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式教育之比较

yangailin 免费考研论坛/2007-08-24

原文内容来自免费考研论坛,请点击查看全文
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172269
[摘要]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两者所首创的对话式教育有其相同点也有其差异,比较其异同对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对话式教育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中国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启发式教育的首创者,而西方则公认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育教学法的鼻祖。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后世东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趣的是,从时间上看,他们几乎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并在教育的过程中都使用了对话式教育。一种教育思想在古代东西方同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教育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通过分析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对话式教育的异同,可以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对话式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正在形成,政治上极度动荡,各阶层剧烈变动,产生了“士”阶层,并成为统治阶级竞相争夺的对象,养士之风盛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以他博学的才能,首创私学,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光辉命题,首次把教育普及到了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壮举。此时,孔子独特的对话式教育也应运而生。孔子五十多岁以后曾短期从政以外,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活动,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世社会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古代希腊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发源地。希腊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雅典奴隶民主政治的变化直接相关。正由于奴隶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巩固,为文化的发展和自由思考创造了条件,因而也就为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苏格拉底则正处于奴隶主民主政治走向衰落的时期。当时战争频繁,民主走向了极端,道德堕落,“大多数的人宁愿称恶事为聪明,而不愿称头脑单纯为正直。他们以第一品质而自豪,而以第二品质为耻辱”,这使得苏格拉底把眼光转到了人自身他认为雅典陷入危机的首要原因是雅典公民的道德堕落,因此要“认识你自己”。到的哲学成为其主要的教育内容。同时,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与贵族派比较接近,他们想用寡头政治来摆脱危机,怀疑民主制.罗素说“, 色诺芬叙述过苏格拉底是怎样不断地在研究使有才能的人能够当权的问题”[1]他认为人们应当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2]“应敬畏有专门知识的人更甚于敬畏其他所有人”,是非问题上,只能“站在专家一边,即站在能提出真理的权威一边”[3] 在他看来,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行使政权,而不是把城邦交给偶然中签的无论什么人管理。而所谓有才能的人识字呢些才智优异、道德完善的贵族。他强调政治也需要专门的知识和能力,即需要教育,这是其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孔子生活在乱世,苏格拉底生活在社会极盛将衰的转变期。两人的际遇不同,但是都憧憬与社会长治久安则一,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相同的实现其理想的方法:教育。与此同时二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对话式教育这一独特的教学方法,。比较中西方两位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对话式教育对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孔子和苏格拉底对话式教育的相同特点
首先,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对话式教育。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学校里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即教师要针对个别的学生进行教学,而且所教的学生大多是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成年人,再加上其它客观条件的局限,问大师教学法实际上是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机载孔子与弟子们之间互相讨论的回答情况,其中记载了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达一百多次,如“问仁”,“问礼”,“问政”等,通过这一问一答,启发学生思维增进学生的学识。而在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常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回答,如回答错了,他则用暗示性的补充提问来引导,最后使学生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

其次,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谈话法都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知识准备, 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教学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但主体地位的获得不是教师刻意赋予的结果。教师的教学过程表现为人格上的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发掘和浇灌的过程, 亦师亦友

再次,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谈话法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如何激发和解决学生思维中的矛盾, 巩固和增加知识关系到主体性教育思想能否得到实现。孔子让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 不能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 但还不十分明确, 还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苏格拉底在教育学生时, 首先表现自己一无所知, 向学生请教一个问题, 然后顺着学生的思维逻辑一步步地追问; 当学生思维逻辑混乱或者知识不足时, 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举出一些实例, 引导和启发学生从混乱中理出清晰的思路, 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 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使学生自觉地多方面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原则, 从而辩证地、具体地看待问题而非绝对地、笼统地对某个问题下结论。所以苏格拉底
自称是“思想的催产婆”。

最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育都是在和谐与民主的教学气氛中进行的。通过论与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控制在政治上比较保守,头脑中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满由于他提倡的“仁者爱人”,“有教无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学生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而且孔子认为“后生可畏,焉之来者之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宽阔的怀抱,,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正因为与他的弟子之间有一种民族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孔子的教学态度是非常谦和民主的, 经常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话中,他还注意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即使有的学生与他的言论不和,也不打断学生的发言,不立即对学生下评语,使学生由哈不敢说。教学中充满可和谐、融洽、民主的教学气氛。
苏格拉底是一位不受学生学费,“对于那些渴望听他讲学的人,他自己也没有索取过金钱的报酬”,[ 4 ] 从未对学生发过脾气的老师。他和控制一样,施教的对象也不分贫富贵贱。年龄长幼。对任何人提出的问题都认真回答,任何人员和他谈话和回答他的问
题她都乐于奉陪。而且它的教学是在彻底取得了学生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教学态度非常平易近人,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从《回忆苏格拉底》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常常学生是“朋友”,他总是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适时地对学生的某些品的表示赞赏,使学生能咋愉快的状态下学习。

三、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式教育的不同点
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及他们各自的哲学上认识的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育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首先,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谈话法虽然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 但是两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
孔子谈话法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由学生自己去思考, 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 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 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 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 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 教师又再点拨一下, “循循善诱”, 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 豁然开朗。孔子的谈话法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 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 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苏格拉底则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 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 使问题知识漏洞。其实教师是用一个又一个彼此相关而又不相同的问题, 带着学生构建最终得到解决。整个诘问的过程, 教师一直追问, 寻找学生回答中的逻辑错误和关于提问知识的逻辑链条, 让学生在一筹莫展的“思”的痛苦中, 产生自己独立的判断力。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很容易走到启发式教学的反面, 即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其次,在对话式教育的进行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侧重点有不同,孔子重视直观,苏格拉底重视抽象。
孔子在教学中往往已经验性的类比推理方式去把握对象事物及其联系,其思维带有一定的直观感性的特点。孔子说:“能近区臂,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即强调通过以己及人的方法去理解仁。这种类比推理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方面确实是有作用的,通过类比,可以启迪人的思维,帮助人们打开想象的翅膀,由此物推及彼物触类旁通,去认识和发现新事物。但是如果运用累比推理的方式进行思维训练时,对于“类”的观念不是建立在精确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就会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往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往往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去解释及把握对象及其联系,比较强调通过搞扩和抽象形成明确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一种归纳法,他教导人们如何从个别中寻找一半,从特殊中抽出普遍;他教导人们区分个别与一般,使他了解事务中的个别成分对于事物的本质来说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只有一般、普遍才能决定事物的本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逻辑的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

再次,两者在对话式教育的方式上截然不同,孔子采取的方式灵活多样,苏格拉底则形式单一。教学中,孔子或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或采用反诘的方式鼓励、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或与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寻求结论,而且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相比之下,苏格拉底惯用的问答法的一个明显缺陷是千篇一律,机械呆板。他不是根据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灵活哦机动的教学,而是中用那一套刻板问答,有时显得十分繁琐,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耐心和降低学习热情。[5]
---------------------------------
还是感谢了
---------------------------------
非常有用,感谢楼主的分享
---------------------------------
感谢楼大的分享~~~~多多熏陶
---------------------------------
thank you
---------------------------------
太感谢拉!
---------------------------------
谢谢楼主啊
---------------------------------
非常有用,感谢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