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ote_教学设计·问题
一、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1. 试述系统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系统论是研究一般系统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字描述的科学,它通过研究系统整体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态度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目标。系统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表现为2个方面:把教学看成一个由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或过程组成的,担负教学功能的统一整体;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复杂的教学问题,使教学最优化。
PS: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传播理论为基础。
PS:教学设计的5大假设:目的性 & 复杂性 & 层次性 & 反复性 & 可分解性 & 针对性(多样性)
PS:迪克-凯瑞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P8)
PS:教学设计的ADDIE模型(分析 & 设计 & 开发 & 实施 & 评价)
2. 试述传播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把教学看成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的。传播的效果是受信息源(教师特征)、信息(教学内容)、传播渠道(教学媒体)和接受者(学生特征)四个因素共同影响的。
3. 简述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1)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进行感觉登记,并形成感觉记忆;2)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被注意,经过模式识别转化为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3)对短时记忆进行复述和组块有利于记忆的保持,短时记忆进行编码后长时记忆;4)当学习者做出行为表现时,所存储的信息或技能必须经过搜索并被提取出来。……
4. 简述广义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对教学的影响(包括教学过程的模型)。
分为3阶段6步骤,第一阶段为知识习得,包括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以及陈述性知识的习得。第二、三阶段为知识的巩固与转化和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对于陈述性知识,表现为:陈述性知识的巩固与重建,提取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对于程序性知识,表现为通过变式练习,命题知识转化为产生式,应用规则对外办事(智慧技能)及对内调控(认知策略)。其对应的教学过程是:1)引起学生注意与告知教学目标;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3)呈现精心组织的新信息;4)阐明新知识的联系,促进理解。接着,对于陈述性知识,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方法指导,提供只是提取线索并检查保持;对于程序性知识,引发学生反应并提示反馈与纠正,提供知识应用的情境并检查迁移。
PS:变式练习,即在其他有效学习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概念和规则的例证的变化。以命题表征的概念性命题知识向以产生式表征的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转化的关键条件是——规则在变化的情境中的练习和运用。
5. 加涅的任务分析教学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注意事项。
加涅把教学呈现的学习的外部条件称为教学事件,并认为教学是经过设计的、外在于学习者的一套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事件。据此他提出9大教学事件:1)引起注意;2)告知学习者目标;3)激活先前的学习;4)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行为表现;7)提供反馈;8)测量行为表现;9)促进保持和迁移。在具体运用中,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类型。
6. 试述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学的影响及其评价。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在理解新知识中的作用。在教学观上强调高级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在复杂情境中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提倡的学习条件有:复杂的学习环境、真是的学习任务、社会协商、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理解知识建构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教学分析
1. 简述非学校系统的教学目标的分析技术。
1)绩效分析;2)教学需要评估;3)工作分析。
2. 简述学校系统的教学目的及目标的来源。
1)课程层次:专家对社会发展、学生发展和学科内容发展的3方面考虑。2)课堂教学层次:专家制定的可曾总目的和目标及分段目标、教材内容与相应教学目标的提示、教学参考书和所教学生特点。
3. 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教学目标分为3大领域。1)认知领域: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并根据获得外在知识的过程,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维度。2)情感领域:注意(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和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3)动作技能领域: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和创新。
4. 比较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和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相同点:研究对象,即学生通过教学后产生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变化。不同点:术语。布卢姆的认知领域与家内的知识与智慧技能的划分存在对应关系。布卢姆未能指出智慧技能的知识本质,难以指导智慧技能的学习与教学,而加涅的学习结果指出了其知识本质和类型,便于指导智慧技能的学习、教学、测量与评价。
5. 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陈述方法及原则。
