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理论综述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2009-01-13

银行信用理论综述

 

吴艳艳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内容摘要】:

银行信用从马克思关于银行信用理论开始,经历了西方经济学界的银行信用媒介论、银行信用创造论到信用调节论,这些理论阐述了信用的重要性,并为银行信用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用;理论;

【作者简介】:

吴艳艳(1975.7-)女,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主要从事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的研究

【通讯方式】: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邮编:330013

电话:13755644028

E-mail:pylwyy@sina.com

 

 

 

 

 

 

 

银行信用理论综述

 

一、马克思关于银行信用理论的论述。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理论的发展,首先我们要追溯到马克思关于银行信用理论的论述。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1975版)第1卷曾指出“货币不是物,他体现的是人与人间相互关系……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有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货币成了支付手段”。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出现被普遍接受,从而产生了货币信用。之后,随着信用事业的扩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越扩大,产生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替代了金属货币,极大地方便了经济活动,在经济交易中被广泛使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流出商品流通领域,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也就产生了借贷。正如马克思所谈到的“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就会推出流通领域,货币变成契约上的商品”。信贷成为信用在微观经济领域的一种专门表现形式。因此,马克思关于货币信用的这一思想,为其研究商业信用理论和银行信用管理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从研究货币信用出发,接着考察了银行信用的功能和作用。马克思认为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通过银行而发生的借贷关系。信用制度的另一方面与货币经营上的发展联系再一起。银行信用是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马克思认为,银行信用的形式是多样的,具体表现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上;开出汇票、支票,发行银行券。在马克思看来,银行信用活动中最有重要意义的始终是存款,它一方面表明银行的存款是公众给银行的贷款,公众给予银行的信用也就是银行授予信用的前提,银行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度和信任感。同时,马克思对银行信用的研究还涉及因信用而产生的虚拟资本问题,如股票、国债等。马克思认为信用具有分配社会资金的作用,银行在经济中作用主要体现为资本分配和信用创造。银行信用在马克思的信用学说中占据着主要地位。

二、西方经济学关于商业银行信用学说.

在西方经济学中,对银行信用的功能认识有多种说法,正如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所言:“信用的作用问题所引起的误解和思想混乱不压于政治经济学的任何问题”,由于经济学发展中所处的时期、环境和观察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对信用的作用再认识也就有所差异,一般都是通过对银行功能(商业银行)的评价来阐述信用的作用。期间较为典型的对商业银行信用功能的理论学说,即银行信用管理理论有三个,为信用媒介论、信用创造论和信用调节论。

信用媒介论又称自然主义信用论,创始于18世纪,盛行于19世纪,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李嘉图、约翰.穆勒。该理论认为,银行(指商业银行)的功能在于提供媒介信用,银行须在首先接受存款基础上才能放款。银行的负债业务先于资产业务,且负债业务决定着资产业务,银行通过信用方式起着媒介工具作用,银行充当信用媒介,这种信用不创造资本,仅仅是转移和再分配社会现实资本,以提高资本效益的作用。正如信用媒介论的代表人物约翰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论述了信用的性质,信用如何促进生产,信用可以节省货币的使用。他说“信用只是使用别人资本的许可,人们不能由此增加,而只能转移生产手段”。信用媒介伦认为货币只是简单交换媒介和便利的交换工具,此为信用媒介伦全部的理论基础,银行的功能在于媒介信用,而非创造信用。

约翰.穆勒还认为信用是一种购买力,“具有信用可以用来购买货物的人,其所创造的对货物的需求,及其所引起物价上涨的趋势,有信用的人,可用信用购买货物,由此创造货物需求”。穆勒看到信用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信用媒介论把经济关系中相互信任和经济交换安全作为信用依据,从而使信用在生产、交换过程中发生积极的媒介作用,有其正确而积极的意义。但我们从研究信用媒介伦的许多观点中,分析可以发现,信用媒介伦的主要缺陷是,只看到银行信用的媒介作用,认为信用仅仅是转移和再分配现有资本的一种工具,尽管所创造的资本不是真实资本而是虚拟资本,而否认创造资本的作用。

信用创造论。从十七世纪后期起,在欧洲国家信用已经相当发达,信用创造论发展于19世纪,盛行于20世纪,信用创造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约翰.劳、马克鲁德、哈恩等。该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学派关于商业银行信用媒介论的观点,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通过存款进行贷款,且能用贷款的方式创造存款,银行通过信用的创造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资本,信用就是资本,信用能够形成资本。银行的本质在于创造信用。作为近代信用创造论的继承者合代表人物马克鲁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论》一书中认为“银行及银行业者的本质是信用的创造和发行,所以银行绝不是借贷货币的店铺,而是信用的制造厂”。信用创造资本,信用就是货币,银行具有无限创造信用的能力。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信用创造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德国金融理论学者阿伯特.韩在1920年出版的《银行信用之国民经济理论》中,指出信用就是货币,从生产和分配的领域论述信用形成资本。

熊波特认为是科学技术进步,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引起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产生对银行信用的需求。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专门分析信用与资本形成过程,其信用创造论置于他的“创新理论”中。即通过信用扩张创造资本,实现创新。此外,他还把信用扩张与经济周期理论联系在一起,也是他的先见之明。

总之,信用创造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最有影响的信用管理理论,为许多经济学家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该理论认为,先有贷款后有存款,并由此推出,银行有无限的信用创造能力。信用能形成资本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他们把信用完全等同于货币,把信用看成是与真实资本一样的财富,宣传信用创造真实资本,把信用对财富的索取权看作财富本身就是不对的,认为银行有无限的信用创造能力,这种观点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信用调节论。信用调节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阶段以后产生的。该理论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于现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曲莱、汉森、凯恩斯、萨谬尔森等。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可以通过货币信用政策去治理,主张通过扩张或收缩货币信用,控制社会的货币与信用的供给,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经济增长。霍曲莱(英国货币金融学家),是信用调节论的先驱,代表性著作是《通货与信用》,他把现金与信用统称货币,认为经济周期变动的规模与长短是由信用的发展决定的。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根据“有效需求不足”,主张再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投资和就业,提高产出。保罗.萨谬尔森强调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经济调节中的信用,主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进行宏观调控。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