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内容来自免费考研论坛,请点击查看全文
http://bbs.freekaoyan.com/viewthread.php?tid=338903
2007年教育学考试试题分析
三人行教育教研组
一、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是试卷中的必考题型,具有概念性、科学性、一定的灵活性等特点。这类试题一般知识覆盖面广、迷惑性强,表面看似容易,但若不注意审题,特别易失分。要注意选准答案,并确保答案的唯一性,不要同时选择两个以上的答案,也不要出现所有小题全选同一字母的现象。在答案都比较模糊的情况下,要选最贴近的一个,不可乱选。
选择题共有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因此,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对提高总分具有关键作用,选择题答题时不可猜测,从去年的题来看,选择题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每一个小的知识点,以及不要把知识点之间相互混淆。在答题时,如果确实不能回想起书本上的知识,可以采取排除法、逆推法、从问题出发找答案等多种方法。以下列出几道2007年的考题加以分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社会交往动机 D自我提高动机
答案解析:选A。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解答这道题比较简单,只需知道什么是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即可。从字面意义也可以得出答案。从题中给出的一句话可以看出,强调学习动机要从人的内心加以调动,让人知不如让人爱好,让人爱好不如让自己从中感受乐趣。如果不理解题中的意思也可以从给出的几个答案进行倒推。
2. 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
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
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
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答案解析:选D。该内容为需要记忆的知识。这道题完全为识记内容,学科诞生标志是识记的重点,因此,对于重点内容要加以注意,类似这类的题目,如果不知道也只能猜测一个,如果能记住年份也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3. 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答案解析:选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等。
解答这道题需要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的课程轮流派是什么,抑或知道以下四种课程中的两类或三类课程论指的是什么或大致指什么。从答案中逆推也可以,但相对来说,这些题都不是很难,都侧重最基本的知识。
4.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史上做出杰出贡献,并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 )
A.约翰.杜威 B本杰明.弗兰克林
C.贺拉斯.曼 D.亨利.巴纳德
答案解析:选C。“美国公立学校之父”是确定的,选择C就需要知道其他三个人物所倡导的活动。如果不知道“美国公立学校之父”是哪一个,可以从四个答案中进行推。因而,从去年的考题来看,特别是选择题考察的都是一些最基本,最需记忆的东西。
二、辨析题
辨析题即辨别分析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要求考生对试题所表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正误进行判断,进而对其理由作出分析。这类题目的中心话题多是考试大纲所涉猎知识的重点、难点或容易发生歧义的问题,其观点正误混杂,考生解答时往往容易“顾此失彼”,这类试题的出现有助于克服考生在学习中的死记硬背现象,突出了对考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考查,但同时也增加了试题的难度。答题时要先明确判定“对”(正确)或者“错”(错误),然后再进行分析。由于题目本身多为判断句,所以分析时,一般应先围绕前半句解析,然后再围绕后半句解析,最后作出结论。
例如,去年的考题中有这样一题:
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这样的题需要首先判断对错。此题认为教学模式即是教学方法肯定是错误的,第二部分可分析教学模式是什么,教学方法是什么,为什么二者不能等同。二者有何相通之处,此部分是分析部分。最后,可稍带总结一下二者的基本内涵、本质。
三、简答题
简答题即简单问答题的简称,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虽为简答,但作为研究生考试,也要适当展开,最好按照平时答论述题的方式回答。条目要清晰、要点要准确,不过,围绕要点所作的解说,可以相对自由和随意一些。
教育学综合的简答题一般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人物思想、常识内容等。做简答题时尽量要简洁且观点明确,内容全面、清晰,稍微展开,不需要大加展开,语言尽量简明。
如果对简答题的内容不是很熟悉的话,可以答一些有关问题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如有关该问题的形成背景,该问题的其他方面等,这样也可能会得一些分数,注意不要一个字也不写,尽量知道多少写多少。
例如2007年的教育综合考试中有这样的简答题:
1.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答这样的题可以首先从学校德育进行分析,回答学校德育与一般德育的区别,也即学校德育的特点,这个只需要稍作回答就行。然后重点回答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几个主要因素,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回答,例如可以从校内影响因素,校外影响因素,学生和教师以及家长等因素进行考虑,稍作展开。最后稍微总结一下就行。
2.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如上所述,可以来答这样的题。
答:孔丘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所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温故知新。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3)侮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诲人不倦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
(4)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5)爱护学生。教师应该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
(6)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四、分析论述题
分析论述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目出得比较灵活,也不限于书本知识,相对而言,答案也不十分标准。答题时不仅要思路明晰,而且要全面展开,先把理论讲清楚后,再联系实际作相应的陈述。若给出一定的文本材料,应注意分析文本,尽量顺应给定文本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并适当引用文本中的语言作答。做分析论述题目,要能显示自己扎实的理论修养和相对独特的个人观点,一般在字数上答得越多越好,至少不能少于一页答题纸。
注意分析论述题要结合当前教育理论和现实,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因而在答题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理论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是个人观点要合理,有理有据、合乎分寸。
2007年考题:论述:
1.(可选择题)试述维纳(B.Weinei)的成败归因理论,并阐述如何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解析:该题首先要阐述成败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也即原理。其次,要阐明该理论适用的范围以及条件。再次,要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用归因理论来分析。最后,要阐述一下该理论的优点及缺点以及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在现实条件下该如何更好的发挥归因的优点。
可如此回答:
答:(1)人们对自己成败原因的认识会影响其以后的行为。
(2)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3)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不同因素,会有不同的动机效果。如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以后还会进一步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以后就不会去尝试。