功能:1)导教(教学过程、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运用);2)导学;3)导测评(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陈述方法:1)马杰的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即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行为目标陈述有3要素,即预期学生行为、行为产生的条件和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它只强调行为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容易忽视学生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2)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强调教学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A. 要明确陈述如记忆、理解、创造、尊重等内在你的心理变化;B. 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3)描述行为表现的目标陈述法:表现性目标,即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中习得的内容。基本原则:1)目标应陈述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2)目标的陈述应有助于导教、导学、导测评;3)目标中应暗含适当的分类框架。
6. 简述加涅分析学习者特征的框架及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学习者特征(或素质)包括3类:不受教育影响的先天素质,难受教育影响的、在发展中形成的能力和人格特质,作为学习结果的后天习得的素质。其中,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包括能力(一般能力IQ和特殊能力)和人格特质(包括焦虑、成就动机、性格、谨慎、冲动、自我满足等,其中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最大)。素质之间的联系:习得的素质直接参与到新的学习中,是新的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形成的能力(IQ)和人格特质不直接参与新的学习,但可以加快或减慢学生的学习速度,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
对教学设计的影响:1)针对先天素质,教学应避免超于人类潜能;2)教学应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3)应针对先前学习的结果,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7. 简述史-雷的2维分析框架。
史-雷以发展心理学和差异心理学的角度,从“稳定性-可变性”和“相似性-差异性”2个维度分析学习者特征。1)稳定的形似特征:感觉、信息加工和分类学习的能力。2)稳定的差异性:能力倾向、认知方式和社会心理特质(焦虑、控制源、自我概念)。3)变化的相似性:智力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言语发展、心理社会特质发展和道德认识发展。4)变化的差异性:发展状态和习得的性能(更重要)。
PS: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在知觉、思维、推理、解决问题和记忆等认知活动中显示出的独特出来的独特和稳定的风格。
PS:控制源,又称控制点,指个体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的看法,属动机归因理论中的术语。
PS:自我概念,又称自我观念,指自己对自己各方面的知觉的总和,包括个人对自己性格、能力。
8. 比较加涅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框架与史-雷的2维分析框架。
相同点:1)史-雷的“稳定的相似性”特征相当于加涅的先天素质;2)史-雷的“稳定的差异性” 特征相当于加涅的发展中形成的能力和人格特质。
不同点:史-雷的分析框架对教学设计有特殊的含义,即关于学习准备的问题。学习准备指学生从事新的学习任务时,其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适合性包括2点,即学习准备应该保证新的学习成功,以及在学习的事件和精力上要经济和合理。
9. 迪克的分析学习者特征的项目。
1)起点能力;2)与相关学习主题的知识;3)对学科内容和传输系统的态度;4)学习动机;5)受教育的成绩和能力水平;6)一般的学习偏好;7)对培训组织的态度;8)群体特征。
10. 试述建构主义对教学环境分析中的3种观点。
教学环境是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的,师生互动时他们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包括物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教学设计就是对这些条件的预先准备。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设计要应该:1)为学生的意义建构创造自然的、真实的、能够被学生自由探索的环境;2)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环境,即社会实践的共同体;3)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使得学生知识和信息会受到共同体的信念和价值观的影响。
@@@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理论的4种视角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教师应尊重学生带到教学环境中的原有知识、价值、态度和文化习惯,虽然有些是有助于学习的,有些是妨碍学习的。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学生原有状况进行诊断和分析,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认知冲突,讨论这些相互冲突的观点;也可用学生的语言去了解他们表达的意图、观点和价值。(类似于学习者分析)
2)以知识为中心的环境:强调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弄清新知识的意义,强调学生理解的作用,因此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批判。
3)以评价为中心的环境:强调经常性的形成性评价和信息反馈,强调评价的形式应与学习任务匹配。
4)以社会为中心的环境:强调把课堂看作社会,把学校看作社会以及把学生、教师、领导者感到与更大的社会的联系程度,如家庭、商业、省、国家甚至是世界。
11. 什么是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有哪些技术,并举例说明。
任务分析是: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所进行的分析,目的在于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
1)下位学习技能分析:下位技能,又称使能技能,指使新的技能的学习得以实现的先决技能。其对应的目标为使能目标。依据加涅的学习层次论,适用于智慧技能中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的任务分析。@例证:乘法运算的学习需要以加法运算的习得为下位学习技能。
2)程序性步骤分析:解释和完成任务所必须执行的步骤,分为外显的程序分析和内在的信息加工分析。@例证:分析新建Word文档的步骤。3)鉴别内容成分的分析:使用内容图为教学设计者安排教学顺序和为学生把握关系提供帮助。@例证:分析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后果的内容成分。4)鉴别复杂认知任务组织原理或因果模型的分析:用以鉴别专家完成任务的基本原理或因果模型。5)帮助教学设计者选择教学策略的分析及学习类型分析。@例证:根据加涅的教学事件理论为不同类型的学习选择教学策略。
12. 如何运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指导任务分析?
