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可拆)
1、20世纪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等人提出的现金余额说,被视为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源头。
(1)费雪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着手,提出著名的“交易方程式”,认为一定水平的名义收入引起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在费雪的货币数量理论中,货币需求仅为收入的函数。
(2)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庇古等人,从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着手,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建立了剑桥货币需求方程,将货币需求看作是一种资产选择的结果,这就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这种看法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货币需求研究。
(3)两个理论的结论和方程式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但是,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前者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后者强调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前者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和经济制度等技术因素,后者重视资产的选择,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及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和方法对后来的各学派经济学家都影响很大。
(4)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缺陷是没有分析货币数量对产出量的影响,对影响货币持有量的效用和成本的因素没有详细分析。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综合了现金交易说和现金余额说,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指出货币需求就是人们特定时期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心理。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来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直接而明确地指出了货币的投机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至于交易需求,不受利率影响。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第一: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第二: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托宾讨论了在利率预期不确定前提下,作为风险回避者的投资者最优金融资产的组合。
4、货币主义学派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以弗里得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影响物价水平。
弗里德曼认为:
第一,在货币需求中,利率的影响很小,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会保持相对稳定。
第二,由于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可以预期的。依据经验,它与收入水平保持“正的一致性”。
第三,永久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所谓永久收入意指预期未来年度的平均收入,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据此得出了著名的“规则货币供应”的政策主张。。
*L2试述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供应与扩展过程。
1、货币的定义抽象理解为“在商品的交易和债务偿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中央银行在建立现代货币体系时采取的一个主要的标准是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即“一种资产以较小的代价转换为实际购买力的便利性”。
货币统计体系:M0:现金,或流通中的货币;M1:M0+各种活期存款;M2:M1+各种定期存款。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购买力,对当期的物价水平有直接影响;M2广义货币,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
2、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体系供应的,因此,中央银行是信用货币的源头,而商业银行是枢纽。
(1)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扩张。商业银行体系通过其获得的原始存款发放贷款,通过原始存款在体系内的辗转存贷,从而成倍创造派生存款。经货币扩张,整个银行的存款货币总量D=R/RRr。
原始存款正好等于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总额,假设前提为商业银行将收到存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用作存款准备;另外,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没有“现金漏损”。
(2)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供应。中央银行是一国惟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因而经济活动中的新增货币供给量首先是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发行出来的。
其基本过程是:当经济活动主体需要更多的货币时,会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当商业银行的信贷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时,商业银行就会向中央银行贷款;同时当财政出现赤字时,也会从中央银行透支,这样中央银行的各项资产就会增加,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增发贷款,同时增加其在中央银行交纳的准备金存款。最终,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总和在数量上等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此外,商业银行在经营经营中需要面对客户提取现金的需要,因此,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进一步分解为准备金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两部分
*L3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
1、利率水平是研究利率量的决定,即利率究竟是多少的问题。
2、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在利率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如果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提高,投资的预期收入会增加,投资需求增大。如果投资需求增加的同时,货币供给没有同时增加,或增加的幅度不能与新的需求相平衡,则市场利率会上升;投资增加通过乘数作用会使国民收入水平上升,从而使货币需求相应增大,在既定的货币供应量下,利率便会上升。
(2)货币需求。在货币需求一定时,货币供应量增加将导致利率下降;货币供应量减少会导致利率上升。同样,在货币供应量一定时,货币需求增大会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会导致利率下降。
(3)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对利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货币本身的增值或贬值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借贷双方在决定接受某一水平的名义利率时,已考虑了对未来通货膨胀的估计,以防止自己因货币本身价值变动而发生实际的亏损。因此,通常的情况是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利率也就越高。
(4)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改变贴现率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从而对信贷起限制或鼓励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市场利率。
(5)国民生产总值。它是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所提供的劳务的总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经济的增长或衰退,因此,利率就不可能不受到它的影响。从一个长期的趋势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的递增,利率是趋于上升的。但对不同种类的利率,其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一般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大于其他利率。
(6)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主要是增减开支和税收变动。一是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直接提高投资水平,因此引起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的上升;二是在既定收入水平下,政府增加税收,直接使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减少储蓄和投资,导致国民收入下降,同时减少货币需求,货币供应量不变时利率下降。因此,税收增减往往与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化。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上述决定利率的因素都不可能单独地发挥作用。它们总是在同一经济条件下,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对利率产生程度不同、方向各异的作用。
*L4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制约条件有哪些?
