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反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方式,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心理活动,从其产生来说都是反射。反射是指有机体的中枢神经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应答。
2.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的种种歪曲。P161
3.模式识别:人们能够确认他们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将它也其他的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R46
4.图形掩蔽:由于在短暂呈现条件下,图形的轮廓尚未形成,而被另一个含此图形的图形所掩蔽,这种现象叫图形掩蔽。P138
5.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最初7-10min内,感觉阈限骤降,而感受性骤升。整个暗适应持续约30-40分钟。P102
6.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P245
7.心境与应激: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以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两者都是较典型的情绪状态。P360
8.诱因理论: P333
9.素质:有机体以遗传为基础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构造与生理机能的特点。
10.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P430
二.简答题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P127 (不知道对是不对,我答的是知觉的特性)
答:(1)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
(2)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3)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恒常性。
(5)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即知觉适应。
2.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P185
答:(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等。(2)人本身的特点,不随意注意与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相同的外界刺激影响下,由于人自身的状态不同,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也不同。
3.简述冯特对心理学发展多做的贡献P23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冯特又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心理学的方法只能是实验性的自我观察或内省。冯特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过程,提出了统觉学说,还根据内省观察提出了情感三维说。他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学现象,这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4.图式及其作用?P313
答: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图式在话语理解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语言材料的结构与故事图式一致时。故事图式能提高理解语言的速度与质量;相反,当语言材料的结构与故事图式不一致时,人们对故事图式的预期,会使理解的速度缓慢下来。
5.简述Weinei的动机归因理论P334
答:Weiner的动机归因理论:Weiner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果一个新结果与过去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反之归因于稳定因素。这种归因使人们对下一次行为结果产生预期,出现情绪反应。Weiner的动机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6.简述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P432
答: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三个因素分别是:(1)外倾性,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2)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论述题
1.试评述有关颜色知觉的理论P96
答:(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响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三色说的明显缺陷是不能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其前身是黑林的四色学说。
我们可以假设,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的对立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2.试述问题解决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P268
答:(1)算法。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2)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常用的几种启发性策略有:
a.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b.逆向搜索: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c.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目的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3.试述坎农-巴德学说P376
答:坎农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袭用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生理反应,而产生情绪。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称为坎农-巴德学说。
4.试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P419
答:能力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时间活动和主观能力的影响
(1)血缘关系越密切的人,在智力发展水平上有接近的趋势,其能力发展水平越相似
(2)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作用,探索环境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3)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但又与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
(4)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5)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即人的自觉能动性。
(6)能力的发展还依赖于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