1)利用加涅的5类学习结果对教学目标中的学生行为样品进行归类。2)分析不同类型目标的学习条件(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 5种学习结果的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见P136)。智慧技能的学习明显存在一种层次发展关系,即低一级智慧技能是高一级智慧技能学习的先决条件(辨别-概念-简单规则-复杂规则)
13. 如何运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指导任务分析?
1)分析学习类型(5类):纯机械学习、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和问题解决。
2)运用同化论,分析有意义学习的条件:A. 位同化 上位学习,即原有知识在概括程度和包容范围上低于新知识时的学习。内部条件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相应的下位例子;外部条件为教师或教科书呈现的结论或提供的反馈信息。学生必须通过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才能习得上位意义。B.下位同化 原有知识在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高于新知识的学习,下位学习。可分为派生下位学习模式和相关下位学习模式(下位知识的学习使原有的上位观念发生修改、限制或扩张等变化)。C.并列结合同化 新旧知识之间不存在上下为关系,但在横向上存在相互吻合关系或类比关系,此时产生并列结合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同化模式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外部条件。
14. 如何运用图式理论指导任务分析?
新的信息必须纳入个人原有的认知图式中才变得有意义。教师应重视学习内容的图式化组织。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1. 什么是教学策略?试述现行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可理解为促进学习的内部过程的外部事件,它不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整套教学步骤、方法和媒体的选择等。宏观的教学策略指开发课程的策略,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现行的教学策略有:先行组织者策略、概念形成策略、认知发展策略、随机管理策略、自我管理策略和直接教学策略。设计者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年龄特征、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排序与内容组织策略。
2. 简述赖格卢斯的精加工理论及其对教学内容的组织。
精加工理论提出了5种具体教学内容和排序策略:1)精加工排序:要求设计者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之前,先分析教学内容的主要知识类型,根据不同类型,分别编写概念性知识、原理和程序性知识的摘要(即组织性内容,其中包括基础的、简单的、有代表性的和必要的观念)。(支持性内容包括学习的先决条件知识,它和组织性内容形结合,构成知识的骨架和血肉。2)学习的先决条件排序:从一般到个别或按先决条件排序。3)总结:以复习已学过的内容。4)综合:解决新知识内部和新旧知识的2类联系。5)类比:呈现一种新知识前,先呈现类似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或熟悉的知识。
3. 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生成性策略(学生自己提供的)和给予性策略(教师提供的)的平衡。设计者应考虑学习者特征(最关键)、情境特征和任务特征。总之,在群体有限的可接受的挫折、焦虑和危险的条件下,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应尽可能地向生成一端靠拢,同时也要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支持,使他们在可能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对于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应渐渐向生成一端靠拢,使学习者同时获取技能、知识、动机和自信。
4. 什么是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的学习有哪些规律?如何促进事实性知识的教学?
事实性知识,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它的积累有助于学习新知识。
学习规律:1)接近:事实性知识各部分的呈现在空间和时间上向要相接近;2)重复:不断地体验事实性知识的各组成部分(分散复习由于集中复习);3)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调节:记忆术,促进对信息进行更有效的编码方法。4)情境化:在合适的情境中呈现和学习事实性知识,有助信息的编码和提取。
教学策略:1)确定要记忆的事实性知识;2)创设学习和应用事实性知识的情境(真实的、生活的/角色扮演、问题形式);3)呈现事实性知识(引起注意·突出呈现·不要过量);4)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5)提供记忆指导(精加工策略);6)安排间隔复习;7)动机设计。
5. 什么是概念性知识?它有什么类型?
