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2011考研大纲终于在大家的期盼中出版了,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名师孙老师来给大家做一个大纲的解读和指导,孙老师,您好,请和大家打个招呼。
孙老师: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您觉得今年的大纲和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孙老师:我是负责教育学考试大纲中中国教育史大纲的解读,从中国教育史来看,大纲和去年是保持一致的,没有什么变化。
主持人:你觉得今年的难度会有一个怎样的趋势?
孙老师:难度的话,这几年都是差不太多,历年来的考试中国教育这个部分和以前的难度应该保持相同的样子,只是有时候从出题方面来看的话,有时候可能会稍微偏一点,有时候属于比较重要的教育家的思想或者是说一些教育史实这方面,有些可能稍微次要一点,次要一点大家平常复习的时候不是那么很重视,这样的话可能就会难度大一些,出重点的人物可能难度就稍微小一点。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主要讲中国教育史,您觉得今年考察的重点会在哪些方面?
孙老师:考察的重点,中国教育史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古代中国教育,还是近现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就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教育是在一个相对比较独立封闭的环境当中形成的发展,所以,中国的文化教育和国外,特别是西方的教育相比有自己的一些不同的特点,所以,这个部分是相对独立的。但是近现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的文化教育不断影响中国,这时候中国无论是制度方面还是思想方面受西方的影响,这样就产生了新的变化,就是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分两个不同部分的内容。所以,考察的内容一般来说作为出题老师来说的话,一般古代跟近现代的部分都会兼顾到,但是一般古代的部分基础是中国教育史的基础,重点的部分可以这样说,一般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个部分是学习整个中国教育史的基础,这个部分一般来说学习和考试的重点。还有一个可能对宋明时候学习和考察,因为这个时候在思想方面产生了理学教育思想。
在近现代部分比较重要的是五四之后的时期,过去的考试也是这方面多次考到,比如五四运动时期,五四运动对中国产生影响以后,产生新的思想和改革运动,还有产生的一些教育家他们新的思想和教育的实践活动,这个方面这是过去多次考到。比如过去第一次考就考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之后考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科学教育改革的运动。在这几个方面可能要花大的力气在这方面学习,这部分一般在教学和考试的时候都是重要的部分。
主持人:您觉得中国教育史这部分的难点在哪个方面?
孙老师:学习的难点,中国教育史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要涉及到历史方面的知识,必须要有历史的意识,分析,可能有的同学学别的专业的,有的同学甚至学理科的,甚至学体育的也要考,这个感觉是比较难的,一个是要有历史感,如果大学里不是学这个专业,尽量把在中学学的历史知识能够唤醒起来,就是要有历史感,因为教育的历史是不断发生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不断的发展变化,有历史感。
第二个,在思想方面,要有一点哲学史,在哲学方面的思维和训练,这方面的背景知识,这样可能就会好一点,在理解思想教育家的思想方面就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学习和考试比较难的。我觉得在教育史方面的考试,从过去的考试比较难的是分析论述题,往往是考比较,或者中国的一些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和实践的比较,或者中外比较,在这个方面过去考试丢分比较多。一个方面可能在学习的时候,基本的知识,基本的理论有时候学的不是那么扎实,这样的话,比较困难。再一个,他要把一些知识点串起来,串起来进行比较,这个也比较难。平常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方面,对一些教育家或者教育制度这一方面注意一些比较。比如像前后的比较,前后比较同一个学派不同时代的教育家他们的比较。比如像儒家教育思想家,我们现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在这方面,我们学习教育家思想的时候,他们某一个方面的思想点的时候,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所以,有相似,也有不同。所以,我们在这方面的学习平常要注意把握。平常注意训练,打有准备之仗。
像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比较明清时期的理学教育思想,两大家或者两大派,一个是程朱学派,一个是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他们都是理学思想,但是他们的理学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学习的时候注意比较。这是同一个大的派别,但是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我们也可以比较,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学派的教育家的思想,我们平常也注意比较。比如像儒家和墨家,他们之间的比较,还有比如像儒家和道家的比较,还有儒家和法家的比较。在前几年考试来看,儒家的部分考的比较多,墨家也考了,道家没有考过,但是要注意道家和儒家的区别,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一下。道家思想很多就是批判儒家的,不同意儒家的主张提出自己的东西。我们学习它到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比较。