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同时要避免让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而形成习得性失助。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积极归因训练对于差生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且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反馈信息可以帮助学习者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有助于其增强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应该有恰当的评定,实验证明,评定等级加上适当的评语,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5)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但不可滥用外部奖励,否则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
(6)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课堂中的合作与竞争环境无疑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研究表明现实中有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三种课堂目标结构,他们激发的是学生三种不同的动机系统。
五、其他考研真题浏览
教育心理学:1.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 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答案解析:选B。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各个阶段发展的不平衡。
2.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遗言能力的实现
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
答案解析:选C。小学阶段的年龄为6或7岁到12岁,该阶段儿童处于勤奋—自卑阶段。
3.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解析:选C。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特征符合题意。
4.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的基本观点是( )
A.教学跟随发展
B.教学与发展并行
C.教学促进发展
D.教学等同于发展
答案解析:选B。维果斯基的观点为教学与发展并行。
1.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反应,这种学习是( )
A.连锁学习
B.辨别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学习
答案解析:选B。加涅的学习分类理论将学习分为八种类型,要搞清每种类型所代表的含义。
2.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社会学习理论
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解析:选A。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们对儿童如何获得社会行为的很感兴趣。
这些行为包括合作、竞争、攻击、道德-伦理和其他社会反应。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社会交往动机 D自我提高动机
答案解析:选A。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2.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事实(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答案解析:选C。正惩罚如给予批评,负惩罚如不给看电视等。
论述:
试述维纳(B.Weinei)的成败归因理论,并阐述如何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解析:该题首先要阐述成败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也即原理。其次,要阐明该理论适用的范围以及条件。再次,要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用归因理论来分析。最后,要阐述一下该理论的优点及缺点以及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在现实条件下该如何更好的发挥归因的优点。
1.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的知识属于( )
A描述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
答案解析:选C。程序性知识主要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践操作,因此,也称做操作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
2.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
A同化 B顺应 D平衡 D重组
答案解析:选B。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加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
1.阅读、写作、运算等主要技能主要是( )
A运动技能 B动作技能 C策略技能 D心智技能
答案解析:选D。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2.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答案解析:选C。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理论学习基础是( )
A.认知发现理论B.认知接受理论
C.认知目的理论D.认知建构理论
答案解析:选D。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2.学生用“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地哭”来记忆马克思是“1818年5月5日”出生的这一历史事实,其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属于( )
A.注意策略 B.复述策略
C.编码组织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答案解析:选D。精细加工策略包括:限定词法(即联想法,如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马克思一把一把掌,摔得你呜呜呜地哭)
1.按照柯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准习俗水平
答案解析:选B。参照柯尔伯格的理论即可得出答案。
2.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杜拉(A.Bandula)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解析:选A。基本知识。
教育研究方法:一、如要确认某地区是否存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三种研究思路:(1)称书包;(2)课堂观察;(3)问卷调查。试分析这三种研究思路的优劣,并提出你自己的研究设想。
【答案解析】
答:1.称书包
(1)优点:形式直观,简单易行,整理方便。
(2)不足:笼统地通过一个因子进行判断,有误差;只适合在数量较少的情况。
2.课堂观察
(1)优点:对事物有最直接的认识;方便易行,不必使用经过特殊设计的复杂仪器设备,不需要特殊条件,适用于广大的研究范围;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因此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2)不足:观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者在观察时原则上不能支配和控制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所以不能判断问题的原因,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教育现象十分复杂并且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观察项目归类推论性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的资料琐碎、零碎、不系统,普遍性程度不高。
3.问卷调查
(1)优点: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由于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量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2)不足:问卷设计的质量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搜集的资料比较表面,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真实情况;若部分调查对象不作回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的效度。
研究设想略
二、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案解析】本题是针对文献检索的成果——文献综述进行的考察,虽然我们的大纲解析中未曾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只要对文献的含义和查阅文献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就不难作答。
答: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
(1)提出问题。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阐释和界定
(2)确定方法。确定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法(它包括顺查法、倒查法、跟踪法和综合查找法)。
(3)正文部分。文献综述的主体部分,体现出查阅过的文献有哪些,并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进行归纳和总结。