概念性知识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类型。它包括概念、原理和理论、模型及结构。(概念,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原理,若干概念间的关系;理论、模型和结构,有若干概念按一定关系组织而成的知识体系,它们可对复杂的现象和问题提供清晰、完整和系统的阐释。)
6. 概念性知识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学习过程有什么规律?有哪些习得方式?
G学习的主要是要求理解,即将新知识与头脑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不是教师传输给学生的。判断理解的指标是:能对G以另一种形式予以解释,能举出相关的例子,能例子进行分类,能对G概括陈述,能在一系列例子中推论出相关的概念或原理,能比较G的异同,能说明某一系统中各部分变化间的因果关系等。
习得方式:通过对G的例证进行分析、概括等认知加工(关键) & 通过对G的言语界定的理解。此外,学习者还要练习识别和分析新的概念性知识的例证并获得反馈。
7. 如何促进概念性知识的教学?
教学重点:1)分析概念性知识的关键特征或关系、与其相关的概念知识、概念性知识的教学目标;2)设计出教学中要呈现和利用的概念性知识的例证。
教学策略:1)引起注意(认知冲突法&提问)à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明确是什么以及提示学生回忆的方式)à 3)呈现学习材料(突出例证或言语界定的关键)à4)提供促进新旧知识内部联系的学习指导à5)提供联系和反馈。整个过程注意ARCS模型,激发和保持动机。
PS:概念形成,即通过对若干概念例证的观察而获得具体概念的关键特征的学习方式。
8. 什么是程序性知识?简述它的各种学习规律。
C是关于如何做事的一系列的步骤或程序。C的习得要达到运用的水平。有5大学习理论。
1)安德森的ACT(思维的适应性控制)理论:C由陈述性知识转化来的,并将其过程分为陈述性习得、知识的编辑和调整(泛化和辨别)3个阶段。
2)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程序性知识可通过观察他人对C的演示、执行习得,还可通过观察他人解出的例题(即样例)习得。
3)维果斯基:C的习得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交互为学生提供支架,包括为学生提供提示和线索及例子、提问、调整问题难度、做示范等。
4)埃里克森的有意练习理论:专门领域技能的学习需要长期的练习,即需要学习者有强烈的自我提高动机、明确的目标和外部的支持、指导与反馈。
5)帕金斯和所罗门的迁移理论:低路迁移&高路迁移。
综上所述,学习者要习得C的步骤或程序的知识,或通过对步骤的解释,或通过对样例和榜样的观察来指导自己产生相应的行为,然后在练习中获得相应的反馈。在此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提高自己表现水平的动机,并根据迁移的条件来设计学习和练习。
9.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设计
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创设神秘感 & 引入生活情境) à 2)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提问&复习&练习) à 3)呈现新的程序性知识并促进理解(言语描述&示范&呈现样例)à 4)有指导的练习(分部练习 to 合作练习 to 独立联系(逐步撤除支架))à5)独立练习(过度练习 & 间隔练习)[动机设计]
10. 什么是问题解决?如何看待新手与专家?
W是一个克服所有障碍、从待解决的问题情境转移到解决方案的目标情境的过程。可分为问题表征、制定解题方案、执行解题方案和监控解题过程4是步骤。专家的领域知识更加广博,且为一般原理在顶部的层级组织,包含围绕原理组织的问题图式,进而可以选择更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
PS:问题表征,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内在的心理表象。恰当地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PS:问题图式,以“如果-那么”形式来表征的高级产生式。“如果”表征某类特定问题的显性条件,“那么”表征知识问题解决的认知策略和原理。问题图式可用于辨别问题的类型,并在相当概括水平上指出问题解决的方向。
11. 问题解决有哪些教学策略?