还有一个是中外比较,过去教育史的考试分析论述题一般过去都有趋势,每次考分析论述题都是考比较题,要么是中国一些教育家的比较,外国教育家或者教育学派的比较,要么就是中外的比较。去年考了一个中外的比较,去年考了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的比较,指导思想和实践一起比较,按照这样一个趋势的话,如果这个趋势还继续保持的话,2011年的考试可能出在中国教育史方面的比较题,我们平常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今年大纲出来的也比较晚了,在接下来差不多有4个月就要考试了,之后咱们怎么根据这个大纲怎么来复习,孙老师再跟大家聊一聊。
孙老师:我觉得大纲尽管没有变化,考生应该买一份大纲,好好看大纲,把大纲吃透,大纲是考试的依据,也是我们学习复习的依据,这个大纲把我们考试的一些要掌握的知识点都给我们提示出来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大纲好好的研读,知道我们平常复习的时候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理论。这方面一定要详细地研读。首先,考试大纲第一步考察的目标,这个考察的目标给我们复习指明一个方向,应该怎么复习。它讲明三个方面,第一,系统地掌握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的演变,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实施的主要线索,特别是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大的教育事件,这是一个方面。第二要了解教育史中基本的文献,尤其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比如一些代表性的文献,大纲上现在列出来的,见到的书名有《大学》、《中庸》、《学记》、《乐记》、董仲舒的《对贤良策》、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反映主要教育家他们思想的一些主要著作,比如像《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等等等这样一些基本的文献当中的典型的材料要注意。
最好在复习的时候能够看一遍原著,原著和我们教育史方面的一些分析能够结合起来,考试的时候往往会出一些文献,看反映什么样的思想,或者你回答问题的时候,回答一些教育家思想的时候,如果你能知道有一些原话,你再加以分析,这样的话会很有说服力,而且这样比较容易得高分。
考察的第三个方面我要考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指导分析一些基本的问题,史实,制度和思想,分析经验教训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与借鉴,这一点我们学习教育史,教育史是过去发生的,和我们今天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今天要考教育学的研究生,过去的这些教育制度和思想和我们今天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学它干什么,提醒我们学习教育史的目的。我们要对过去进行一个正确的分析,分析他们的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寻求一些启示或者借鉴,这个部分提示我们学习的目的。而在考试的时候,问答题分为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尤其是分析论述题,这部分实际上就是考这个,所以,要注意。这是吃透大纲。
第二个,还是要看看教材,我认为我们应考的话,可能要看一些辅导材料,上上辅导班,但是这个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是要立足于教材,按道理说这个时候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般来说以前应该是看到一两篇教材了,现在我们看了一些辅导材料,听了一些辅导班的课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再读一读教材的话,这可能对我们复习是比较有帮助的,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你不看教材的话,毕竟你在看一些辅导书的时候,有一些知识点可能会有遗漏或缺失。还有看一些辅导材料,可能有些知识是孤立的,不能连贯起来,我看教材,一个是基本的知识,基本的理论上面都有,还有就是它可以帮助你把教育史方面过去教育的制度,教育的思想,教育这方面的内容能够帮助你建立一个连贯的系统的知识,支离破碎的话对你复习和考试是没有帮助的。
必须要看教材,两本,第一个是华东师范大学孙培青主编的新版的2009版的《中国教育史》,还有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王炳照老师负责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版,这两个教材可以配套辅助,第一本是最主要的,因为考试大纲和出题每年基本上都是依据孙培青老师的中国教育史。但是这部分教材比较详细,内容非常翔实,内容很多。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简明扼要可以帮我们系统的梳理知识,这两个可以相互配合,这两个教材我们可以参考。如果你不看教材,有时候考试的题就可能难一点了,你考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比如一些辅导教材可以给你提供很多很多的问题,你可以去背,但是死记硬背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选择题那几十分,如果你不看教材的话,有些容易丢失。
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2011年刚考过的题目,有这么一道选择题,1913年,黄炎培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深刻反思“癸卯学制”颁布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问题,提出必须四个选项,A。改革普通教育,B。发展师范教育,C。扩大高等教育,D。推进社会教育,一般来说,一谈黄炎培马上把他和职业教育挂钩,这里面从所问的问题和选项来看,就没有出现职业教育,你如果看一些材料的话,忽略了这个,这道题就比较难以选。黄炎培1913年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这篇文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这是反映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正式打出旗帜的标志。但是它又在这个选项中没有直接出现职业教育。所以,这个必须要看教材。哪一个选项,应该是A,改革普通教育,我们这个教育主要就是发展普通教育,而忽视了职业教育,隐含在这里面。所以,我们必须要看教材。
