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考研热”断点诱因追溯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2009-01-13

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增速放缓
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增速放缓

-社会价值观、教育体制及考生自身搭建的“自我评价体系”如一张无形的网,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理智地直面考研与就业。

-考研热降温并呈现拐点并非是件坏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作机会增多时,考研的人数自然会下降。

-由于就业形势等因素,持续多年的考研热很有可能在今后几年内保持这种有序、恰当、平稳的振荡,不会再出现大幅度的人数增加或减少。

深度备忘

2007年1月,全国共有128.2万人报名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比2006年略有增长。但是,在实际考试中,“考研热”突现降温拐点:上海出现高达20%的缺考比例;沈阳市的研究生考试报名考生较之去年减少了2852人。

考研的温度似乎突然降了下来,其原因到底是考生渐趋理性化了,还是该现象与经济发展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我们试图将审视的目光投向教育体制与就业现实,同时又在若干与教育有关的领域中寻找答案。

1月30日,刚刚结束考研的沈阳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大四学生许亮便开始“网投”求职简历及准备公务员考试相关事宜了,用许亮的话说:“考研发挥得虽还可以,但还是要做求职打算的,毕竟考研的终极目标还是要就业。挤不过独木桥,也不能掉到河里,一定要在河里提前放置一条自制的竹筏,划向自我生存的彼岸。”

“考研之于本科毕业生就像一个永恒的梦想,投入全部精力争取一把,即便不成功,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在职再考时,趟一次路。”其实,如许亮一样理性轻松地面对考研与择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更有甚者在考研报名的前一天、在走向考场的一刹那、在考卷发到手的几分钟内,毅然缺席、逃离。

高等学校及考生所建立的“自我评价体系”影响考生抉择。

考生对“自我评价体系”的认知逐步增强

调查显示,今年上海地区考研的缺考比例约为20%,比起往年的最高缺考比例15%又上涨了5个百分点,达到历年之最。沈阳市目前尚未公布此类数据,但据参加1月20日工商管理硕士考试的考生陈依水回忆说,当日上午综合能力科目开考不足5分钟,后座一位女生便示意交卷。下午英语科目考试,不但该名考生没来,三十几人的考场约缺考三分之一。一位放弃考研的学生如是说:“我大学二年级就备考了,可就在报名现场确认的前一天,我忽然决定不考了。”沈阳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也对记者说:“朋友的女儿也是临报考前一天决定放弃的,原因在于拟报考的管理类专业要考数学,而文科院校本科大都没开设此科目,自学和补习了半年高等数学的她不得不放弃考研。”

【专家点评】

沈阳大学教授姜伟:越来越多的学生理智面对考研,其中,高等学校及考生所建立的“自我评价体系”在逐步完善,而考生对其认知度也在加强。以一名大一本科生为例,在步入大学后谋划自己毕业出路无外乎考研和直接就业两种选择,而自己最适合哪个,除考虑自己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考研的机会成本外,还会通过英语的四六级成绩及数学成绩来看看自己胜券几何。其次,学年专业课成绩的变化也如一面镜子,比照大学本科生考研的心理坚信度。而一旦考生考前做过模拟考题,并对照标准答案后,便也为自己是否参加考试找到了最后的答案。总之,社会价值观、教育体制及考生自身搭建的“自我评价体系”如一张无形的网,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理智地直面考研与就业。

据对辽宁省内高校2007年毕业生资格审查上报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全省预计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9.4367万人,比2006年增加2.3920万人,增幅为12%。其中,研究生1.7413万人,增加4638人,增幅为27%,本科毕业生10.645万人,增幅为8%。加之师范类及在省外高校毕业回原籍的毕业生为数也不少,经预测及问卷调查,辽宁省高校应届毕业生60%以上想留在沈阳工作。

沈阳市就业服务局高级职业信息分析师高凤祥分析说,今年沈阳市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将研究生和本科生一起推到就业压力的起跑线上,向着就业需求终点赛跑。

就业还是考研?本科生不得不考虑机会成本。

就业压力导致部分考生放弃考研

辽宁大学新闻系大三学生陈明月,寒假欲在沈寻求一份临时工作,不打算考研。曾经在媒体实习过的她,颇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媒体都是聘用制,更重视能力而非高学历。”

在新闻媒体,本科大学毕业生与研究生的薪金没有明显的梯次差别,假如一个本科生毕业后月薪2000元,研究生2500元,那么在读研三年期间,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工资所差不足2万元,而当本科生真正考取研究生,毕业后,巨大的就业压力不仅仍然摆在面前,而且赚不回与本科生的工资差,甚至连能否抓到像本科毕业时合适的工作都很难说。比较而言,不如像自己的学姐、学哥一样,先挤进新闻队伍,然后利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充电,适当的时候再考取学位,做到两全齐美。

