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金融联考冲刺10: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习题和答案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2009-01-13

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货币理论

一、   名词解释:

基础货币P482是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的总和。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它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并且是信用货币的源头。

货币层次P478: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大小作为标准,并根据自身政策目的的特点和需要,划分了货币层次。其粗略的分类为:M0:现金流通量;M1:M0+各种活期存款;M2:M1+各种定期存款。货币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

流动性偏好P凯恩斯在分析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时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受个人对收入支配的心理因素决定。个人对收入支配有消费和储蓄两种形式。其中储蓄部分是以现金货币形式持有还是以有价证券形式持有,取决于人们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即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认为影响流动性的偏好程度即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倒逼机制P484在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压迫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贷款,从而迫使中央银行被动的增加货币供应,形成所谓的“倒逼机制”。

二、   简答题:

1、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P483-484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完全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其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等从源头上控制货币数量。

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2 简要比较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P485-486

费雪方程为: ,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费雪方程表明,由一定水平的名义收入引起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

剑桥方程为:,其中,PY是名义收入,它可以体现在多种资产形式上,货币是其中的一种,因此,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的比率为k的部分,k的大小则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取决于其它类型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两方程的比较:

相同点:(1)形式相同,其中k与v是倒数关系;

(2)结论相同,都说明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

不同点:

(1)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从货币的交易功能着手,而剑桥方程则从货币的价值储藏手段功能着手,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

(2)费雪方程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重视货币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则从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费雪方程也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被称为现金余额说。

(3)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从宏观角度出发,认为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而剑桥方程式则从微观角度,将货币需求看作是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这就隐含着利率会影响货币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的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

3 简要说明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P

(1)   什么是单一规则:弗里德曼认为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佳选择是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给增长率,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适应,而且该增长率一经确定和公布在年内和季内不应任意变动。

(2)   理论基础:弗里德曼按照微观经济学需求函数分析方法,主要考虑收入与持有货币的各项机会成本,,构建了一个描述性的货币需求函数,该函数可以简化为:

   ,其中,Md/P为对真实货币余额的需求,Yp为永久收入,分别为货币、债券、股票的预期回报率,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3)   结论:弗里德曼认为:

第一,在货币需求忠,利率的影响很小,因为利率变化后,发生相应的变动,相互之间有抵消作用,或者说,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会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由于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稳定的、可以预期的。依据经验,它与收入水平保持“正的一致性”。

第三,永久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所谓永久收入意指预期未来年度的平均收入,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短期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据此得出了著名的“规则货币供应”的政策主张。

 

三、   论述题:

1 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P484-488

(1)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流沿革。

(2)   西方早期的货币需求理论为传统货币数量说,主要研究货币数量对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的影响。代表性理论为: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论。两个理论的结论和方程式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但是,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费:货币需求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剑:货币需求是以人们手中保存的现金余额来表示,不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还包括贮藏货币;因此,前者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关心的是社会公众使用货币的数量和速度。后者强调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把货币需求当成保存资产或财富的一种手段,因此,货币需求量决定于货币资产的边际收益和其他资产边际收益的比较;费: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经济制度等技术因素;剑:重视资产的选择,即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及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和方法对后来的各学派经济学家都影响很大。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缺陷是没有分析货币数量对产出量的影响,对影响货币持有量的效用和成本的因素没有详细分析。

(3)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沿着现金余额分析的思路,同样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开始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就是人们特定时期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心理。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来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这三种动机可归结为L1(交易动机)L2(投机动机),L1取决于收入,与收入成正比,L2取决于市场利率,与市场利率成反比。由于短期内人们投机动机需求及不稳定,导致市场利率波动,进而影响投资,影响产出量和经济增长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弥补了传统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量不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量的理论局限,但由于过度强调需求管理而忽视了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物价的影响。此外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短期分析,其中影响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变量都是短期变量,进而得出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结论

(4)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第一: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第二: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托宾讨论了在利率预期不确定前提下,作为风险回避者的投资者最优金融资产的组合,和人们的调整资产组合行为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影响。第三,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的发展。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扩展为七个动机,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具体化,并提出了公共权利动机,即政府实施扩张性需求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机。

(5)   货币主义学派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以弗里得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影响物价水平。但由于其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变为长期分析,提出了有别于凯恩斯短期收入变量的恒久收入变量,并认为恒久收入是一个稳定的变量,同时用实证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从而其重要结论是,因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各因素是稳定的变量,所以,货币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既然货币需求是稳定的,中央银行就能够客观准确地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他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将管理的重点放在货币供给上,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使供给与需求相一致,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控制通货膨胀。

2 试述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供应与扩展过程。P479-482

(1)   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是通过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通过信贷扩张过程被供应和扩展的。因而可以通过对银行体系信贷机制的实证分析,来揭示信用货币供应和扩展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2)   中央银行信用创造与基础货币供应的过程。由于中央银行是一国惟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因而经济活动中的新增货币供给量首先是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发行出来的。其基本过程是:当经济活动主体需要更多的货币时,会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当商业银行的信贷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时,商业银行就会将客户贴现和抵押的资产如汇票、抵押凭证、外汇等抵押给中央银行,以取得贷款;同时当财政出现赤子时,也会从中央银行透支,或中央银行从政府债券二极市场上购政府债券。这样中央银行的各项资产就会增加,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增发贷款,同时增加其在中央银行交纳的准备金存款,最终,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总和在数量上等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此外,商业银行在经营经营中需要面对客户提取现金的需要,因此,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进一步分解为准备金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两部分,我们把这两部分的和称作基础货币。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过程可简单概括为中央银行资产增加使其负债——基础货币供应增加的过程。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P481

(3)   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与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在中央银行扩张基础货币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在扩张其信贷,并创造出存款货币增量。这一过程可概括为商业银行体系通过其获得的原始存款发放贷款,通过原始存款在体系内的辗转存贷,从而成倍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可通过以下实证分析来表示:P479-P480

(4)   在上述两各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来源于中央银行的新增基础货币发行,它表现为中央银行资产增加使其负债——基础货币供应增加的过程,基础货币的增加成为商业银行成倍扩张信用货币的基础。当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正好等于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达到最大。这一过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Ms=KB。其中B表示基础货币,表明中央银行对信用货币的扩张;K为货币乘数,表示商业银行扩张货币量的倍数。

3 试述IS—LM模型的经济与政策涵义。P490-491

(1)   货币经济学中一般用IS—LM模型来反映总供求均衡条件下的货币均衡。IS—LM模型(P432)表示在不考虑国际收支情况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宏观经济均衡状态,即通过产出(Y)和利率(i)的不断调整,最终能找到一组产出与利率的组合(Y*,i*),使得I=S,L=M,此时为总供求均衡条件下的货币均衡状态,(Y*,i*)组合为均衡条件。而且,这种均衡是在经济体系内部自动形成的,市场经济内部存在一种力量,能够使得货币市场、产品市场同时趋于均衡。例如,在经济萧条状态下,产出下降导致货币需求下降、利率下降、投资下降和收入下降。

(2)   P491—P492宏观经济均衡动态过程中市场与政策的作用

 

第二章:利率理论

一、   名词解释: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P495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率,是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表现出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币值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两种利率的关系是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基准利率P493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基准利率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向其借款的银行收取的利率。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一般通过改变该利率影响银行的借贷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利率。

