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以下仅仅是学习提要,非重点提示,各位还是得全面复习哦,本站在贴出一系列之后会在暑假期间把各科相关讲义整理出来,敬请关注!-站长
1.货币政策所包含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代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就其狭义而言,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2.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总体上和全方位的,表现为: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另外,在理论分析和效果检验中,货币政策还包括传导机制、政策时滞和政策效果等项内容。
4.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一般可概括为四项:稳定币值(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它们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的则相对独立,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但更多的则表现为目标间的冲突性。
5.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至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前,我国事实上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后,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的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6.货币政策中间性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具体分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操作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指标。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主要有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三项标准: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
7.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监控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监测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8.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称“三大法宝”。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①消费者信用控制;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③不动产信用控制;④优惠利率;⑤预缴进口保证金;⑥其它政策工具。
9.其他政策工具主要分两大类:一类属于直接信用控制,主要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制及信用配额、规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一类属于间接信用控制,如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10.“三大法宝”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各有特色,需配合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作用猛烈的工具,一般不轻易变动;再贴现政策主要是告示效应,表明政策意向,但对于信贷扩张和紧缩的调节力量较弱;公开市场业务比较灵活,易于操纵,效果也较直接,但它要求的前提条件是中央银行有足够的实力和发达的证券市场。
11.199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逐渐有直接调控为主过渡到间接调控为主。过渡时期共存的货币政策工具有贷款规模、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等,1998年我国取消了对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的管理。
1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和作用机理。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①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②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③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在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金融市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3.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二者的划分是以中央银行为界限的,一般货币政策时滞更多是指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两部分。
14.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放松信贷和降低利率则是“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减税和增支是“松”的财政政策。
15.仅靠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没有相互的配合,单个政策的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他们的综合优势。“一松一紧”主要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解决总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