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组版终端
2、媒介产业
3、现场直播
4、新闻策划
二、问题题(每题10分,共30分;要求:简明扼要,不必细论)
1、确定受众对象,研究受众视听行为的特点,对新闻改革有哪些意义?
2、构成新闻侵权的要件有哪些?
3、请从新闻规律的角度,结合某家传媒、某项报道,对我国传媒在1997年重大新闻报道中的特点予以评析。
三、编稿题(共58分)
1、请根据试题中提供的《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治理污水纪实》一文,改写一篇不超过1300字的消息(30分)
2、给消息作标题,并注明引题、主题、副题(8分)
3、为上述消息配一篇不超过400字的短评(20分)
附:
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治理污水纪实
3年前,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曾因污染严重严惩而被新闻媒介曝光,当天,总经理李怀清一夜未眠。今天,他终于笑了,这是他3年来第一次畅怀的笑。
12月5日,国家环保局郑重宣布:莲花集团工业废水实现达标排放!在淮河流域19家重点治理企业中,莲花率选甩掉了“污染大户的帽子。在工厂的四个排污口,记者看到清清的水正流向不远的沙颍河……农民敲锣打鼓送匾,感谢他们用污水提取的有机肥免费送农村。
味精,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伴随着严惩的污染,今天,这个历史在“莲花”人手中结束了,终于使它实现了“出淤泥而不染”。
向淮河人民庄重的承诺
绽放在豫东平原上的“莲花”是我国食品行业的一枝奇葩。该集团资产总额达25亿元,年产味精12万吨,产销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同行之首。
但是,随着生产规模“滚雪球”式的发展,“莲花”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作为淮河上游的企业,莲花集团日排放高浓度废水4000多立方米,化学耗氧物170多吨。生活在淮河两岸的群众整日闻着恶臭,连口清水也喝不上,怨声载道,有的半夜去堵“莲花”的排污管道。有的四处奔走上访告状,有的还编了对联“莲花味精,颗颗飘香;沙颍河水,滴滴发臭”……而这一切也成了每一位“莲花”人心头的一片阴影。李怀清经常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无形的压力时时困扰着他。他说:“若论发展经济,我是功臣,若论污染环境,我又是罪人,说重了就是对人发犯罪,对子孙后代犯罪!”
1995年4月8日,河南省副省长张洪华匆匆赶到莲花集团,神情庄重地宣布,从即日起,“莲花”限产40%,集中精力治理污水,而此时“莲花”味精正是供不应求的“黄金季节”。
严峻的现实逼迫莲花人背水一战,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治污之路。在全厂大会上,李怀清说:“早治是,早主动,晚治理,就被动,不治理,是死路。现在全国人民的眼睛都盯着我们,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初五,我们要向淮河流域人民承诺,1997年底之前一定把污染治理好!”
莲花的“公鸡会下蛋”
味精生产废水的治理是一道全国性难题,以前尚未有成功的经验,而国外已采用的离子膜工艺,高压反渗透工艺等又不适合中国国情。怎么办?
李怀清决定向社会招募“诸葛亮”,他宣布:莲花集团愿意成为治理味精废水的“试验田”为贤能之士提供资金,设备等一切方便,以求技术上的突破。
于是,一批专家来了,不久便带着遗憾走了。又一批专家来了,同样带着失望走了……为了寻求治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良方,先后有100多家科研单位前来做试验。“莲花”人还经常装上一桶桶废水。千里迢迢送往成都、南宁等地,供专家们分析研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治污染工程终于从小试、中试进入到规模化处理阶段。1997年6月,全部工投入动行。7月21日,国务委员宋健率淮河流域第三次执法检查团来到莲花集团,他连声称赞:“你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花了大力气,这是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当然,也有人说,“莲花”为治污伤了元气,该走下坡路了,因为治污从来就是一只不会下蛋的“公鸡”,可李怀清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莲花”的“公鸡”偏偏会下蛋,蛋还下得不小,治污不权没有“伤元气”而且还繁衍出许多新的产业,这为“莲花”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企业每年可从废水中捞起1亿多元,真正实现了“废水治理与综合利用并举,达标排放与经济效益同轨”的目标。
据悉,莲花集团共投入治污资金1.5亿元,注重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从原料投入,工艺设计,生产管理,水资源综合利用全程控制的治污之路,突破了“先排污后治理”的传统模式。
——采用蛋白提取、浓缩、厌氧、理化生物膜,好氧5种工艺,集中了国内外先进的治污技术,符合“低投入,高效率”的要求,填补了国内味精行业废水治理技术上的空白。
——从味精废水中提取蛋白,日产烘干蛋白35吨,可作为医药,饲料等行业的重要资料,每年可创经济效益3500万元。
——浓缩法提取的高效有机液肥,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增产效果明显,目前已在城市15万亩农田推广,每年可生产16.5万立方米,相当于近4万吨碳氨。等于每年向农业直接无偿投入2000万元为工业反哺农业闯出了一条新路。
——厌氧沼气工程日产沼气1万立方米,可供8000户城镇居民生活用气。这将为新能源开发和环保走向产业化提供重要的示范作用。
——莲花集团解决了困扰企业发展的污水问题之后,不仅为自己更快发展铺平了道路,而且在国内外塑造了全新的企业形象,从而大大有利于实现“第二次腾飞”
无言的治污丰碑
十年旧账,一朝还清,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不仅需要技术、奖金、更需要强大的凝聚力。在治水工程建设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莲花”人经历了一场真正的考验。
奖金是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在国家银根紧缩的形势下,“莲花”人治污资金全部自筹。曾连续数月只能部分奖金的职工,为了企业的生存,宁愿勒紧腰带过日子,他们共集资4000万元。挤占流动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大忌,深谙经营之道的李怀清却毅然抽出1.1亿元用于治污工程,“莲花”人把根治污染作为“第二次创业”,把治污工程称为“生命线工程”。
参加治污会战的队伍冒酷暑,斗严寒,昼夜奋战,总经理李怀清领导亲身参加,现场指挥。去年6月,最高气温达37摄氏度,机器设备被晒得如烙铁一般,最艰苦的要数大罐内的焊工,他们走出大罐时,汗水顺腿而下,脚下湿漉漉一片……“今天艰苦我一个,明天造一代人”,这是参战人员的口号,也是“莲花”人共同的心声。每个人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接受着洗礼。
凡国肋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症,中袋里时常揣着急救药,在工程建设中,一连20多天未进家门,虽然家距工地不过数百米远。
彭海珍年逾花甲,率领400多名“娘子军”,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被人称为“钢铁老太婆”。
王仲三,每天带领环保监测人员,在遍布十多平方公里的各个排水口,昼夜监测水质,经常一身泥一身水。
邓同斌被汽车撞成腰椎骨折,刚能起床,就让家人用三轮车推着上了工地,以后,这位铁打的汉子一直撑着钢板参加治水工程建设……
在这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每个工作都觉得自己与企业血脉相连!“莲花”精神得到了升华。如今,在30多万平方米的污水处理厂区、林立的塔罐,密密的管道,精密仪器,宽深的处理池,如同一座座无言的丰碑,记载着“莲花”人治污的艰辛历程。
洗尽铅华,“莲花”出水更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