利率与回报率P495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但这不能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人持有证券所能得到的收益状况。能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人持有证券所能得到的收益状况的指标是回报率,即向证券持有者支付的利息加上以购买价格百分比表示的价格变动率。持有债券从时间t到时间t+1的回报率公式为:RET=C+Pt+1—Pt/ Pt。其中:Pt为t时该债券的价格;Pt+1为t+1时该证券的价格;C为息票利息。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P494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种类根据期限可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短期利率反映的是货币市场上各种借贷利率,长期利率反映资本市场上各种借贷利率,因此利率在两个市场上形成不同的利率水平,短期利率一般低于长期利率。但是,由于两个市场是密切联系的,利率的变动会导致资金在各个市场间的流动,同时资金的流动又会引起利率的变动,因而,利率在两个市场是被联系在一起的,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同时升降,但短期利率的波动幅度往往大于长期利率。

二、   简答题:

简要说明西方利率理论中流动性偏好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及古典利率理论的异同。P496- P499

(1)         三个理论都是从供求关系来解释利率的决定,但不同学派对供求关系的解释

          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论。

(2)         古典学派强调资本供求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认为在实物经济中,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利息是资本的价格。利率的高低由资本供给即储蓄水平和资本需求即投资水平决定;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增函数,均衡利率取决于投资流量和储蓄流量的均衡。即储蓄等于投资为均衡利率条件。由于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决定利率,同时该理论还是一种流量和长期分析,所以,又被称为长期实际利率理论。

(3)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货币供求解释利率决定。他认为货币是一种最具有流动性的特殊资产,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取得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因此,利息是货币现象,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决定的流动性偏好,和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量是利率决定的两大因素。同时,货币供给量表现为满足货币需求的供给量,即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是均衡利率的决定条件。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利率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下降。但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中央银行再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也不会下降,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无限大,形成“流动性陷阱”。凯恩斯把利率看成是货币现象,认为利率与实际经济变量无关。同时,他对利率的分析还是一种存量分析,因而,属于货币利率理论或短期利率理论。

(4)         可贷资金理论是上述两种理论的综合。研究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储蓄、投资流量)和短期货币因素(货币供求流量)对利率的决定。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可贷资金供给包括:储蓄和短期新增货币供给量,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投资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下降或上升;反之,在可贷资金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随可贷资金的需求的增加或下降而上升或下降。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平衡。由此可见,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的区别,在于可贷资金理论注重流量和货币供求的变化量的分析,并强调了长期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但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之间并不矛盾,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中货币供求构成了可贷资金理论的一部分。

1 试论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P499- P502

(1)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多运用IS—LM经济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中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在运用该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时,是将国民经济的均衡看成是实物方面的均衡和货币方面的整体均衡,(图解释图:IS曲线、LM曲线和E点的含义)。

(2)   当IS 、LM总水平变化时,两曲线会发生位置的移动,均衡利率必然也会变化:如果货币供求水平扩大或缩小,LM曲线会右移或左移,因而均衡利率会下降或上升;如果储蓄和投资水平扩大或缩小,IS曲线也会向右或左移动,使均衡利率上升或下降。所以,在该模型中非利率变量的变动都将引起均衡利率的变化,而影响这些变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变动的主要因素,具体有以下因素:P501—P502

(3)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上述决定利率的因素都不可能单独地发挥作用,它们总是在同一经济条件下,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对立率发挥程度不同方向各异的影响作用。

2、  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制约条件有哪些?P502- P503

(1)   利率的定义。它是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借贷双方的利益影响经济活动的其他变量,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2)   具体表现为:

a、   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为此削彼长的关系,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率会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上升,人们把收入用于消费的机会成本上升,用于储蓄的收益会上升,从而会促使消费减少储蓄增加。因而,利率变动可以起到调节社会一定时期聚集资金量的作用。

b、   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对投资者利率反映他们资金的成本,利率上升成本上升收益下降,因此利率变动与投资需求变动成反方向,从而,调节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大小。此外,在存在客观市场利率的情况下,利率会引导资金投向资本边际效率相对高的项目或企业,从而起到激励微观主体提高效率,有效配置资金和资源的作用。

c、   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当利率过低过度刺激投资时,一旦投资大于储蓄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物价上升。反之,提高利率会引起储蓄上升投资下降,进而调节供求,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d、   利率与金融机构。利率的变动会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调整其资产负债结构,以求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增加收益或控制成本。这种影响使中央银行利用利率影响信贷量和流向进而调控宏观经济成为可能。

e、   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在开放经济中,利率会通过一国与国外的经济交往活动影响一国对外经济活动。首先,在对外贸易方面:……其次,在资本国际流动方面。

f、   利率对经济的调控和影响作用由于其决定因素的复杂多样性而难以用以上几个方面给予全面解释,只能择其要点而概之。

(3)   制约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利率以上作用的发挥及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是否具备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利率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这些条件是复杂的,可概括为以下主要方面:

a、 一国经济中微观主体的独立性程度,及其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利率调节是通过影响微观主体的利益来实现的,因而微观主体是否是独立决策的经济实体,关系到它们预算约束的有效性,对及利率变动能否作出及时快速反映。

b、 一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是利率能否在各市场间迅速传导信息并引导资金流动的前提。

c、 利率结构和利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央银行是否以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等因素也会影响利率作用的发挥。利率能否直接真实反映市场供求,中央银行能否借助工具影响市场利率,决定利率是否可以作为调节宏观经济工具,和发挥调节作用的程度。

3、  结合我国利率体制的变革过程谈谈你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P503- P505

(1)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是利率管理体制范畴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确立,我国也确立了利率市场化的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及建立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借贷市场利率基本放开,由市场决定即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的利率管理体制。

(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率管理体制的变革:两个阶段一个趋势P504

(3)   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a、 是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要求。

b、 是发挥利率反映并引导市场供求的作用、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效率的要求。

c、 是中央银行运用利率调节宏观经济的要求。

(4)   当前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市场化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互为条件。在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些条件:P504

(5)   展望:P505

 

 

第三章:通货膨胀理论

一、   名词解释: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P507指源于总需求膨胀而形成的通货膨胀。(1)其第一推动直接来源于货币因素,即货币的过量发行;(2)货币过量发行导致总需求膨胀,从而引发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P507指由于上游产品成本和工资率的过度上升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升的通货膨胀。工资率上升导致通货膨胀的条件是: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收入攀比机制。

结构型通货膨胀P508指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总供失衡求或部分失衡而引发的通货膨胀。其传导机制是价格刚性机制和价格攀比机制。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P509是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共同推进的通货膨胀。在现实生活中,纯粹意义上的需求拉上、供给推进或结构型等都不可能持续地作为单独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最终会演化为复杂的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螺旋式”和“直线式”通货膨胀两种形式。前者是先由供给因素引起通货膨胀,进而引起总需求上升,演变为混合型通货膨胀;后者是先由需求因素引起通货膨胀,进而引起成本上升,形成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二、   简答题:

1 简述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P509-511

(1)   定义

(2)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短期(静态)分析:A、分析的前提: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总供求和货币供求存在四方联关系。P509;B、传导过程:Ms>Md    Ad  ,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短期内物价上涨。见P510图。

第二:长期(动态)分析:A、分析的前提:分析的相关变量即货币供求和总产出量(总供给量)的关系为三角关系见P510;理论上讲,在经济(产出)增长极限(充分就业)内 Ms         Y*   和P  。B、传导过程:Ms         Ad    Y*   和P   。在离产出极限点较远时,Ms   > Y*   >P   。但在产出趋向极限点时,三个变量的关系变为Ms   > P    > Y*  ,而且,Y*趋近于零增长。见P511图。C、由于短期内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总需求的增加,存在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对于产出量的增长的刺激大于对物价上涨率的刺激的现象,人们便以为较多的货币供给量能带来较大的产出量,因而试图通过不断扩大货币供给量、扩大总需求量来带动经济的增长,但动态分析表明,不断扩大货币供给量同时也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得以进一步恶化的重要诱因。

 

