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方法千变万化,形式多种多样。抽丝剥茧,复试类型不过四种:重实践型、重英语型、重实验技术型和重理论型。针对不同的复试类型,考生可以采取相应的复试策略,有的放矢。今天,跨考教育张老师就为大家详细解读重实践型复试。
复试法则
①在面试前,对所报考的专业领域内新近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有一个深刻清晰的认识,甚至可以拿出独家判断和态度。
②复试的提问一般比较开放,常常涉及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③提取跟行业息息相关的几个亮点。
④实践型学科并不否定这类专业理论的必要性,考生应做较为全面的准备,避免“顾实践而失理论”,应是实践型学科考生在复试阶段胜出的最好策略。
专业分析
顾名思义,实践型学科主要是以现实应用为导向,在不丢基础的学科理论基础上更看重实践操作能力,这类专业很大程度上和具体的社会职业型工作直接 对接,比如市场营销类、同声翻译类、新闻传播类、工商行政管理类、酒店旅游管理类、社会学类等人文社科专业,以及以重技能培养和专业素质的理工类专业,如 地质测绘类专业、考古类专业等。
大部分就读于此类型专业的学生大三就开始进入真正的实习期,包括做实地田野调查或者到相关领域进行工作实习,但毕竟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工作状 态,并不能全部掌握整个领域,也很难对所工作的岗位有深刻的体悟式了解,达不到“无缝对接”和“资深”。从这个方面看,具有全职工作经验的考生在研究生面 试时就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优势和行业熟知优势。
以新闻学为例,新闻学是一门实践型学科,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对于新闻类、管理类以及临床医学类等学科来说,拥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和从业经历, 可以更快地体悟业界常态,从而不“唯学院理论而理论”,避免再发生“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的极端个案。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阶段,除了几门通识专业课之 外,新闻学的学科框架下一般还细分有新闻实务、新媒体研究、高级新闻写作采访等研究方向,而这些方向的课程教学,基本以一线的案例为主,如果缺少实战历 练,虽不会造成理解障碍,但总还是有纸上谈兵之感,包括行政管理和酒店管理类的专业,也都因专业的实践性而对考生有一定的工作体验要求,对于应届生来说, 实习是一个好途径。
研究生阶段研究的是一个特定领域,细分到具体的方向,只有身在领域里,才能真正观察到行业的宏观、微观情况,最终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对实践的指 导和支撑。身处大学校园的硕导们也深知实践型学科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理论促进实践,而不仅仅只是学术上的理论溯源和建构”,为此也直接要求报考此类专业 的考生应具备相应的实践基础。
导师比较看重考生的从业经历,特别是在面试中,导师会根据考生的个人情况留意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在一定意义上,在重实践型复试中,有过相关工作 经验的考生,在面试过程中有比较优势,可以和导师在业界层面有一个深层沟通的氛围,最终有工作经验的考生的面试成绩比应届的考生相对高些,初试排名靠后的 实践型考生通过面试阶段基本能够把名次抬升几位。同时,在入学后确定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也更有主动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应届考生在面试中就一定被动,理论 功底扎实是其最大的优势,如能在本科阶段有丰富的实习经历,会更受导师欢迎。具体到面试环节,可以通过以下细节,发挥自己的优势,赢得面试加分。
了解行业现状
在面试前,对你所从事或将要从事的行业新近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有一个深刻清晰的认识,甚至可以拿出独家判断和态度。这往往是面试现场导师最容 易提到的常识问题,也是考生展示自己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曾有某同学在中科院的考古专业硕士面试现场,结合自己在贵州考古研究所的经验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 当下考古的“利益歪风”,深得导师赞赏,虽然他的普通话极具地方特色,陌生人听起来有点费神,但最终他的面试成绩并未因语言的劣势而降低。
从自身经历出发
在表达完你对行业的观点后,务必要记得回归到自身的情况。通过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实习经历,提取跟行业息息相关的几个亮点。这个相关指的是 “如何运用自己本科阶段的知识储备去完美应对工作的挑战”,这一点往往也是导师关心的。像市场营销类专业,只单纯停留在纸上的策划和营销,就是“最大的失 败”,具体的案例操作才是面试中制胜的最重要因素。因为既然到了复试阶段,已通过卷面证明了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而且,这类型专业的复试过程,导师对于理 论的考问并不占很大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实践型学科并不否定这类专业理论的必要性,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共生相辅。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只追求“实践能力”,理论的掌握是基础性的工作,这个肯定不能丢,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系,在复试阶段也偏重对考生的理论储备考查。因此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做较为全面的准备,避免“顾实践而失理论”,应是实践型学科考生在复试阶段胜出的最好策略。
附:过来人经历谈
姓名:石头
专业:新闻
考取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获胜感言:如果不是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以我初试最后一名的成绩面对的必定是复试的失败。
复试印象:有工作经验的考生最终的面试成绩比应届的考生相对高些,初试排名靠后的实践型考生通过面试阶段基本能够把名次抬升几位。
那年,我的英语和政治刚刚过线,专业课的分数比想象中还要低。
在复试名单中,我的分数最低,比第一名低了35分。按照惯例,这是一个安慰奖,而且是一个代价很高的奖:复试的费用不算小,我再次陷入最不想面对的一个问题:去复试还是不去复试?
