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艳丽
从中国科学院毕业已数年,但回忆起中科院仍觉得十分亲切,追忆往昔或敬畏,或怀念,或欣喜。下面我给大家讲述我在化学所的生活与感悟。
一、机缘巧合,我成了王树老师的学生
我是在2004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考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能够有幸成为王树老师的学生也算是机缘巧合。王老师作为“百人计划”入选者,于2004年9月到了我们所有机固体组,而我则幸运地成了王老师在化学所的第一批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实验室多名学生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相继在J. Am. Chem. Soc., 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奖励。
二、在化学所的学习和工作
一进实验室,我的第一个合成实验就是合成水溶性聚合物。我本科学的是化学工程,硕士学的是物理化学,对有机合成工作接触得相对少一些。王老师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帮助,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王老师总能给我找到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当工作生活不太顺利的时候,他又成了我们兼职的心理辅导员。要在短短三年博士学习期间掌握大量知识,并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每个人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在实验中,我经常遇到难题,有些反应进行得不顺利,或者产率偏低,有时候做出来的实验结果跟预想不同,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这些问题有时候严重影响了我的情绪。这时候,王老师总是会及时发现,并恰如其分地给我做一些思想工作,他肯定我工作的同时,也给我指出,这是每个实验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不要气馁,静下心来想想问题出在哪里,再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实验中吸取教训,这样才能进步。
三、对在读学生的建议
(一)勤奋工作,统筹结合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化学这门实验科学,是需要付出汗水才能有所收获的。我们组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有机合成,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烦琐耗时的工作,设定路线,准备原料,开始反应,之后还要分离分析,结构鉴定。当同时做两个以上合成反应时,就需要事先进行一些统筹规划,做到忙而不乱。当然,尽量做好每个反应的笔记也相当重要,不至于在出现问题时手足无措,无从查起。
(二)尊重导师,团结同学
读学位的数年,接触最多的就是导师和实验室的师兄(弟)、师姐(妹),大家能在一起做科研,本身也是一种缘分。尊重导师、团结同学就成了与大家保持良好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受到导师批评、和同学发生矛盾时,首先检讨自己,不抱怨,不赌气。珍惜大家在一起的短短几年时间。希望当你毕业之后,回想起在化学所的那些日子,心中都是美好的回忆。
(三)劳逸结合,事半功倍
科研工作难免有疲惫的时候,适当的放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老师也试图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榜样,有时周末组织我们去外面爬爬山,去体育馆打打羽毛球等,在那里,你能发现老师、同学另外的一面,或许他(她)是一个K歌高手,或许是一个体育健将。总之,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参加一些这样的体育活动非常有必要。
(四)戒骄戒躁,踏踏实实
实验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按部就班,踏踏实实,从点点滴滴做起。化学所每年都有大量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炉,每个人都希望上面有自己的一笔。当看着自己身边的同学都相继做出不错的研究成果,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乱了自己的方寸。
实验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常会出现谁也无法预料的结果。出现问题后,要仔细回想,找出问题的所在,再设计修改实验方案,重新来做。对每一个实验结果都要重复几遍,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五)拓宽视野,瞄准前沿
经常关注所在领域特别是本专业自己研究方向的最新科研成果,并把它及时反映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当然,拓宽视野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与别人沟通,与别的同行交流。所里面或所外面有与自己研究相关的讲座、论文答辩什么的,都应该积极去听,并事先做好准备。除此之外,我们研究组每周还有一个组内的小型报告,目的是讲一下自己的研究进展、想法,并一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个做法很好,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很好地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锻炼一下自己的口才。
(文章来源:《求学·考研》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