1)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也可理解为教师提供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步骤:1)形成假设以解释事件或解决问题;2)搜集数据来验证假设;3)得出结论;4)对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
注意事项: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过程本身,如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评价问题解决的途径以及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等。
PS: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案例
2)发现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知识和问题的答案及解决能力的学习过程。主要过程:1)根据发现的问题确定实验目的;2)提出假设;3)设计方法和步骤;4)准备器材,操作;5)结果分析处理。
@@@发现学习的案例
3)案例研究:给出现实情境,要求学习者像必须解决问题的人一样做出反应,且为解决问题而选择多条原理。(适用于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学习)
@@@案例研究的案例
12. 什么是动作技能?有哪些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D指按照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能力。它的习得分为认知、联系形成和自动化3个阶段。影响D学习的因素有:示范与指导、练习、反馈。(示范,技能演示,以便学生直接观察动作成分;指导,以言语描述或提示方式想学习者提供有关D的重要信息;练习,抱着改进技能的目的而对动作进行的重复)
13. 简述反馈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反馈指运动中或之后学习者获得的有关动作执行情况的信息。分为2类:固有的反馈,练习者不依赖外部帮助而通过自己的感觉通道即可获得的反馈;增补的反馈,外部提供给练习者的反馈信息(KR是其主要形式)。结果的知识(KR),关于环境中目标达成状况的增补的、言语式的、终结性的(及运动后的)信息。
反馈对D的影响是通过学习者对反馈信息的主动加工实现的:在加工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要在KR延搁期间加工固有反馈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在后KR延搁期间对增补反馈和固有反馈对比,形成正确的动作印象,并计划下一次练习。
14. 如何使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解释Q的学习?(比较态度与品德)
人的行为、环境和人的内部特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三者互为因果,没两者之间都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故也称为交互决定论。(理解之,例证之)(详见iNote_教育心理学·Q2-12)
15. 试解释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方式。
1)观察学习(社会学习,替代学习):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分为注意,保持,生成行为和生成动机4个过程,但不是绝对的。
2)亲历学习:通过直接经验,即反应后果获得学习。学习过程中,反应结果对反应主体具有价值性,并可以充当动机的功能。
16. 态度的有效学习条件。
内部条件:与学习新的态度相关的原有智慧技能、原有言语技能和原有态度(关键)。
外部条件:榜样及其行为后果、外部奖励与惩罚。(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详见iNote_教心_Q2-13)
PS:班杜拉认为人的信念由4答来源——1)亲身经历;2)替代经验;3)社会评价;4)逻辑推理。
17. 比较榜样示范、角色扮演和价值观辨析3种情感领域的教学策略。
1)榜样示范,向学习者提供榜样、示范榜样行为并使学习者进一步通过模仿操作而习得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过程。其作用取决于榜样的性质、呈现方式及学习者特征等。
观察学习的5种效应:
A. 习得效应,即通过观察系的新的技能和行为模式;
B. 抑制效应和去抑制效应,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或良好)行为受到社会谴责,观察者会暂时抑制受到谴责的不良(或良好)行为,而去抑制效应指观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为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其原本受到抑制的不良行为重新发作;
C. 反应促进效应,通过观察促进新的学习或加强原先习得的行为;
D. 刺激指向效应,通过观察榜样行为,观察者将自己的注意指向特定的刺激;
E. 情绪唤醒功能,看到榜样表达的情感,在观察者身上容易唤起类似的情感。
2)角色扮演,个体处于一定的地位上并产生与此地位相适应的行为模式过程。分角色扮演演员和观众,都处于一种真实的情境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对参与的理解,产生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形成一定的看法、态度和价值观。
3)价值观辨析,即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理性思维和情感体验来辨析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念。采用诱导性的品德教育方式,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教育,教师易于掌握,学生乐于接受,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直接导致道德行为的积极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选择阶段、赞赏阶段和行动阶段。
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A. 诱发学生的态度和价值陈述;B. 无批评地接受学生的思想、情感、信念和观念;C. 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
18. 情感领域教学事件的设计。
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à 2)提示回忆原有相关知识与情感 à 3)提供榜样示范与观察学习指导 à4)提供编码指导,促使价值内化 à5)运用强化技术,引出期待行为,消除不良行为(价值标准外化) à6)为期望的行为重复出现创造条件。