2 简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P511-512

(1)   定义

(2)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短期(静态)分析:A、分析的前提: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B、传导过程:成本上升引发物价上涨和产出下降。见P512图,进行图解分析。

第二,   长期(动态)分析:A、分析的前提:在总需求变动的情况下。B、传导过程:成本上升引发物价上涨和产出下降,政府为增加就业而扩大货币供给量进而扩大总需求,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演变为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三、    论述题:

1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有那几个基本要点?请描述其动态形成过程。P513-514

(1)   概念:最初起因于成本方面,是从生产领域开始的。首先表现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当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得到总需求扩张的支持后,便演化为“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

(2)   基本要点:见P513

(3)   动态形成过程:P513图解:成本上升      价格上升和产出下降,为了抑制产出就业下降,政府用增加货币供给量来扩张总需求,进而导致物价进一步上升同时产出会到原起点。物价上升引起成本进一步上升,导致产出又一次下降,因而,政府进一步扩张总需求,使物价进一步上升,产出则又会到原起点。所以,物价上涨率沿着动态均衡点螺旋上升,产出不变。

(4)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螺旋式”通货膨胀表现为螺旋上升而非猛烈上升,但调控的难度比较大,因为它涉及到经济运行的组织结构和机制配套等问题。

 

3 试论述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P515-519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指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通货膨胀与短期经济增长

前提:总供给量变化,但总供给水平不变,即总体生产能力不变。此时,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可从以下两个阶段分析:

第一,    通货膨胀初期在经济体系存在资源闲置,同时现实产量大大低于最大潜在供给。此时,通货膨胀带动总需求增长可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的增长。P515图示。

第二,    在通货膨胀的后期,经济体系已不存在闲置资源。由于总需求的持续扩张,在总供给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使经济社会中可利用的资源处于紧张配置和紧张利用状态,同时现实产量接近等于最大潜能供给。此时,通货膨胀带动总需求的增长不会带来任何实际经济增长只能促使物价水平进一步升高。P516图示。

(2)   长期看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前提:生产能力在经济系统中是不断提高的。即生产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进行的,总供给的水平是变化的,而且,生产能力的扩大先于总需求的扩张。

图解:P517。在总供给水平增加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当总需求水平上升后物价上涨同时产出增加,此时,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与短期分析相同。总趋势是伴随总供给增加物价上升。

(3)   通货膨胀预期产生的经济效应

前提:如果通货膨胀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社会公众都会对通货膨胀形成预期。

结论:此时,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会减弱。

原因分析:

第一,   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货币工资率变动滞后过程缩短和积累能力下降

所谓工资率变动滞后指工资调整滞后于物价上涨,其结果使厂商能因物价上涨而获得更多得超额利润,因而加强了企业得积累能力和投资能力,从而促进产出得增加。但在通货膨胀预期成为习惯行为的情况下,在通货膨胀之前,工人会迫使厂商调高工资,使因货币工资率变动滞后效应被抵消。

第二,   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导致发生临时性的过度购买行为

个别消费者和厂商预期要发生通货膨胀,他们会在需要消费和进货之前购进消费品和原材料等生活和生产必需品。这种行为会影响到其他社会公众,使厂商普遍存货超过正常量,消费者短期消费品积存增加。短期内市场会供不应求,同时,信贷资金供应紧张,物价和利率上升,但接下来,购买力便会下降,借贷需求也会下降,导致总需求下降,产出减少,经济增长停滞。

 

第四章:金融体系

一、   名词解释:

直接融资P522- P523是货币资金的供给者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信贷关系,货币资金的需求者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货币资金的供给者,进行资金的融通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种交易以证券经纪人或证券商作为中介进行安排,证券经纪人或证券商等中介人向交易双方收取中介服务费而赚取利润。

间接融资P523指货币资金的供给者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之间的资金融通通过各种金融机构中介来进行;金融机构发行各式金融凭证给货币资金的供给者而获得资金;再以贷款和投资的形式购入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务凭证,以此融通货币资金的供给者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之间的资金的融资方式。金融机构本身发行和购买债务凭证,主要通过债券债务的利息差来赚取利润。

资产证券化P526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再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作为直接信贷资产的主要持有者,商业银行和储蓄信贷机构最适合开展此类业务。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含义是将贷款或应收帐款转为可流通的金融工具的过程。

金融监管:一国政府通过国家立法指定和保障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督和管理。金融监管当局借助于一系列监管制度和措施,行使监管职权以控制金融风险保证存款人利益,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业的稳定运行。

 

二、   简答题:

1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银行业经营改革的意义。P526- P527

(1)   概念

(2)   作用:信用增级、消除信用过份集中转移金融风险、体现规模经济充分利用资产价值、提供流动性、提高资本比率。

(3)   作用:P527。资产证券化具有明显的金融创新意义:转移信用风险创新、提高流动性创新、信用创造创新。对我国银行业改革具有明显的启示意义。

2  简述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模式及功能。P529- P531

(1)       概念

(2)       金融监管体系的模式: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确立了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架构的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模式

(3)       各监管机构的功能:

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审批、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等职责;具体包括六方面见P530

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拟订有关证券市场的法规草案,研究制定有关证券市场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定证券市场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与证券市场有关的事项;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证券、期货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保险市场。具体包括4方面内容见P531

三、    论述题:

1 试比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特点和优劣。P522- P524

(1)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金融市场上两大融资方式,它们的概念和特点

(2)   两大融资方式各自的优点

间接融资:可使投资者方便迅速低廉地获取必要的情报;使交易双方获得低成本的交易服务;分散投资风险;提供流动性。

直接融资能使资金需求者获得长期资金来源;更能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金的作用;具有加速资本积累的杠杆作用。

(3)   两大融资方式的优点对应对方在发挥融资功能时的融资劣势,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可以弥补对方的不足,从而构成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融资体系。

2、试述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及直接融资扩大的意义。P524- P526

(1)   融资结构指金融体系的构成结构。现代金融制度中包括以银行为主的媒介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体系、服务于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金融监管机构体系。各种体系发挥特有功能为资金融通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

(2)   中国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

a融资格局由财政主导型转向金融主导型

b在金融主导型格局下,直接融资的比重正在逐步扩大,但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

c间接融资体系中,多种金融机构和非国有金融机构融资比重逐步扩大,国有银行

贷款比重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

d直接融资体系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得到发展,其中股票市场融资比重上升较快。

(3)   发展直接融资的意义

a直接融资的优点

b我国目前直接融资在整个融资体系中的比重还很小,使金融体系整体发展不均衡;

c金融体系市场化发展趋势上看,需要发展更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增强市场融资的功能,扩大融资的规模,提高金融证券的流动性。

d发展直接融资可以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以缓解银行的信贷风险,促进银行体制的改革

第五章:金融市场

一、   名词解释:

货币市场:P533是一年和一年以内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和国库券市场等子市场。这一市场的金融工具期限很短,近似货币所以称之为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的重要场所,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础。

资本市场:P533 -P534一般指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财政赤字的需要。由于交易期限长,资金主要用于形成实际资本,所以称之为资本市场。

远期:P536是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时期,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在远期和约中,交易双方约定买卖的资产称为标的资产,约定的价格称为协议价格,同意以约定的价格卖出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空头,同意以约定价格买入标的资产的一方称为多头。

互换:P536指互换双方达成协议并在一定的期限内转换彼此货币种类、借贷利率基础及其他资产的一种交易。互换协议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货币互换指交易双方按照即定的汇率交换两种货币,并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按照该汇率相互换回原来的货币的交易;利率互换指交易双方将自己所拥有的债权(债务)的利息收入(支出)相交换的交易。这两笔债权(债务)的本金价值是相同的,但利息支付条款却不同,通过交换可以满足双方的不同需要。