在很多大学本科生看来,考研无外乎有两大类学生:一类是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适合从事学术研究的;另一类则为逃避就业压力的学生。省内某高校研究生招考办公室的老师说:“有些考生惧怕就业,想在校园内逃避三年,其实抱有这种心理的考生比较脆弱,不但可能在沉重的考研压力下半途而废,而且在未来求职的道路上也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相比之下,以‘短平快’为‘主打歌’的积极乐观面对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更有激情和耐力,即便与研究生在知识结构上、潜力上有一定差距,但实践证明,有综合能力的毕业生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

应届毕业生大量拥入市场时,大多数企业由于不具备科学、客观选拔人才的机制,因此习惯采用提高学历标准选人的方式,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

毕业生难求合适职位,供求双方需沟通

【考生】中途放弃考研的大四学生赵炎炎说:“其实我平时的成绩足够支撑我拿出勇气来考研,可是鱼和熊掌很难兼得,考研备战最紧张的11-12月份,偏偏是用人单位提前招聘毕业生的最佳时机,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我不可能无动于衷,经常是一面准备应聘的简历,一面熬夜备战考研,可心里却担心鸡飞蛋打。”

【用人单位】沈阳机床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吴君介绍说:“其实早在去年的11月份,集团已经招贤纳士完毕了,集团共招聘400名毕业生,其中研究生占了十分之一,本科及本科以下毕业生占了90%。在选择人才时,学历很关键,但能力却是第一位的。”

在考研冲刺阶段,提早下手,猎取“第一梯队”人才,已成为目前国有乃至外资企业选择毕业生时把握的“天时”。也有很多考研的学生抱怨招聘方为什么非得选在备考这段时间招聘,希望各单位能在考研之后开始招聘。然而一些用人单位却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用人单位自己选择人自然要科学经济地支配招聘时间。同时,用人单位也表示出这样的无奈,高等学校的本科毕业生的基础科目比如外语、数学等比较好,但是技术性和专业程度不深,如果选择不对口的专业毕业生,选择本科生倒不如选择研究生实惠。

面对如上问题,有关专家也提醒用人单位,减少人才浪费,最好与高等、高职学校建立研讨出一套科学、客观的选拔机制,避免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企业在年初进行招聘所提供的岗位,大多是这些企业本年度发展所需要的。因此,在做计划时,企业往往偏重于动手能力,而不看重学历,但是当应届毕业生大量拥入市场时,大多数企业由于不具备科学、客观选拔人才的机制,因此便采用提高学历标准的办法招聘人才,结果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进而误导应届毕业生,传达给他们“只有学历高才能好找工作”的虚假信息。

【专家点评】

一些专家表示,考研热降温主要基于就业的考虑。目前,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都做过很多的分析,原因包括: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多年的扩招,使教育与市场需求不相接轨等。现在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广泛的长期的沟通机制,高等学校应该紧跟市场的脉搏跳动,考虑诸如市场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几年将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否应该专门开设就业辅导课程等问题。

考研热降温并呈现拐点并非是件坏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作机会增多时,考研的人数就会下降。

高等教育改革方向:青睐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

曾是直线升温的考研热虽然出现降温拐点,但能否真正降温还需时间考验。辽宁大学的一位教授认为:“由于就业形势等因素,持续多年的考研热很有可能在今后几年内保持这种有序、恰当、平稳的振荡,不会再出现大幅度的人数增加或减少。”他同时认为,现在在中国出现的考研热现象和前几年欧洲、北美出现的考研热情况是相似的,在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作机会增多时,考研人数就会下降。然而,今年考研热降温现象能给社会警醒的是,目前的高等教育需要调整,应该对人才进行分层次培养,不能都是培养学术型的人才,而应该培养能被用人单位看好的技术型高级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应用性的高等职业教育上。

据透露,2007年研究生考试刚刚结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省内某高校便着手研究为学生就业寻找出路的办法了。但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高校帮助学生拓宽社会就业渠道的能力有限,毕竟毕业生接收权掌控在用人单位手中。因此,该校拟决定发挥本身所长,利用现有的资源,帮助本科生提升考研的比率。据有关人士透露,该校拟从大学一二年级起便给学生增加英语、数学等考研科目的课时,这一被业内人士看作“自我拯救”的一招自然给那些考研族一个“恶补”的机会,但有关社会学专家也对此提出了质疑,这一招也许会提升学生考研成功的比率,但如果教育体制本身不改革,研究生培养得越多,针对性不强的话,同样增加就业压力,“人才高消费”成本投入越多,越浪费资源。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对高等学校教育也颇有微词,学校培养的不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而用人单位急迫需要的高校又不能马上提供。比如,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呈现的“技工荒”与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呈现出的矛盾现象,给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命题。

【专家点评】

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闯指出:今年研究生热降温呈现拐点并非是件坏事,它给用人单位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命题: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等院校能否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一个实时变化的信息平台?研究生教育能否培养出创新型、高科技、高素质人才?诸如此类的话题,在考研热降温后重又被牵出。

随着考研热升幅降温,大量应屇毕业生提前压向人才市场,今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