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
一、信用范畴及其产生与发展
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借贷
信用是一种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信用产生的逻辑线索:
1.实物借贷
以实物为对象(本金、利息)的借贷活动
在自然经济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
2.货币借贷
以货币为对象(本金、利息)的借贷活动
商品经济是货币借贷存在的基础
3.市场经济与信用秩序
市场经济的基础:诚信
信用秩序的维系:征信体系
高利贷的经济基础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信用形式,存在基础是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货币获得比较困难,而贷款的需求相对比较大。货币供不应求,贷者便可以索取高额利息
反对高利贷的斗争
高利贷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破坏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但它又不创造新的生产方式
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可能使高利贷资本向产业资本转移
高利贷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使雇佣工人的队伍形成
高利贷丧失垄断地位,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建立
二、部门资金余缺调剂:信用需求
1.信用关系中的主体及其资金状况
居民个人(住户),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与投资。多为资金盈余,是货币资金的主要供应者
企业,内部余缺调剂,更多依靠金融中介调剂,多为资金短缺,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政府,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收支赤字需要通过信用方式弥补,一般是货币资金的需求者
国际收支,本国与他国的货币收支,盈余提供对外融资,赤字需要从国外借入资金弥补
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收入和日常经营支出对比可能是盈余也可能是赤字
2.资金流量分析
分析基础:Y=C+I+X-M;Y-C-I-X+M=0
国有企业在国外归入政府部门,在我国归入非金融企业部门(工商企业)
资金流量分析不考虑部门内部的资金调剂
我国资金净流量状况
现代信用的形式
1.商业信用
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商品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借贷行为以买卖行为为基础,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
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商业票据包括本票和汇票。票据流通转让是在企业与金融机构、或有经常往来相互了解信任的企业之间进行。采取背书转让和贴现形式
商业信用的作用:润滑生产与流通,加速资本周转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金额、方向和期限的限制
2.银行信用
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的特点:金融机构作为信用媒介,是一种间接信用;借贷对象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完善
3.国家信用
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主要是债务人
国家信用的形式:内债和外债
4.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形式: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
5.国际信用
商业性借贷:通过借贷契约形成的国际信用关系
国外直接投资:股权投资,直接新建企业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1.概念
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等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方式,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
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需求者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的方式融通资金,而不与资金所有者发生直接联系
2.直接融资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
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较低,投资收益较高
资金供求双方形成投资关系,加强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局限性:
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收益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
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
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得多,需要直接承担投资风险
3.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
灵活便利:期限、数额、利率
安全性高:资金所有者安全性高
规模经济:借款数额与资产规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