 

二、   简答题:

1  简述风险与收益的关系。P538

(1)   风险和收益是任何投资者决策时必须考虑的一对矛盾,投资和收益是对称的,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所有收益都是要经过风险来调整的。1952年经济学家马苛维茨首先用比较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了风险于收益的关系,为资产定价理论奠定了基础。

(2)   每个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都要对收益进行预期,因而从数学角度分析,收益预期往往以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来表示。因为投资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预期收益率就是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情况下收益率的综合估计。数学表示为收益率这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值(E(r))。见P538

(3)   风险是指投资价值损失的可能性,它实际上反映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可以用对预期收益的偏离来反映风险的大小。数学上可用方差概念进行定量分析。见P538

2  简要分析为什么分散投资可以减少风险P538—P539

(1)   金融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控制风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分散投资,即投资者可以通过构建多样化的投资的资产组合来降低风险,这一原理可以通过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和资产组合的风险协方差公式来说明。

(2)   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是资产组合中所有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见P538公式。资产组合中,在资产总数一定情况下,单个资产占的比重小,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越小,风险越小,这个原理说明投资资产数量多可以减低风险

3 风险协方差公式说明:资产组合的风险不仅与单个资产的风险有关,不仅是单个资产标准差的简单加权平均,而且与各种资产的相互关系有关投资者通过选择彼此相关性小的资产进行组合时风险更小。见P539公式。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反映组合资产共同变化的程度,因而资产组合的协方差越小组合资产投资的风险越小。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又取决于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越小系数越小,组合资产风险越低。这个原理说明通过多样化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

3  简述CAPM的基本内容

(1)   CAPM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寻求当资本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各资本资产的均衡价格。即假设人们对预期收益率和风险的预期相同,并且都根据分散化原则选择最优资产组合,达到均衡状态时,证券的风险溢价是多少

(2)   在以上假设前提下,在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通过对投资者集体行为的分析,可以求出所有有效证券和证券组合的均衡价格,即资本市场线见P540。射线rfM,表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所有的有效投资机会。尽管每个人都希望达到高于资本市场线,但竞争力量将推动资产价格变动,使每个人都达到直线上的某点。资本市场线的公式为:见P540CAPM的基本思想是:达到均衡时人们承受风险的报酬,由于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所以,所有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总值必然为正。

(3)   单个证券的风险溢价与它对市场风险贡献程度成正比,用来衡量单个证券风险的是它的β值。β值反映了单个证券对市场波动的敏感度。证券j的β值公式:P540下。根据CAPM,在均衡状态下,任何资产的风险溢价等于其β值乘以市场投资组合的风险溢价。方程式为:P541上。

(4)   CAPM运用均衡方法,为金融市场的资产定价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模型在投资管理和公司财务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模型中的市场组合包括了所有的资产,在实证研究中难以准确模拟。

 

三、    论述题:

1、  试述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功能

1  金融市场的概念构成

2  功能见P534--535

2 试述金融工程的方法论背景。P536-537

(1)   定义: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部门将现代金融理论和工程技术方法相结合,针对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和应用新的金融产品的过程。

(2)   金融工程的方法论是以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为基础。将金融问题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分析,并设计出创新型的金融工具,使金融市场的功能增强。

(3)   背景:金融理论的创新——资产定价理论和无套利均衡理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金融工程师的创新活动

 

第六章:金融创新

一、   名词解释:

金融创新: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金融自由化:指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业充分经营、公平的竞争趋势。金融自由化包括:价格自由化、业务自由化、市场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

金融管制:指一国政府为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和整体效率而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的管理和限制;具体包括: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市场价格、资产负债比例、存款保险等方面的管制。金融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机构的活动,影响了它们的利益,因而成为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诱因之一。

 

 

二、   简答题:

1  简要说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创新的理论。P543-546

(1)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创新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引发金融创新的原因以及金融创新的作用,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理论:

(2)   理论:P543-P646。技术推进论、货币促成论、财富增长论、约束诱导论、制度改革论规避管制论、交易成本论

(3)   局限性在于各流派以自己提出的理论为前提,从不同侧面分析原因。所以,不能全面解释金融创新的原因。

2  金融创新、金融管制和金融风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P546-549

(1)         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P546-P547: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一对矛盾。

     A、金融管制是金融创新的障碍也是诱因:首先,金融管制影响金融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动,威胁到它们的经营地位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形成金融企业进行金融创新的外在动力和压力;其次,金融管制中存在一定缝隙,使金融企业创新成为可能;第三,金融企业通过创新而产生的效益必须大于它的成本。

     B、金融创新也能促使金融管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当金融创新危及到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时,政府会对已经失效和低效的监管制度和手段加以改进和创新,从而加大管制力度,结果是:管制促进创新,创新引起管制加强,两这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2)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P547-P549金融创新具有转移风险和分散的功能,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A、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金融创新是针对金融市场上转嫁和分散风险的需求而出现的,创新的工具和业务等在当今金融交易中的确发挥着控制风险的功能。

     B、金融创新也制造了新的风险:创新业务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大;创新增加了表外风险;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的同质化、自由化和国际化,从而扩大了金融风险的影响,增加了伙伴风险;金融创新为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场所,加大了金融市场中投机的成分,使金融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三、    论述题:

1 试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P549-555

   金融创新的内容非常复杂,同时金融创新的进程还在不断推进,因而 要列出一份完整的创新成果清单是不可能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业务创新:包括金融机构负债业务创新、资产业务创新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创新和清算系统的创新;

(2)   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市场的创新、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与发展、市场定价模型的出现与应用。

(3)   制度创新:非银行金融机构、跨国银行的出现和发展;金融机构同质化发展、金融监管的自由化与国际化趋势。

  注:以上几方面的创新成果,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

 

3  试分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P555-558

(1)   A金融创新和货币政策的概念;B、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指货币当局在实施了一定货币政策之后,可以在预定时间达到预期目标。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货币政策实施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主要表现在创新使金融资产的形式改变和功能增强,从而改变了融资活动的收益和成本,使原来的货币供给程序和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变量因素及货币需求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进而影响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下,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能力。

(2)   具体表现在:

第一,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A,   使货币供给量更加难以测量

B,   使货币乘数增大

C,   使货币当局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程度降低

第二,   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A,   使货币需求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增强:对交易性需求减少投资性需求增加,造成货币需求量的不稳定。

B,   改变了货币流通速度

C,   使金融资产对利率的弹性增加

第三,   金融创新对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的影响

A,   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削弱了中央银行对本国货币的控制能力(欧洲货币的出现和发展)

B,   金融业务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导致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量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能力;

C,   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功效发生变化:首先,使传统的选择性工具失效;其次,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功能下降;最后,金融创新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第七章:货币政策

一、   名词解释:

货币政策P559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既定的宏观调控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一般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问题。

货币政策规则P561货币政策规则是相对于货币政策相机抉择而言的。规则是以一种可持续可预测的方式运用信息的系统性决策程序。货币政策规则就是这种原理在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运用。泰勒指出,货币政策规则就是基础货币和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根据经济行为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一般要求。

货币政策时滞(P571):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经历的的时间。货币政策时滞是影响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货币政策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可在分为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P571)

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菲利普斯发表了有关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间关系的英国实例研究,得出结论: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他以一条曲线来表示这种关系(画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P567)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以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因此,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被称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二、   简答题:

1 简述货币政策规则的内涵及意义。(P561-562)

(1)       内涵:见货币政策规则的概念

(2)       规则性政策的核心是,在方法上遵循计划,而不是随机地或偶然地采取行动,而是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系统性是货币政策规则的中心内容。货币当局必须建立系统性的反映机制,以考虑私人部门的预期行为,使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优化。

