单的知识,班级的内容根本不考
很有必要看的内容
pearl611 免费考研论坛/2007-08-16
相关话题/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考试优惠券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Free考研考试FreeKaoYan.Com
欢迎来到Free考研考试,"为实现人生的Free而奋斗"
© 2020 FreeKaoYan!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