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地下“猛药”,央行此举一直令人疑惑不解。更让外界关心的是,宏观经济本来就扑朔迷离,会不会因为一再上调准备金率而走向紧缩呢?
面对种种质疑和猜测,在11月24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终于出面解释。 吴晓灵在题为《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政策》讲话中表示,央行收回流动性的政策出发点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没有必然联系,其动因是储备的增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交替使用存款准备金率与公开市场业务是较好的货币政策组合。
吴晓灵坦言,2000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的余额获得了急剧的增长,到现在已经突破了1万亿美元。而这1万亿美元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
“自2003年开始,我国外汇储备增加较多,外汇占款增量和基础货币增量的差距较大,央行需要作大量的对冲。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观点是,主动吐出基础货币和被动吐出基础货币的政策影响是不一样的。”吴晓灵拿出一张简易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解释说,只要央行的资产增加,社会上流动性就增加,反之亦然,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资产方面,央行却没有太大的主动性了。
吴晓灵进一步解释说,在资产方面,央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已经降到了最低,仅剩下完全是政策性的目前不可能收回的贷款;在有价证券方面,央行所持有的政府的有价证券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外汇占款又在大量增加。“既然我们在资产方没有主动性,就只能在负债方来做工作。”吴说。
吴表示,在主动吐出基础货币的时候,央行会把社会上超额储备的流动性控制在尽可能少的地步。而金融机构也有动力把超额储备降到最低。在这种全社会绷紧的情况下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话,对社会是一个很大的震动。
与此同时,主动吐出基础货币时,动用利率杠杆来抑制社会对信贷的需求,抑制商业银行对基础货币的需求,这种政策也是有效的。因而,在央行主动投放基础货币时,央行可以选择的政策工具既有数量工具又有价格工具。
不过,中国目前的状况却是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吴晓灵认为,在这种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同时市场流动性过多的时候,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没有较大的震动。“因为这些流动性总是要回收的。”吴晓灵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回收流动性的两个工具,一是公开市场,二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两种政策工具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太大区别,区别在于价格。
“通过公开市场收回流动性,央票利率受商业银行贷款冲动和投资的影响。但通过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是一个不可商量的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收流动性还是通过公开市场来收流动性,央行考虑的就是货币市场利率。也就是说,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吴表示,当前央行收回过多流动性与宏观经济状况没有必然联系,其动因主要来自储备的增长,并出于控制国际国内利差的需要。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交替使用存款准备金率与公开市场业务是较好的货币政策组合。”吴晓灵认为,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形势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是因为,造成被动投放货币的根本原因——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仍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