(3)       意义:货币政策规则的好处是,所制定的决策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而不是以各个个别案例为基础进行设定,这种决策对于预期具有积极作用。西方学者研究表明,通常,管理良好的中央银行大多实施规则型货币政策。弗里德曼主张货币政策规则的一般理由是,规则使货币当局能够顶住政治压力,为评定货币当局的运行情况提供了标准,并且向私人行为主体保证了经济政策的确定性。

(4)       由于货币当局对经济信息的了解是全面的,绝对规则的货币政策也是不可取的。随着一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各国在实施规则货币政策时,常常是从一种规则向另一种规则转化。

2 货币传导机制的信用渠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P565-567)

(1)   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从制定政策到实施政策最后到实现政策目标之间有一个内在的传导机制在发挥作用。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信用市场上存在着两个基本的货币传导渠道,即货币传导的信用渠道,包括: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

(2)   银行贷款渠道:M        D       L       I        Y   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量(M),使得银行存款(D)减少,进而使得银行放款下降。银行贷款(L)下降,使企业投资减少。从而使总产出下降。以上传导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的影响来实现的。因为,大企业可以同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和股票来获得资金来源。

(3)   资产负债表渠道。货币政策能通过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进而影响企业资本净值,从而发挥货币传导的作用。具体有以下传导过程:

A、M        Pe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贷款L        I        Y  

紧缩的货币政策(M  ),引起证券价格下降(Pe   ),进一步使企业的资本净值下降,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增多,导致贷款减少(L  )和投资支出(I  )减少,致使从需求减少(Y   )。

B、M         r        现金流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贷款L        Y    提高利率的紧缩政策也会引起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因为它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从而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加大,致使贷款减少和投资减少,总需求下降。

(4)信用渠道对消费的影响

A、M           Pe 和金融资产价格        金融损失可能性        耐用消费品支出和住房支出         Y

B、M         r        现金流          金融损失可能性        耐用消费品支出和住房支出         Y

以上两个传导过程说明,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引起利率上升或金融资产价格下降,从而使消费者的现金流量减少并预期投资于住房和耐用消费品及长期有价证券的价值损失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从流动性角度出发,在预期利率上升和证券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证券投资。因而减少对耐用消费品、住房以及长期证券的投资,从而使总需求下降。

4 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效应的抵消作用?(P572)

(1)   微观主体的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微观主体的预期对实施的货币政策效应具有抵消作用。这种抵消作用表现在:微观主体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会对货币政策进行合理的预期,在预期的基础上广泛地实施有利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对策行为,而这些行为会对货币政策具有抵消作用,从而货币政策不能发挥预计的效应。

(2)   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被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实际上,社会公众的预期既是是非常准确的,要实施对策也要有个过程。这样,货币政策仍可奏效,但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货币政策效应打打折扣。

(3)   抵消作用的的博弈论分析。按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如果公众是理性的预期,那么只有未被公众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才能发挥效力。同理,如果政府的预期是理性的,那么,只有未被政府预期到的公众行为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抵消作用。所以,政府和公众根据预期来制定其行动的过程是可以用对策论加以解释的,即存在政府和公众的博弈。

 

三、    论述题:

1、结合我国国情,试论如何选定货币政策目标。(P559-562)

(1)   货币政策的概念和性质:是需求政策

(2)   政策目标的内容——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

(3)   目标之间的两两冲突

(4)   目标选择:可选择的目标组合:侧重统筹兼顾,力求协调;侧重于权衡或选择,视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选择的原则应根据各国国情和经济周期运行的特点,选择不同时期的均衡目标。

(5)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争论:中国人民银行法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单一目标,即稳定货币但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90年代中期至今货币政策目标实例分析,(适度从紧、积极稳健)首先,根据经济波动周期特点不同选择不同侧重点的目标,同时体现中国人民银行法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原则,在实行从紧货币政策、控制物价上涨时注意适度原则;在实施松的货币政策时,注意稳健原则,不能以牺牲稳定货币为代价。以此保证在实施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时,不要对经济运行产生剧烈影响,以求稳定调节。

 

第八章:汇率理论

一、   名词解释:

公共评价理论P574第一个提出汇率决定理论的学者是15世纪佛罗伦萨的经院学者罗道尔波斯。他提出了“公共评价理论”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供求的变化,而货币供求的变化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人们公共评价又取决于两国货币所含有的贵金属成分的纯度、重量及市场价值;罗道尔波斯的理论核心实际上是论述货币对于汇率决定性的影响,故人们又将该理论称为“供求理论”。

购买力平价P576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20世纪初提出的,用来解释汇率决定基础。他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实际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同时认为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绝对形式和相对形式。绝对形式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相对形式说明的是两个时点内汇率的变动。其中相对购买力平价更有实际意义。

一价定律:在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如果不考虑贸易活动的交易成本,同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地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是一样的。如果以一价定律决定作为决定两国货币比价的基础,当用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同一商品的价格不同时,就需要经过均衡汇率来折算才能保持价格相等。反之,如果汇率不反映一价定律就会出现套利活动,最终会达到均衡汇率。

汇率制度P582汇率制度是货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或一个经济区域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依据、方法和机构等所作出的系统规定。

 

二、   简答题:

1 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贡献。

(1)   产生背景P575金本位制结束和纸币本位制的开始,使货币金平价开始失去意义,学者们将研究转移到汇率决定基础上。定义:见前面概念

(2)   贡献P576第一,认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可以决定两国货币汇率,实际是从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这个层次上去分析汇率决定的,这就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面。为后人进一步分析汇率决定问题奠定了基础;第二,运用购买力平价折算不同国家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用现行实际汇率换算更科学和可靠。第三,购买力平价决定汇率的长期走势。最后,购买力平价把物价指数、汇率水平相联系,这实际就是从商品交易出发来讨论货币交易,对讨论一国汇率政策与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具有参考价值。

2 简述利息平价理论的主要思想。P578-579

(1)   利息平价理论包括两个时期的理论,即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的古典利息平价理论和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利息平价说。

(2)   凯恩斯的古典利息平价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     决定远期汇率的最重要因素是货币短期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以年百分率表示的远期汇率(远期升贴水率)等于两个金融中心之间的利差;iaib = ef —es/ es

②     在不兑现货币的条件下,银行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远期汇率的重新调整;

③     远期汇率趋于围绕它的利率平价上下波动;

④     不论远期汇率与它的利率平价偏离多大程度,能获得足够利率机会将使套利者把资金传到更有利的金融中心;

⑤     如果外汇交易被少数集团控制,或者主要交易人之间达成有关汇率的协议,挂牌汇率的可能会与它的利率平价发生偏离;

⑥     套利资金的有限性将使远期汇率的调整往往不能达到利率平价水平;

⑦     如果一国发生政治金融动荡,便不能发生任何远期外汇交易。

(3)   英国经济学家保罗·艾因齐格从动态角度考察了远期汇率与利率的关系,他的理论一般被认为是从古典利息平价说到现代利息平价说的过渡。

(4)   现代利息平价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西方经济学者在凯恩斯和保罗·艾因齐格的古典利息平价说的基础上,联系变化了的国际金融市场新格局,对远期汇率作了更加系统的研究,其基本原理为:在资本自由流动且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正常的外汇抛补及套利活动将导致下列结果:利率较低国家货币的远期价差必将为升水;利率较高国家货币的远期价差必将为贴水;远期与即期汇率的差价等于两国利率之差。

3 简述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参考P590-591

(1)   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指现行人民币汇率是在什么机制作用下形成的。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实现了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   该制度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可概括为以下要点:

