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内容来自免费考研论坛,请点击查看全文
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171838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来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研究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教育学科的逻辑体系。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但是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从而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成为教育之“学”。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的教育认识活动称为“前教育学时期”。这种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前科学认识,不仅存在于人类教育认识的早期,而且还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中。只有把各种教育问题和各种教育思想材料作为客观的问题加以研究,形成关于这些问题和思想系统的理论体系时、才能超越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
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恩想家们的哲学或思想著作中。西方的如毕达哥拉斯的《金言》、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美诺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思想家们哲学、社会学论著。中国的如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的《论语》、孟子(约公元前372一前289)的《孟子》、老子的《老子》、庄子的《庄子》等。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如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无名氏的《大学》、韩愈的《师说》等。其中,《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刻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也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也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但是,不能认为这一时期是前教育学时期就忽视这一时期人类的教育认识,特别是那些伟大思想家们的教育认识的价值。恰恰相反,应该高度重视他们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思想成果,所提出的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观点。一方而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思想指导了当时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深人地了解他们的教育思想,就不能深刻地理解那一时期的教育实践;另一方面足因为他们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大量剧学的成分,对后来教育科学的形成扣发展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第一,从对象方向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第三,从方法方而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四.从结果方向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的创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英国哲学家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猛烈地批判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院哲学,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将其看成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一生写了大量的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教学论》。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该书的教育学术价值就在于不仅指出了教育应该怎么办,而且努力地为教育措施寻找理沦依据。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但是,由于他的宗教立场和目的,人们又很难把它看成一本真正的科学著作。无论如何,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在教育学的创立问题上,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并在晚年将自己有关教育的讲演稿交给学生编纂发表。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在该书中,康德明确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变成“机械的”东西。所谓真知灼见也即“明确真实的概念”,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和知识。如何才能获得这种真知灼见呢?康德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这就是他所理解的“教育学”超出他的前人和他的同时代人的地方。
康德之后,对教育学的创立做出员重要贡献的就是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这门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身的概念”。他明确地指出,“普通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科学的统一性。赫尔巴持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而且还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他创办了第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此外 ,还有洛克的《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20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实际,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彼此之间相互批评、相互借鉴、推陈出新。
1.实验心理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人门讲义》(1907)、《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主要观点是: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实验教育学反对传统教育学思辨式的和经验式的研究方法,比较强调定量研究的方法,但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倡导的实验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等。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第五,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不足之处是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1897)、《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等。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其影响在50年代以后逐渐减弱,但在强调知识创新及学生探究、创造素质培养的20世纪末,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又出现了复兴的迹象。
4.制度教育学
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是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等人.代表性著作是瓦斯凯和乌里的《走向制度教育学》(1966)、《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1970)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1966)等。主要观点有:第一,教育学研究应该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彼此间的疏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自我管理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等。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但是,制度教育学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片面性。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一部分是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们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例如克鲁普斯卡娅关于教育的著述、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45)、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39),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等。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教育学研究过程中,许多人没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犯一些简单化、机械化的毛病,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时应当特别注意的。
6.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代表性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阿普尔的《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1982)、吉鲁的‘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1983)等。基本观点为: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控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第二,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第三,大众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之看成是一种自然的事实,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第五.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世纪之交的批判教育学仍在发展之中,可能会对21世纪的西方教育理论乃至我国的教育理论产生相当的影响。
---------------------------------
请问来源是?谢谢
---------------------------------
请问楼主买的是什么大纲解析,请问能推荐吗?
---------------------------------
不是自己照大纲编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