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资料: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近日结束,1000余人被淘汰出局,其中不乏初试成绩很好的考生。据悉,今年武大复试的权重比往年有所增加,复试成绩最多可占一半。
据我所知,增加复试权重这一做法,其他大学也有,有的甚至采用“一票否决”,即笔试、口语及面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跟高考“一考定乾坤”相比,研究生招生实行初、复试两考制,确实要公平一些。从理论上说,初试不好,复试有弥补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一考失误即被淘汰的结局,自然也有利于学校的选拔。这是可喜的。
但是从实践上看,增加复试权重也有忧。
首先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复试匆匆忙忙,更容易出现失误。人所共知,参加初试的考生,都经过或数月或一年时间的复习准备。而复试则不然,多在公布复试线后一个星期进行,考生,尤其是外地考生,接到复试通知就得不顾车马劳顿地赶往学校,几乎没有时间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复试成绩的可靠性,不能不令人怀疑。
另一种忧虑来自复试安排比较草率,其质量堪忧。复试决定最后结果,其竞争性、严肃性决不亚于初试。然而从众多学校复试的安排看,包括笔试、面试、外语口试在内,一般都在一天内完成,这使得考生难以展现自己的实力。特别是综合素质面试和外语口试,三个多小时就全部完成,每个考生几分钟,考察既难全面准确,考生也难以发挥,失误也无法补救,试想想,这怎么能真实而准确地反映考生的成绩。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复试过程的监督。众所周知,初试从命题到考试、到评卷的整个过程,都有严密的纪律和监管。相形之下,复试几乎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笔试的命题、评卷且不说,单就面试而言,其评分的主观性就很强。有考生写对联曰:“说你强你就强,不强也强;说你差你就差,不差也差。”这尽管有些夸张,却从侧面反映了监督机制的不可或缺。
按理说,复试由学校自主进行,有利于展示学校的特色。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复试权重增加这么多,甚至一票否决,就无异于给暗箱操作提供了空间。毫无疑问,这种自主权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制约和监督,难免滋生腐败。事实上,从初试成绩公布之日始,直到录取结束,权、学之间,钱、学之间,就在暗箱中活动,领导和导师也显得异常的忙,是否有交易,是否有成交,还是个问号。
任何一项涉及切身利益的改革,都要公开、透明,都要有完善的制度设计和监督机制,考研复试也是如此,——大而言之,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小而言之,是维护每个考生的切身利益;中而言之,是证明办事者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