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理论,是最传统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早期商业银行家认为银行的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银行对此没有决定权,是被动的。而商业银行可以主动安排自己的资金运用,合理安排资产结构,通过资产业务获得尽量高的利润,并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银行管理关键在资产管理,在既定负债所决定的资产规模前提下,实现资产结构的最优化。
根据资产管理理论的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 商业贷款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又叫真实票据理论。商业贷款理论认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客户的存款,而这些存款是要经常提取的。银行只能将资金短期使用,而不能发放长期贷款或进行长期投资。其次,只有商业贷款能满足银行的既能保持安全性,又有收益,并具有短期贷款性质的要求。
2、 可转换理论
可转换理论认为:银行的贷款不能仅依赖于短期和自偿性。只要银行的资产能在存款人提现时随时转换为现金,维持银行的流动性,就是安全的,这样的资产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不管是否有自偿性,都可以持有。 可转换理论的产生,是商业银行资产的范围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但是在市场参与者竞相抛售证券时,银行很难不受损失地将所有证券顺利转让。
3、 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贷款,应当根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或现金而制定的还款计划为基础。只要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证,即使它是长期贷款,或是不能很快转换的资产,也不会给银行带来流动性问题。 该种理论为中长期设备贷款、分期付款的消费贷款和房屋抵押贷款提供了依据,但是银行将经营建立在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收入的预测上,承担了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