① 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允许人民币汇率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人民银行通过规定银行在外汇市场的周转头寸,以及相应的货币政策手段在外汇市场吞吐外汇,调节外汇供求,以保证汇率稳定。

② 汇率形成以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为基础。外汇指定银行在中央银行规定的交易头寸内进行银行间外汇买卖,形成市场供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民币对外币的市场价格。人民银行根据前一营业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形成的美元对人民币的加权平均价,公布当日主要交易货币对人民币的基准汇率;外汇指定银行根据公布的基准价,根据国际主要外汇市场的行情,套算出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价。外汇指定银行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确定挂牌汇率,对客户买卖外汇。

③ 在国内汇率是统一的。所有的贸易、非贸易以及资本项目的对外结算支付都使用统一汇率。

三、    论述题:

1 试述西方汇率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P574-582

西方汇率理论主要是汇率决定理论,即揭示汇率的决定和影响因素的理论。西方汇率决定理论是随着经济形式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变迁而发展演变的,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的理论:

(1)   罗道尔波斯的“公共评价理论”见前面概念

(2)   戈森的“国际借贷说”:

① 该理论出现和盛行于金币本位制时期,由英国学者戈森于1861年提出;

② 由于在金本位制下,铸币平价是汇率决定的基础,所以客观上只需要说明汇率的变动。该理论认为一国汇率变动是由外汇供求引起的,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实际支付阶段借贷。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当国际借贷差额不平衡时,汇率就会发生变动。

③ 该理论的明显不足表现在:首先忽视了对汇率决定基础的论证;其次,仅解释了金本位制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随着金本位制的瓦解,该理论的不足和局限性就更加明显。汇率理论进一步发展。

   (3)“购买力平价说”和“汇兑心理说”

① 背景:第一次大战的爆发标志着金本位制全盛时期结束和金块本位制的开始。各国货币金平价开始失去意义,学者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汇率决定问题的研究,汇率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最著名的有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20世纪初提出的“购买力平价说”,和阿弗塔里昂等法国学者提出的“汇兑心理说”。

② “购买力平价说”见前面概念和简答题。该学说的缺陷是自由贸易的假设前提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忽视了资本流动因素对汇率决定的影响。

③ “汇兑心理说”试图用纯心理因素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认为人们需要外汇是因为要购买商品与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所以效用是外汇价值的基础,其真正价值是边际效用,而这又是由人们主观心理决定的。人们的心理评价受质(货币购买力、制度、政策等)和量(各种供求)量方面因素的影响。“汇兑心理说”的贡献在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心理预期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会很大。该理论所具有的其他理论无法替代的意义就在于它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心理预期因素对汇率的影响。该理论的局限性和缺陷在于,只重视心理因素忽略了决定汇率的基础因素的分析。

  (4)利息平价说

① 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后,受凯恩斯经济学影响,产生了“均衡汇率理论”着重分析在一定经济结构下,影响汇率的各种因素,研究如何通过实施一定的汇率政策来达到理想的均衡汇率水平。

② 利息平价理论的内容见前简答题

③ 利息平价理论把汇率决定因素扩展到了货币资本领域,从而填补了传统购买力平价说衰落后的汇率决定理论的空白,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货币资产因素在国际金融领域内的作用日益重要的趋势。

④ 利息平价说的缺陷:远期汇率不只取决于利差一个因素,还受国际经济交往预期通货膨胀率、购买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单纯从利差角度讨论汇率决定是无法为错综复杂的远期汇率决定因素提供完美答案的。因此,利息平价说与购买力平价说及其他汇率理论不是完全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此外,其各国共同干预实现均衡汇率的政策主张,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在实施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

(5)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决定理论:

① 各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由此汇率决定的研究一度沉寂。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各种理论,如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等都以国际收支问题为主体,对汇率的研究集中在汇率变动引起的经济后果上,而对汇率本身的决定完全不予说明。

② 直到1973年固定汇率制度崩溃以后,由于汇率波动异常剧烈,且反复无常,严重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信贷的发展,西方汇率决定研究才重新兴起。这主要以货币主义的汇率决定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说以及现代利息平价理论为代表。它们的研究重点由以前的商品市场转向国际货币资本市场;研究方法借助于数学和计算机,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

(6)         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① 主要内容和贡献:这一理论强调货币市场供求变化对汇率的决定作用,一国货币市场失衡后国内商品市场和证券市场会受到冲击,引起价格和利率的变化,进而两个市场套利机制会发生作用,从而使汇率发生变化,以符合货币市场恢复均衡的要求。在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汇率处于长期均衡状态。货币主义汇率决定理论是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汇率决定理论。其最大的贡献是它把汇率研究的注意力从经常项目转移到资本项目,并提出了汇率决定的存量分析结构。同时,该理论突出了货币因素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并引入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工具协调问题研究,对于浮动汇率制度下将汇率作为宏观政策工具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汇率制度的变化和外汇市场业务的创新,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频繁,汇率理论从国际贸易转向资本市场短期动态分析,是符合规律的。

② 货币主义汇率决定理论的局限性:A、其假定两国货币之间始终保持两国购买力均等化是难以成立的;B、该理论忽视了由于经济社会中的结构性变化而引起的汇率行为的扰动。使其难以周全地把握和解释汇率的实际变动状态。

(7)         资产组合理论:

① 背景:资产组合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美国经济学家布兰森、多恩布什等经济学家创立并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是对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② 主要内容和贡献:这一理论把外汇视作人们持有资产的形式之一,认为汇率是资产的价格,汇率变动与人们对资产的选择以及资产存量结构的变化有关。他们主张用“收益—风险”分析方法取代通过套利机制的分析,来探讨国内外资产市场的失衡对汇率的影响。在他们的模型中,短期内资产市场的失衡是通过资产市场内部国内外各种资产的迅速调整来加以消除的,而汇率正是使资产市场供求存量保持和恢复均衡的重要变量。资产市场均衡状态下的汇率为均衡汇率。该理论还通过资产存量变化说明了短期汇率变动与超浮现象的合理性。资产组合理论同样强调了货币因素对汇率决定的重要性,而其假设比其他理论更接近现实。

③ 资产组合理论的局限性:A、资本完全可自由流动的假设对实施资本流动管制的国家不适用;B、假设人们的预期完全一致,且作出同样选择,是不符和现实的;C、由于资产市场、汇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资产组合模型中的参数不易确定,使该理论在实际研究中遇到较大困难。

以上对于汇率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回顾中可以看出,汇率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是与经济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是对现实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一种反映。

2、  试述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特征。P591-592

(1)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形成以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为基础;允许人民币汇率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范围内浮动;

(2)   特点:市场汇率、单一汇率、浮动汇率、有管理的汇率

 

第九章:国际金融体系

一、   名词解释:

国际金融体系P596:国际金融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从广义上讲,其构成要素几乎包括了整个国际金融领域,但从狭义上讲,国际金融体系主要指国际间的货币安排,具体包括:国际汇率体系、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体系、国别经济政策与国际间经济政策的协调。

特里芬难题P600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早在1960年就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定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矛盾的。这个被称为“特里芬难题”的矛盾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无法维持。

IMF P599: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英文缩写。二战后1945年在美国参加国际金融会议的成员国决定,成立一个国际金融组织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各国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稳定提供规则;建立各国货币及黄金组成的金库,以调节会员国之间的国际收支盈缺;通过促进国际货币金融合作与发展,促进会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货币与贸易的平衡发展。

欧元P605即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各国使用的同一货币,是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具体体现。目前欧元是欧洲中央银行发行的欧洲货币联盟内的惟一合法货币,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在加入欧元体系的欧盟各国正式流通。

