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储备的多元化及其经济影响
a) 国际储备多元化
国际储备多元化,是指各国的外汇储备从原来单一的美元储备改变为包括多种货币构成的外汇储备结构。
国际储备多元化是在深刻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二战后,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赋予美元以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的职能。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出现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储备流失,动摇了美元币值稳定的基础。而西欧各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实力逐渐增强,放松了外汇管制,加快货币的自由兑换和国际化步伐。60年代,美元危机频繁爆发,特别是70年代,美元先后两次宣布贬值,使很多国家的美元储备蒙受相当大的损失。于是,它们纷纷抛售美元,买进升值的西德马克、日元和瑞士法郎等硬通货,或抢购黄金,使储备资产分散化。而此时又正逢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国际储备多元化乃逐步形成。
从1973年进入80年代初,美元汇率有所回升,一度成为硬通货,但80年代中期,美元汇率又转而下跌,汇率风险大增,储备货币多元化局面已不可改变。从表4-1可见,1990-2000年10年里,世界外汇储备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美元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日元的比重明显下降,欧元已成为第二大储备货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1年,在世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中,美元占51.3%,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8.4%,2000年仍达68.2%。这一方面是因为这期间美国经济持续繁荣,预示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由于习惯上人们长期使用美元,而且使用方便,美元仍然是最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和计值单位。日元所占的比重从1991年的8.5%下降到2000年的5.3%,英镑的比重维持在3%--4%之间。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在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即达到12.5%,2000年上升到12.7%,尽管其汇率不断下降。2000年,在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73.3%,欧元占10.2%,日元和英镑的比重分别为6.5%和2%;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4.3%,欧元占14.6%,日元和英镑分别占4.4%和5.2%。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储备资产持有的多元化和分散化特点已十分突出。
(二)国际储备多元化的经济影响
1.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有利方面
(1)摆脱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由于国际储备多元化减少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从而减轻了维持美元汇率稳定的义务和压力,其次减少了因美国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恶化而带来的消极影响。
(2)促进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在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情况下,各货币发行国可以进行公平竞争,避免或减轻了在单一储备体制下货币发行国操纵或控制储备货币的供应所形成的霸权主义,便于各国进行政策协调和主动选择所需的储备货币。
(3)有利于调节国际收支。在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对本国的国际收支进行调节。而在单一储备体制下,为调节国际收支而采取变更汇率措施时,必须事先征得基金组织同意后才能实施。
(4)有利于防范汇率风险。在国际储备多元化的情况下,各国可以根据外汇市场变化,适当调整其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以防范或减轻外汇风险和损失。而在单一储备体制下,当单一货币宣布贬值时,必将遭受难以防范的损失。
2.国际储备多元化的不利方面
(1)加剧国际外汇市场的动荡。国际储备多元化以后,外汇市场上各种储备货币受储备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往往会引起更多的不稳定性。这种状况给外汇投机活动以可乘之机,从而进一步加剧外汇市场的动荡。
(2)增加了掌握储备数量和组合的难度。国际储备多元化以后,各储备货币发行国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储备货币持有国需求不一致,以及国际间经贸发展情况不同,都会影响储备货币地位的变化和汇率的涨跌,从而增加了掌握储备货币数量和组合的难度。
(3)加深了国际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目前国际储备制度的稳定是建立在多种货币稳定的基础上。由于当今世界还没有为储备多元化建立起权威的协调和约束机制,因此,当储备货币发行国中的任何一国的经济发生波动时,都会影响其货币的变动,从而加深国际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