(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将是你进行研究的着眼点。)同时,因为前人的文献的数量是非常浩大的,一时难以一网打尽,文献综述撰写者要认真检讨自己在作综述报告时的未尽之处,争取在以后的研究中避免或克服。
教育学原理:1.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答案解析:选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等。
2.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 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 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D差距评价模式
答案解析:选B。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的展示这些结果。
简答:
简述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
答案解析: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可从不同层面来回答。注意简答题需要稍微详细一些,但也不能太过单薄。对各条依据要进行一定的分析。
1.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
A.程序教学模式 B 发现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答案解析:选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在于指导每一个学生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等。
2.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
A 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答案解析:选D。量力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中常见的也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种,该原则要求教学要适度,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现有水平。
1.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答案解析:选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等。
2.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 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 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D差距评价模式
答案解析:选B。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的展示这些结果。
简答:
简述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
答案解析: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可从不同层面来回答。注意简答题需要稍微详细一些,但也不能太过单薄。对各条依据要进行一定的分析。
1.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
A.程序教学模式 B 发现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答案解析:选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在于指导每一个学生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等。
2.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
A 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答案解析:选D。量力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中常见的也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种,该原则要求教学要适度,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现有水平。
中外教育史:11.“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孟子的学习观即“求其放心”,属识记内容。
12.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
A.分斋教学 B.自由讲学 C.注重考试 D.藏书读书
【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书院的基本精神即“自由”精神,自由讲学、自由办学、自由听学等。应把握书院的精神实质。
13.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 )
A.识字为主 B.读书为主 C.学事为主 D. 穷理为主
【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小学”“学其事”,学习扫洒应对之事;“大学”“明其理”,以“穷理”为主。
07年真题简答题第51题
51.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孔子的教师观,命题者主要针对当前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寻求历史渊源,希求从传统文化中找到可以发扬继承的因素。
【参考答案】答:孔丘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所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温故知新。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3)侮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诲人不倦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
(4)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5)爱护学生。教师应该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
(6)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14.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
A.京师同文馆 B.湖南实务学堂 C.福建船政学堂 D.上海广方言馆
【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洋务派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新”在开始实施班级授课制。
15.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
A.政治家 B.学术人才 C.新国民 D.实业人才
【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梁启超的教育目标即“新国民”,新国民是一种有资产阶级信仰观念、道德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需要的人。
16.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壬寅学制,应注意区别近代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法定学制癸卯学制。
17.“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 )
A.教育独立 B.教授治校 C.思想自由 D.文理沟通
【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
07年真题选择题第18-20题
18.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教育工作政策是( )
A.国民教育第一 B.群众教育第一 C.干部教育第一 D.儿童教育第一
【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共根据当时的形势,急需培养大批有素质有能力的干部,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斗争,所以当时特别重视干部教育。
19.抗日战争期间,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一些著名大学西迁并进行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 )
A.浙江大学 B.复旦大学 C.天津大学 D.南开大学
【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国民政府西迁组建西南联大,包括北大、清华和私立南开大学。
20.集中体现我国新文化运动民主追求的教育思潮是( )
A.平民教育思潮 B.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C.科学教育思潮 D.职业教育思潮
【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其中最充分体现这种理念的是平民教育思潮,将教育普及化,人人都享有,充分民主。
07年分析论述题第55题
55.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异同,基本内涵我们可以把握,但比较异同比较难。