19. 什么是教学媒体,如何选择。
J是指传承和传播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工具、教学资料和教学传媒等。媒体的选择因素包括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学习环境和经济因素等。
PS:经验锥形,用锥形来呈现媒体选择与学习者的年龄之间的一定关系,其中“直接有目的的经验”位于经验锥的低端,言语符号位于经验锥的顶端。
20. 试评述班级教学的优缺点。
班级教学,根据年龄或知识水平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有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课时数,并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优点:1)规模效益高;2)教学循序渐进,系统完整;3)便于教学管理;4)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面对面教学,利于反馈和交流及教学调整;6)班级体内的活动和交往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
缺点:1)难以照顾学生的差异性;2)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3)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4)“课”受到时间限制,会割裂知识的传授过程;5)动作技能和情感领域的教学效果甚微。
21. 简述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是对集体化教学的突破,因为集体化教学的前提假设是,所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相同的认识,达到相同的理解水平,并“强迫”学生以指定的 进度进行学习。但实际上学习并非如此。而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能力、兴趣、学习进度和认知方式特点等而设计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它并不单纯意味着个体独立学习。特点: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再照顾到班上不同学习速度学生,以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个性。要点:精心安排学习的顺序和准确地组织教学材料。
教师的作用:1)学生步调;2)教学目标的设定;3)学习活动或教材;4)评价教学的手段;5)个别辅导(包括成人个别辅导、同伴辅导和个别化教学程序辅导3种形式)。
22. 简述小组教学
小组教学是指把一个班暂时分成若干个小组,由教师规定共同学习的学习任务,并由学生分组学习的班级教学形式。可在任何年级和班级开展,但最适合新内容学习之后的消化和巩固,即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小组成员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处于较为次要的角色,观察学生反应,作为问题的调解者,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讨论,保证讨论不离题,并帮助学生总结,主要起着监督、指导作用。
传输策略:1)问答法;2)角色扮演(师生角色扮演或情景角色扮演);3)小组讨论(适于以学科内容掌握、态度形成和问题解决为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
优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参与意识和领导组织能力,促进民主与合作精神的形成等。缺点:教学进度不易控制,教学目标难以一致。
23. 简述课堂管理的目的。
1)赢得更多的有效学习时间(分配à教学à投入à有效学习);2)让更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3)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24. 简述班级建设的目标和策略。
班级建设目标:1)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2)积极和健康的舆论氛围;3)形成集体规范,即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4)学生领导骨干的成长;5)人际关系和谐。
班级建设策略:1)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过去和现在;2)制定切实可行的班集体发展规划;3)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正面教育;4)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PS:集体舆论,即学生自发出现的对某人某事的意见,这些意见往往反应群众的某种支持或反对的态度,带有情绪色彩。班级舆论可以是个体产生从众心理,即集体成员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PS: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PS:积极聆听,即在师生交谈时,教师除了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外,还采取一种关心与谅解的态度与口吻简要复述学生的话,用以表示完全了解学生所说的一切,并鼓励他们继续说下去。
25. 简述不良课堂行为的管理策略。
干预问题行为的原则:1)最小干预原则,即应采取所有干预方式中最简单、干扰性最小的一种来纠正行为;2)坚定果断原则。
处理策略:1)线索提示;2)建立奖励机制;3)告知行为代价;4)咎由自取;5)心理辅导。
四、教学测试与教学评价
1. 试辨析起点测验、前测、练习性测验和后测。
起点测验,学习者接受教学之前实施的针对与学习者有关的原有知识、技能的测量。前侧,在教学之前,以确定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教学中包含的部分获全部技能为目的的测量。练习性测验,以促使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运用新知识、练习新技能,并自行判断他们的理解水平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测验。后侧,评估所有的具体性教学目标,尤其是重点目标,以评价教学设计的作用。
PS:南师大教学设计真题分析
题目类型:
1. 术语释义题
陈述术语的定义,并举出例子。
2. 简答题
考察程序性知识、理论模型、概念之间的联系(或比较),注重对概念、原理和模型、流程的考察。
3. 设计题
陈述理论的具体内容,设计一则有关信息技术的教案。
4. 综合应用题
陈述理论的基本内容,设计一则有关信息技术的教案,并运用理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