欧洲中央银行P607是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为实施统一货币和统一货币政策而成立的统一的中央银行。2002年1月1日-2002年7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开始运作,履行统一货币政策的职责,维护欧元稳定,统一管理主导利率、货币储备及货币发行等,建立和完善货币政策机制。同时,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自动成为欧洲中央银行的执行机构,不再单独制定货币政策。

二、   简答题:

1 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特点P597-598

(1)   定义:P597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黄金是货币体系的基础。在国际金本位制下,黄金充分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一般认为,1880-1914年间为国际金本位体系的黄金时代。

(2)   特点:

A、   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在:在金本位制下,金币可自由铸造、兑换,黄金可自由带出入国境;国际金本位体系名义上要求黄金充当国际货币,但实际上为避免运输、保管等风险和费用的发生,实际上大多数国家间贸易和债务支付使用主要国际贸易国的可兑现代用货币(英镑)。

B、   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金平价决定,因而,汇率为固定汇率,汇率围绕金平价上下窄幅波动,幅度不超过两国间黄金输送点。

C、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国际收支逆(顺)差     黄金输出(输入)        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增加)     物价和成本下降(上升)    出口扩大(缩小),进口缩小(扩大)      国际收支转为顺(逆)差      黄金输入(输出)。因此,在金本位制下,各国国际收支存在一个自动均衡调节机制。

2、《马约》中规定的趋同原则的主要内容。P605-606

(1)《马约》:1991年12月,欧共体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峰会上签署了《关于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其中规定了只有在1999年1 月1日达到以下四个趋同标准的国家,才能具备加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资格。

3 四个趋同标准的内容:①通货膨胀率不得超过三个成绩最好的国家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②当年财政赤字不得超过GDP的3%,累计公债不得超过GDP的60%;③政府长期债券利率不得超过三个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2个百分点;④加入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前两年汇率一直在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规定幅度(±15%)内波动,中心汇率没有重组过。

2 简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面临的主要困难,谈谈你对货币一体化的看法。P608-609

(1)   欧元自问世以来经历了先抑后扬的走势,对欧洲经济和贸易产生一定影响。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发展困难:具体体现在:①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由于各国经济的严重差异,要由欧洲中央银行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还需要一个漫长的磨合和调整的过程。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对称的问题: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是统一的,但财政政策保留为成员国的职权。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客观上有降低宏观调控效应的可能。③国家主权问题:《马约》要求加盟国在财政政策上遵守共同标准,并建立超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机构,这些都会触及国家的主权,意味着各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都必须放弃一定的主权。实现主权从成员国转向欧洲议会和欧洲中央银行,必然是一个漫长和充满矛盾的过程。④信心问题:对欧元这一新生事物,很多投资者还在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影响和削弱了其吸引力。

(2)   对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看法:虽然欧元启动后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能够在经济和政治差异的多个国家实行单一货币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对欧洲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对区域经济和货币合作具有启示作用,对推动世界范围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当前面临的困难,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应积极致力于政策上一直协调机制的建立,建立更加完善的货币体系下的调节机制,同时推进政治上逐步一体化进程。使国际经济货币体系更加稳定协调发展。

三、    论述题:

1  牙买加体系下国际收支如何调节?P601-P603

(1)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1976年,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其基本内容包括:浮动货币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提高IMF清偿力、扩大融资。

(2)   牙买加体系的运行特点是:储备的多元化和汇率安排多元化,通过多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① 运用国内经济政策。国际收支是宏观调控目标之一,是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各国政府可通过实施财政和货币等宏观政策的协调运用,调节影响国际收支的各经济变量,从而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在实施国内经济政策调节时应注意内外均衡问题,当国内经济目标与外部均衡矛盾时,应将内部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运用。

② 汇率政策。通过本币贬值或升值的政策,和汇率制度的选择,影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进而使国际收支趋于均衡。但在实际实施汇率政策时,往往会受到罗宾逊—勒纳条件的制约,所以,要辅之以外汇管制或贸易管制等行政手段。

③ 通过国际融资平衡国际收支。可通过向国际和区域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融资,和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解决短期国际收支不均衡。

④ 加强国际协调。各国可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和各种世界性和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组织和定期协调会议等渠道,通过政府间的协调磋商和沟通,共同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干预和影响国际市场和各国的经济政策,以消除国际收支不均衡的不良影响,促进各国国际收支均衡。

⑤ 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减来调节国际收支。一国外汇储备的盈余和赤字会影响一国的货币供给结构,从而导致国际收支不均衡。因此,各国可以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减,并采用中和政策,在不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下,相应改变货币供应结构,以调整国际收支。

2、对比布雷顿体系与金本位体系下两种固定汇率制的异同。P

(1)   两种体系下固定汇率的决定机制:①金本位制下,由于金币可自由铸造、兑换,黄金可自由带出入国境;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金平价决定,因而,汇率为固定汇率,汇率围绕金平价上下窄幅波动,幅度不超过两国间黄金输送点,同时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②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机制下的汇率平价体系。具体见P599

(2)   比较:

① 相同点:A、各国对本国货币都规定有金平价,中心汇率是以金平价为基础的来确定的;B、外汇市场汇率相对稳定,围绕中心汇率在很小的限度内波动。

② 区别: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是典型的固定汇率,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严格地说只能称为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具体表现在:A、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是自发形成和调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是人为建立起来的,各国当局通过规定虚设的金平价来制定中心汇率,并通过外汇干预、管制等政策措施维持汇率在人为规定的狭小的范围内波动。B、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的金平价不会变动,因此各国之间的汇率能够保持真正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的金平价是可调整的,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失衡时,金平价可以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核准而予以改变。

2  试述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其改革重点。P610-615

(1)   现存国际金融体系发端于1971年12月的《史密森协定》,其核心是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的国际货币安排。同时为消除过度的经济波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继续充当各国之间经济政策的协调人和危机时的最后贷款人。在这种所谓“无制度”体系下,汇率波动剧烈,资本流动日益频繁,金融危机频发,尤其是进入90年代,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使国际经济金融活动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暴露出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2)   存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表现和原因

① 汇率制度的脆弱性;(钉住汇率和浮动汇率混合汇率安排的问题)②多元货币储备   

体系的不稳定性(各国在调整储备货币结构的过程中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缺乏权威性(发达国家和大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小国在基金组织中的地位悬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独立性差使其不能客观有效地发挥权威作用和其应有的监督、预测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3)   改革重点: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元为主导的现存国际金融体系的各种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努力由此展开。这种改革主要集中在国际和地区两个层次上:

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A、扩大资金实力:新增900亿美元的基金份额;B、加强信息交流和发布功能,督促成员国信息披露:进一步推广关于数据公布的特殊标准建立国际收支预警系统的政策。C、改革资金援助的限制:不再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援助时强调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政策指导已转向结构调整和金融机构重组。

② 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补充,目的是为了维护区域各国的经济金融安全,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具体体现在:A、汇率制度合作(共同一揽子货币、创建共同货币)。B、区域监督机制;C、威慑机制(增强区域整体形象);D、危机防范和互助机制。

 

第十章:内外均衡理论

一、   名词解释:

支出调整政策p616主要由凯恩斯理论所表明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货币政策组成;通过实施财政货币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从而在调节内部均衡,同时,总支出的变化又会通过边际进口倾向和利率机制来影响国际收支,从而影响外部均衡。

支出转换政策P616:指能够影响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改变支出构成而使本国收入相对于支出增加的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和关税、出口补贴、进口配额限制等直接管制措施。狭义的支出转换政策指汇率政策。