【参考答案】答:“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理论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其内涵为: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横向展开看,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在受什么样的教育;丛生活的纵向看,生活伴随人始终,教育也伴随人始终。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都是为生活所决定。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功能。“生活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即生活”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向往的?教育怎样为创造美好生活尽力?教育又怎样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足与弊端?尤其是,教育本身怎样才能成为美好生活的典范?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而我行我素。
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杜威的希冀是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两者相同点:承认教育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反对将教育与生活分离;认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承认教育对改造生活的重要作用。
不同点:(1)定位不同。前者认为教育应该以生活为核心,后者认为教育也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生活包含教育。(2)前者强调了生活的重要性,对系统教育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后者更强调两者的契合。(3)后者更注重把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4)陶行知并没有直接采用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而是进一步扩大了他研究的范围,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境界上比杜威更进一步。
07年真题选择题第21-23题
21.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 )
A.音乐、修辞学、几何 B.文法、辩证法、几何
C.文法、修辞学、天文学 D.文法、修辞、辩证法
【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智者派的“三科”即文法、修辞、辩证法,与后来柏拉图的“四学”合称“七艺”。
22.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教会教育
【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骑士教育的实质是家庭教育。
23.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教育性教学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夸美纽斯教育学的基础或指导性原则即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07年真题选择题第1、25、27、29题
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
【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与杜威的现代教育的区别为“三中心”。
25.裴斯泰罗齐认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 )
A.儿童对母亲的爱 B.儿童对父亲的爱
C.儿童对全人类的爱 D.儿童对上帝的爱
【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裴斯泰罗齐要素教育,道德教育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
27.1810年,洪堡创办的对德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是( )
A.哈勒大学 B.柏林大学 C.哥廷根大学 D.慕尼黑大学
【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洪堡的教育改革措施之一即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
29.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史上做出杰出贡献,并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 )
A.约翰•杜威 B.本杰明•富兰克林 C.贺拉斯•曼 D.亨利•巴纳德
【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中的杰出领导人贺拉斯•曼。
07年真题选择题第24、26、28、30题
24.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提出的个别教学制度被称为( )
A.道尔顿制 B.葛雷制
C.昆西制度 D.文纳特卡制
【答案】A
【答案解析】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学家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立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其教育方法以“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命名,一般简称“道尔顿制”或“道尔顿计划”。
26.20世纪20年代,苏联普通学校“综合教学大纲”取消了学科界限,将全部知识按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其中心是( )
A.活动 B.自然 C.社会 D.劳动
【答案】A
【答案解析】20世纪20年代,苏联科学教育组编制并正式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统称综合教学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这个大纲不同于以往的各种大纲,它完全取消学科界限,将制定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来排列,而以劳动为中心。
28.在法国教育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的法案是( )
A.《阿斯蒂埃法案》 B.《费里法案》 C.《富尔法案》 D.《教育改革法》
【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法国的职业教育法案《阿斯蒂埃法案》。
30.现代欧美教育史上,主张古典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 )
A.永恒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
C.存在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教育
【答案】A
【答案解析】永恒主义教育认为,学生应该从由“永恒学科”组成的“永恒课程”中汲取那些永恒的东西,而所谓的“永恒学科”就是指历史上伟大思想家的著作,尤其是经历许多世纪的古典名著,因此主张古典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
07年真题简答题第52题
52.简述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命题者出此题的目的在于告知考生任何教育法的颁布都有其现实的历史背景,其内容也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当时时代的烙印。考生要从此题中悟出教育史上的一些重大的教育事件的现实性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启示。
【参考答案】
答:历史背景:(1)50年代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教育问题的批评,批评的焦点是美国教育质量差,与其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2)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极为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高涨。
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有:
(1)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该法案要求让更多的青年学习这些学科。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开办职业技术训练,使更多的青年和成年人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或熟练工人。
(3)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攻读考入高等教育机构所必需的课程并升入该类机构,以便接受更深的教育,从他们中间培养出拔尖人才。
(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仅供参考!
[ 本帖最后由 kaoyanbnu 于 2008-11-30 18:15 编辑 ]
---------------------------------
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
谢谢!!!对我很有用!!!!
---------------------------------
很有用的资料 谢谢
---------------------------------
谢谢楼主,辛苦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