直到复试前一天,才临时买了一张机票。上飞机前,给导师组老师(之前托朋友问的号码)发了一条短信,请他为我保留复试机会,导师没回信息。
待到深夜入住中央民族大学附近的旅馆时,偶遇几个同是民大新闻学复试的姑娘,她们都是应届生,提前几天来准备复试。她们说自己还在看书,背英语自我介绍,背考研时准备的专业材料。是的,我看到她们在看书。我的背包里,除了一件衣服,别无他物。也是在那一晚,我才想起复试还有英语自我介绍,我完全没有准备。
去到复试现场,整个走廊等待复试的考生都在翻阅各自的资料,我理所当然是最后一个复试,排到了下午。
上午,把复试需交的材料给了老师。找到网吧,查了英文自我介绍,已无心情看太多。直到下午五点,才轮到我面试。没有候考区,枯坐在复试教室门外 的椅子上,看着别人一个个离开,有人夺门而出低头就走,有人出来便热情地为等待的考生描述复试情况。在整个走廊空无一人的时候,我终于坐在了考官面前。
先是中文自我介绍,这一点对于考生来说,不是一个拉分的项目,只要说得清楚,时间适度就可以。虽然上午查了自我介绍的模板,但还是忘了很多。在 开始英语自我介绍前,我直接对着面前的近十位考官说,我英语不好,我会努力说得清楚一些,但不知道能说成什么样,希望他们不介意。我的贸然自我揭底让导师 觉得我够直接,在顺利地把自己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翻译成英文之后不知道说啥单词的时候,众导师笑,对我说别讲英语了,你以后再好好学就是。我得令后很是 释然。
接着,几个导师就我的工作经历提了几个问题,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没问我关于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任何一个概念,这个是我最没有准备的,问题的集中 点全在于工作经历:你策划过的自我觉得最满意的新闻专题是怎样的?就自己所处的当地媒体环境,谈谈新闻中是否存在民族性,如何体现?虽然每道题目有2分钟 思考时间,有人专门计时提醒,但考官并不在意你对这个时间的把握,想好了再说就好。第一个问题对我来说,难度不大;第二个问题是我没想过的,也是考研时参 考书目中比较少涉及的,只能靠自己的新闻常识作答,这个过程中,导师并不只是听着,而是随时发问,有互相探讨的感觉。
复试时考生应该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尽量避免背书式的回答,也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被考查的状态下,应以一种平等对话交流的态度来完成新闻学的复 试。有自己不了解的新闻背景,直接说不知道应最好,最忌胡乱猜测然后找词应付。这是我和现在同专业同学最大的感受,他之前在《中国房地产报》做了两年记 者,导师在复试现场知道他这段经历后,和他从房地产领域的新闻操作谈到当下房地产的行业形势,基本以此为面试的主要话题。
民大除了导师随机发问,还有一个抽题部分。从题目的设计来看,基本也是跟当前的新闻业直接相关,很少是纯理论性的问题。比如:报纸在转企改制前 后有什么不同?出版社的出版流程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三审三校指的是什么?网站新闻和报纸新闻在功能上有何差异?本年度你最关注的新闻事件是什么?
我不掩饰这样的题目对于我自己的“容易”,题目跟我工作息息相关,当然有话可说。我赢得导师高分的方式只有两个:逻辑清晰地表达,讲对题目所涉 及的新闻操作常识。也许正是这两个方面我相对熟悉,最终我的面试得分排在前几位。和我同住一个旅馆的那两个小姑娘,有一个最终未被录取,她的初试成绩比我 高20分。
很显然,新闻学的复试现场,对于有从业经验的考生来说,已经不是一场考试的问答,而是一出业务课的讨论,而这些业务并不陌生,这样的题目很少有 标准的答案,因此全看个人的临场应对和表达,这样的复试,对于实践型考生的优势倾斜是巨大的。从最终录取的情况看,实践型考生大部分入围,最终未被录取的 考生以应届生为主。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刻意强调应届生的“复试劣势”,也不意味着有工作经验的考生就一定占有先机。
重实践型复试虽然不以初试分数为重,但考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这
一点对于应届考生和有业界工作经验的考生都是一样的。而在这个方面,有业界经验的考生往往是最不扎实的,初试有时候也是侥幸过关,希望在复试备 考时加强积累。有些应届学生的优势很明显,也深得导师青睐,比如英语好、专业理论知识精通、平常关注行业事件和热点并有自己的独立观察等。
文章来源:跨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