丁伯根法则P616:荷兰经济学家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简.丁伯根提出“经济政策理论”。指出实现一个经济目标至少需要一种有效的政策工具,由此推论实现n种经济目标必须具备n种有效的政策工具;这一经济政策理论又被称作丁伯根法则该法则为用不同政策配合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提供了依据。

货币中和政策P632:在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为抵消外汇占款增加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制定必须考虑到外部因素的作用进行中和操作。其主要形式为:将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与国外净资产控制结合起来,以此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结构,从而起到协调控制货币量的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二、   简答题:

1 简述斯旺图示的内容。P618-619

(1)   米德的“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内外均衡理论模式通过澳大利亚国际经济学家斯旺所创立的图示来加以说明:见P618

(2)   图解:①假设前提资本流动;在经济达到均衡之前价格水平不变。

           ②A横轴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内总需求;纵轴为支出转换政策表现为汇           

率变化。BYY曲线表示内部均衡轨迹:Yf = C+I+G+B(e)=A+B(e)。EE曲线表示外部均衡轨迹: B(e)=X—M=0。F 为内外均衡点CYY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左边的点表示经济中存在失业,右边的点表示经济处于通货膨胀状态;EE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左边的点表示贸易收支顺差,右边的点表示贸易收支逆差;(具体说明为什么)。

(3)   举例说明从图中任何一个非均衡点出发,说明单纯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都不能同时达到内外均衡F点。因此,证明了米德的“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内外均衡理论模式。

4 政策搭配使用使不均衡点向F点移动:(可略)

A、   在逆差和失业时:支出调整政策扩张使国内支出增加解决失业问题,同时支出转换政策汇率上升(本币贬值)调整逆差问题;

B、   在顺差和失业时:支出调整政策扩张使国内支出增加解决失业问题,同时支出转换政策汇率下降(本币升值)调整顺差问题;

C、   在逆差和通胀时:支出调整政策紧缩使国内支出减少解决逆差问题,同时支出转换政策汇率下降(本币升值)调整通胀问题;

D、   在顺差和通胀时:支出调整政策扩张使国内支出增加解决顺差问题,同时支出转换政策汇率下降(本币升值)调整通胀问题;

 

3 简述蒙代尔政策配合说的主要内容。P619-621

(1)   在假定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分析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促进内外均衡中的配合效应。认为货币政对外财政政策对内的配合对实现内外均衡是有效的。

(2)   内外均衡的解释:A、蒙代尔以总需求(AD)和充分就业产量(Yf)的关系来说明内部均衡:当AD= Yf 时国内达到均衡状态;当AD>Yf 时存在通货膨胀;当AD<Yf 时需求不足,存在失业。B、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余额(B)与资本六畜净额(H)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国际收支平衡:当B=H时,达到外部均衡;当B>H时国际收支顺差;当B<H时国际收支逆差。

(3)   假定:①当一国出口既定时,国内支出增加会使进口增加,经常项目恶化;反之,经常项目改善。②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较高。③短期内充分就业产量一定,国内支出仅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4)   图示蒙代尔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促进内外均衡中的配合效应:见P620图

① 横轴以财政预算G支出代表财政政策,G 上升为扩张性财政政策,G下降为紧缩性财政政策;纵轴以利率r支出代表货币政策,r上升为紧缩性货币政策,r下降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② IB曲线为国内均衡轨迹,EB曲线为外部均衡轨迹;F点为IB和EB曲线的交点,表示内外均衡。

③ IB向右上方倾斜,表示要保持内部均衡,扩张性财政政策须有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IB曲线右下方为通货膨胀区域,左上方为失业区域。EB也向右上方倾斜,同样表示要保持外部均衡,扩张性财政政策须有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EB曲线右下方为逆差区域,左上方为顺差区域。EB曲线比IB 曲线较平缓,这是因为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大于投资的利率弹性。

④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及效果分析;蒙代尔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有两种:

A、   以财政政策对外货币政策对内。这样搭配的结果会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以图中某非均衡点为例加以说明)

B、   以财政政策对内货币政策对外。这样搭配的结果能够实现良性循环,逐渐缩小国际收支不均衡。(以图中某非均衡点为例加以说明)

 

4 简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主要思想。P621-627

(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IS—LM—FE模型)是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在开放条件下的应用。模型中的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FE曲线表示国际收支平衡。三条曲线的交点正意味着三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目标。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了在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流动、有限流动和不流动三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实现内外均衡过程中,对收入影响的不同效应。

(2)   图示:三种情况两种汇率制度下三种图示。

(3)   三种情况两种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实现内外均衡过程中,对收入影响的不同效应:

① 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对收入增长的影响是有效的,货币政策对收入增长的影响是无效的;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对收入增长的影响是无效的,货币政策对收入增长的影响是有效的;

② 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在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收入增长的影响都是有效的。在不同汇率制度下不同政策的效力大小取决于资本流动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当资本流动对利率的弹性大于投资对利率弹性时,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比固定汇率制度下对收入影响的效力大;当资本流动对利率的弹性小于投资对利率弹性时,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比固定汇率制度下对收入影响的效力大;

③ 资本不流动情况下:在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收入增长的影响都是有效的,而且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比固定汇率制度下对收入影响的效力大;

 

 

三、    论述题:

1  试述内外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P616-617

(1)       米德内外均衡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 内外均衡理论简单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米德的“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模式来概括,即一国如果希望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必须同时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两种工具。

② 两种目标—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假设一国经济划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和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则内部均衡被定义为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状态;外部均衡指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也即贸易品的供求平衡。

③ 两种政策工具: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见名词解释)

④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米德冲突:在某些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追求内外均衡,将会导致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⑤ 为避免米德冲突,需要为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政策,即满足所谓的丁伯根法则。为解决米德冲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两种政策工具必须配合。

(3)   理论发展:

① 斯旺均衡理论:用图示分析了只使用支出调整政策在调节内外均衡中的矛盾,指出只有两种政策配合才能实现内外均衡的目标。

② 蒙代尔政策配合说:在假定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分析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促进内外均衡中的配合效应。认为货币政对外财政政策对内的配合是有效的。

③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希克斯—汉斯IS—LM模型在开放经济下的应用。分析了在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流动、有限流动和不流动三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实现内外均衡过程中,对收入影响的不同效应。

(4)   实践中各国追求内外均衡中的具体作法。在实践中多数国家以财政与货币政策维持内部均衡,并将汇率政策与直接管理结合起来维持外部均衡。因为,首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国内收入和支出对于达到内部均衡更有利;而汇率政策和直接控制通过改变相对价格直接作用于进出口和资本流动影响国际收支,其对外部均衡更直接有效。而且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对内部均衡的冲击较大,而运用支出转换政策达到外部均衡,不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其次,直接控制与汇率政策配合能够实现总量与结构调整的统一,从而在运用汇率政策调节总量的同时优化贸易结构,引导外资流向,改善外资结构。

在实践中,还表现出,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中行政性干预较多的国家,上述以市场传导机制为基础的政策搭配的效力将大大折扣。

2、   我国中央银行如何进行政策配合以实现内外均衡。P629-636

(1)   内外均衡的含义和当前我国维持内外均衡的意义:可从开放经济经济运行日益市场化来的大背景,和以往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问题(A、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是割裂的;B、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次序颠倒的;内外均衡在货币政策和其他工具运用上是矛盾的)来论述和说明我国也存在内外均衡的矛盾。

(2)   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上应注意与其他政策到配合:首先是目标上综合考虑内外均衡;其次,工具协调运用,并加强市场化间接调控的实施。政策上注意支出调整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汇率和管制措施)的结合,在目标冲突时,及时调整政策工具,以减少不良影响。

(3)   政策配合和协调:P630-636

① 货币与汇率政策的配合

② 货币政策的中和作用

③ 外汇储备与外资政策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