再举个例子,也是2010年的考试选择题,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系统混杂,目标分析为由整顿全国中等教育,其主要举措是以下四个选项,A,中学分设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B,高中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C,高中分设文科和理科,D中学分设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到底是哪个呢?如果我们只是看一些辅导材料的话,可能比较难以选这道题目。这道题目国民政府时期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教育的改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这套题目像A,中学分设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那显然不对,因为这个是在1922年的壬戌学制的时候提出中学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A,高中分为普通科和职业科。这个不对,实际上1922年的学制当中,也就是当时的学校里分普通科和职业科。在1922年之后提出设立综合中学,综合中学里分为普通科、职业科和师范科这样一些学科。所以,这个不对。C高中分设文科和理科,在中国近现代,乃至到今天,关于高中是文理分设还是文理不分,这个一直是争论不休,有的时候是分设,有时候是合在一起,不断的变化。前不久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在去年征求意见的时候,其中就有一条高中是否文理科合在一起,不再设文理分科,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论。我们今天也在讨论这个问题。正是在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文件改革里正式提出高中不再分设文理科,之前曾经是文科和理科分设,又分开,这个时候要合在一起。D,中学分设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这个是两项对应的。中学阶段,普通科,职业科和师范科开始分离出来,这个必须要看教材,教材上这方面明确的提示出来了。
再比如举2009年考试选择题,在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中学阶段最早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需要的学制是哪一个?这几个学制确实都很重要,这个在考试大纲上也列出来了,但是我们不一定注意到细节。这个细节可能在有些辅导材料上不一定有,有些辅导材料一些线上的题目不一定注意到。所以,这个必须看教材。这个是哪个选项呢?就应该是壬戌学制,中学阶段既要兼顾升学,又要兼顾就业。和刚才那个选项的题目结合在一起,在中学阶段设普通科和职业科,这样就兼顾起来了。这个我们也可以看过去考试有时内容方面有一些重复的地方,但是它的重复又不是原题的形式出现,它会变换一种方式,所考的一些问题是非常相似的。所以,第二必须要立足于教材。教材和大纲结合起来,教材的内容要超过大纲。所以,有些内容是不考的。所以,我们必须在看教材的时候紧贴大纲,每部分的内容都要看一下,凡是大纲要求的我们就详细的,如果不要求的你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但是不要花精力,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抓住基本的知识,基本的理论。我们考试都是强调基本的知识,基本理论,看你对中国教育史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理论的把握,然后在这个当中我们如何去分析他们,这个是我们一个比较注意的。
再一个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还注意一个问题,不要去死记硬背,我们肯定是要记忆的,但是不要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往往会张冠李戴,我们过去考试无论是以前的单独考试,还是现在统考的时候,我们在改卷的时候就发现有些同学,有些内容他实际上背得很不错,但是答题不会答,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容易张冠李戴,这是一个问题,把A的思想放到B的上面,这是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这就反映出来死记硬背,再一个他的知识都记得出来,但是考试题的时候,特别是在问答题,简单题的时候,分析论述题的时候不会灵活的应用。这个知识点也有了,但是不知道该怎么答,这是什么问题呢?就是你平常复习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理解,死记硬背,你出题目变化一些形式就不太容易回答了,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平常应该注意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且我们不要死记一些硬的东西,比如我们看一些辅导书的时候,看到答案,把它一条条背下来,这样的话你不太容易记,我们理解,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整理,但是自己的语言一定要注意语言要合乎我们学科的要求,也不要说外行话。理解,然后说一些东西往往不合乎学科的规范,一定要合乎学科的规范。
主持人:非常感谢孙老师给大家讲了这么多关于复习的好的建议,接下来孙老师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或者给同学一些祝福,都可以。
孙老师:我觉得考试到现在,因为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开始报名了,进入后面的冲刺阶段了,可能要复习的内容也挺多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第二要脚踏实地的复习,只要做到了脚踏实地,这样复习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在考试的时候也会得心应手。平常做好了,自己在考试的时候就有准备。信心非常重要,首先要有信心。我们祝大家有一个良好的信心,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祝大家金榜题名。
主持人:非常感谢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