1、利率是金融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借贷双方的利益影响经济活动的其他变量,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1)利率与消费和储蓄。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为此消彼长的关系。利率上升,消费减少,储蓄增加;而且,高利率还会缩减企业的生产规模,导致居民收入下降,购买力减少,消费减少。
(2)利率与投资。利率是投资的成本,利率上升成本上升收益下降。
(3)利率与通货膨胀。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运用利率可抑制投资的过度,因此可以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经济萧条时,通过降低利率,可防止过度紧缩。
(4)利率与金融机构。利率的变动会促使金融机构调整其资产结构,使中央银行利用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成为可能和有效。
(5)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在开放经济中,利率会通过一国与国外的经济交往活动影响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一是对进出口的影响;二是对资本输出输入的影响。
利率对经济的调控和影响作用由于其决定因素的复杂多样性而难以用以上几个方面给予全面解释,只能择其要点而概之。
2、利率发挥作用的制约条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这是关键条件:各微观主体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2)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是利率能否在各市场间迅速传导并引导资金流动的前提。
(3)利率种类、利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中央银行是否以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等因素也会影响利率作用的发挥。
*L5结合我国利率体制的变革过程谈谈你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看法(不会考)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是利率管理体制范畴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确立,我国也确立了利率市场化的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及建立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他借贷市场利率基本放开,由市场决定即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的利率管理体制。
(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率管理体制的变革:两个阶段一个趋势
(3) 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a、是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要求。
b、是发挥利率反映并引导市场供求的作用、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效率的要求。
c、是中央银行运用利率调节宏观经济的要求。
(4)当前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市场化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互为条件。在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些条件:经济稳定是利率市场化的首要条件;拥有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利率市场化要求资金实现商品化,资金市场供求要大致均衡;要有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时常;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5)展望。
*L6“螺旋式” 混合型通货膨胀有那几个基本要点?请描述其动态形成过程。
(1)“螺旋式”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最初的起因来源于成本方面的因素,是从生产领域开始的。当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得到总需求扩张的支持后,便演化为“螺旋式”混合型通货膨胀。
(2)基本要点: 一是起因于成本推动;二是总需求不断扩张;三是实际产量不会下降;四是价格水平“螺旋式”上升。
(3)动态形成过程:成本上升,为了抑制产出和就业率下降,政府用增加货币供给量来扩张总需求,进而导致物价进一步上升。同时产出回到原起点。物价上升引起成本进一步上升,导致产出又一次下降,因而,政府进一步扩张总需求,使物价进一步上升,产出则又回到原起点。所以,物价上涨率沿着动态均衡点螺旋上升,产出不变。
(4)特点:步步为营,涨势逐步强劲,很难调节,因为它涉及到经济运行的组织结构和机制配套等问题。
*L7试论述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指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通货膨胀与短期经济增长:(前提是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不变)
第一,经济体系存在资源闲置时的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如果存在大量的资源闲置,现实产量大大低于最大潜在供给,那么,从理论上说,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需求的上升是有可能的。
第二,经济体系不存在闲置资源时的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假如经济体系中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处在紧配置和紧利用状态,经济允许绷得很,此时,从理论上说,通货膨胀不会带来任何实际经济增长。
(2)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前提是经济系统中的生产能力总是不断提高的,即生产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总供给水平增加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当总需求水平上升后物价上涨同时产出增加。
(3)通货膨胀预期产生的经济效应:
如果通货膨胀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社会公众都会对通货膨胀形成预期。此时,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会减弱。原因:
第一,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货币工资率变动(上升)滞后过程的缩短和积累能力下降;所谓工资率变动滞后指工资调整滞后于物价上涨。
第二,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导致发生临时性的过度购买行为。短期内市场会供不应求,但接下来,便会导致市场“疲软”。
*L8试比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特点和优劣。
1、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金融市场上两大融资方式。
(1)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供给者和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双方可以直接协商或在公开市场上由货币资金供给者直接购入债券或股票。通常情况下,由经纪人或证券商来安排这类交易。直接融资的主要特征是:货币资金需求者自身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证券商、经纪人等中间人的作用只是牵线搭桥并收取佣金。
(2)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融通通过各种金融机构中介来进行。金融中介机构发行各式资金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获得货币资金后,再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购入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务凭证,以此融通货币资金供给者与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凭证。
间接融资的主要特征是:金融中介自身发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货币资金供给者的货币引向货币资金需求者。
2、两大融资方式各自的优点:
间接融资:
(1)间接融资方式中的金融机构可方便迅速低廉地获取必要的情报;
(2)使交易双方获得低成本的交易服务,享受规模收益的好处;
(3)分散投资、减少风险;
(4)间接融资工具流动性相对高而风险相对小,可满足许多谨慎投资者的需要。
直接融资:
(1)能使资金需求者获得长期资金来源;
(2)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推动资金的合理配置;
(3)具有加速资本积累的杠杆作用,使社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从而推动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3、两大融资方式的优点对应对方在发挥融资功能时的融资劣势,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可以弥补对方的不足,从而构成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融资体系。
*L9试述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及直接融资扩大的意义。(考过)
(1)融资结构指金融体系的构成结构。现代金融制度中包括以银行为主的媒介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体系、服务于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金融监管机构体系。各种体系发挥特有功能为资金融通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
(2)中国融资结构的变化趋势:
a融资格局由财政主导型转向金融主导型
b在金融主导型格局下,直接融资的比重正在逐步扩大,但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
c间接融资体系中,多种金融机构和非国有金融机构融资比重逐步扩大,国有银行贷款比重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
d直接融资体系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得到发展,其中股票市场融资比重上升较快。
(3)发展直接融资的意义
a直接融资的优点;
b我国目前直接融资在整个融资体系中的比重还很小,使金融体系整体发展不均衡;
c从金融体系市场化发展趋势上看,需要发展更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增强市场融资的功能,扩大融资的规模,提高金融证券的流动性。
d发展直接融资可以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以缓解银行的信贷风险,促进银行体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