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注定是要在中国金融业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年———
这一年,刚刚恢复融资功能的A股市场,竟然成功接纳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两只超级银行股;
这一年,上证综指居然创下历史新高,A股总市值一年内翻了一番,一举突破7万亿元。而在年初,即使最大胆的机构也只是将大盘波动的上限锁定在1750点;
这一年,中国金融业结束了加入WTO的后五年过渡期,以外资银行为主体的海外金融资本全面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年,银行系基金蓬勃发展,中国人寿巨资入股券商、银行,银、证、保等金融机构加速融合,金融交叉业务、交叉产品层出不穷……
在改革多向突破、开放全面推进、混业不断升级的2006年,中国金融业的版图正在被悄悄地改写。
2006年7月5日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一天,这一天,中国银行———这艘金融“航母”驶入了A股市场。
应当说,中国银行这次A股市场的冒险之旅,是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中行为此后的工商银行、大秦铁路、大同煤矿、中国国航,以及现在的中国人寿的A股之旅铺平了道路,尤其是为工商银行的A+H同步发行打下了基础。
分析人士指出,在这场浩大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决策层在两个方向同时发力,资本市场制度变革与银行业改革同时在2006年前后取得成效,二者的互动共振效应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工行、中行这样的金融巨舰登陆A股市场,加之一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实业公司在A股的上市,让人们看到了“新兴+转轨”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走向成熟,而成熟后的资本市场反过来又可以为银行业、保险业的改革提供强大的资源配置平台。
即将作别的2006年,是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即将迎来的2007年,是我国金融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第一年。
入世五年来,外资的进入,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了竞争活力,以开放促竞争,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成效显而易见:金融资产增加1倍半,银行不良资产从26%左右下降到现在的1位数,QFII的价值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渐入人心,外资机构走高端路线的“二八定律”也为国内机构津津乐道……
来年,人们将会看到,开放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继续完善,外资银行争相转制为法人机构,QFII规则有望得到相应调整,外资保险将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面对“与狼共舞”的时代,中资机构未来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仍然很多,需要进一步练好内功,加快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短兵相接,谁将胜出,尚难以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健康良性的竞争,是创新活力和改革动力的源泉。
“混业经营”,或是“综合经营”,成为2006年金融业最为时髦的词汇之一。
从年初“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正式亮相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到中国人寿入股中信证券、广发银行;再到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日前在“财经年会”上指出,我国金融业的综合经营早已有之,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有关混业的话题一直不绝于耳。
混业的第一个维度,将是金融机构组织架构上的互相交叉。
毫无疑问,金融控股集团方式,将成为决策层推进综合经营的首要选择。如今,银、证、保诸多机构都在摩拳擦掌,试图打造金融超市。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银行在金融业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资产规模、营业网点、客户等优势,从混业经营的趋势上讲,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将是银行,竞争者和参与者都将以银行为主体。而没有银行背景的券商、基金、保险、信托公司将成为金融市场的边缘化群体,只能在某一细分市场中具有局部优势,难以成为未来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混业的第二个维度,将是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的创新融合。
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短期融资券……这一系列创新业务的发展,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信贷业务,也在逐渐证券化。银行业务、投行业务不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中国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的设立,以及股指期货等产品在2007年即将推出,无疑会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开辟中国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新时代。股票、债券、信贷产品、黄金、大宗商品,银行、券商、基金、期货公司,都将以此为联结点,成为一张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混业之网。
可以预见,随着金融综合经营试点的推进,银、证、保、基金、信托等不同行业之间交叉的情况更加普遍。在我国金融版图的海洋中巡弋的,不再是一艘艘孤零零的战舰,而是一群群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