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采访主体-新闻记者
第一章 绪论
一 新闻采访的概念:新闻记者为了新闻报道而进行的采集分析新闻事实性材料的职业性活动。
二 新闻采访的特点:1 求实性;2 时效性;3 独立性;4 突变性;5 艰险性;6 广泛性;7 连续性;8 公开性;
三 新闻采访的难点:1 采访要快、同时要准;2 采访要快,同时要深;3 材料的挖掘要生动,同时要真实。
四 新闻采访中的三大矛盾(对应于采访的三大难点):时效性与真实性的矛盾;时效性与深刻性的矛盾;真实性与生动性的矛盾辅导
辅导
第二章 新闻记者
一 记者职业是随着近代报纸的产生分离出来的。
二 记者职业的性质:
1 记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2 记者是真理的捍卫者;
3 记者是信息、知识的传播者
三 记者的类型:
1 专业记者:指专门采访或侧重报道某一条战线或某一个领域的记者。(如政治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法制记者、体育记者、军事记者等)
专业记者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他们熟悉某个领域的情况,便于结交朋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2 常驻记者:又称地方记者,以新闻机构所在地为采访范围的,称为本埠记者。地方记者称为外埠记者。常驻记者有利于了解所在地方的情况,便于报道。
3 机动记者:不常驻在一个地方,没有固定采访范围,随时准备接受编辑部调遣,完成重大突发事件采访的记者。
4 特派记者:指因特别的采访任务受编辑部派遣的记者。
5 特约记者:指应编辑部的约请,完成一定采写任务的编外人员。
6 驻外记者
四 记者的工作任务:
1 采写新闻;2 反映情况;3 群众(通联)工作(包括联系组织通讯员、处理读者来信来访、征求群众意见、组织开展社会活动等)
五 记者的采访路线:包括记者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
1 记者的认识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 记者的工作路线是,依靠党委,坚持真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六 记者的采访作风:1 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2 雷厉风行的敏捷作风;3 不畏艰险的战斗作风;4 深入实际的群众作风
七 记者工作的基本要求:
1 严格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a 必然性: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没有事实就没新闻。
b 具体要求:1)明显的事实材料(新闻的六要素)一定要真实;2)非明显的事实材料也一定要真实(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思想认识的描写、对事实的评价、解释和说明)3)记者要注意把被采访的事物放在全局中加以观察,不要因为个别事例的真实而以偏概全,要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4)背景材料一定要真实。
c 新闻失实的原因及表现(#可以出论述题):1)个别记者的动机不纯,出于私心,或追求“轰动效应”,虚构、捏造事实;2)过于强调新闻的宣传性,强扭角度;言过其实,夸大拔高;3)个别记者的工作作风有问题,不肯花费精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是捕风捉影,粗枝大叶。对于一些事实数据不加以核实。4)某些记者由于采访经验不足,轻信别人的介绍,上当受骗;或是由于自身知识缺乏,违背常识,闹出笑话。
2 广泛、深入的挖掘新闻事实材料;
a 新闻事实材料的要求:1)典型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2)具体的、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材料;3)生动的现场情景和感人的细节材料;4)能表达记者的立场、观点、倾向的材料;5)富有生活情趣,群众喜闻乐见的材料。
3 速战速决,力求新闻报道的时效。123站台
659 76674
第三章 记者的修养和职业道德:
一 记者的修养:指记者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方面的综合水平
1 政治理论方面的修养:a 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 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c 相关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政策法规
2 知识方面的修养:
3 新闻业务方面的修养:a 要有敬业精神;b 要有单兵作战的能力;c 要有写作的能力
二 记者的职业道德:指记者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1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集中表现:a 有偿新闻;b 收受礼金;c 贪图享乐;d 报道失真;e 导向错误
2 记者职业道德的内容:
a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媒介误导表现:1)盲目追逐“热点”;2)大量刊播暴力新闻、犯罪新闻;3)缺乏对社会生活主流的关注和把握;4)背离办报宗旨,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盲目跟风、“炒作”;5) 业务不精,知识贫乏,新闻宣传政策把握不准,导致错误信息的传播,甚至直接影响到实际工作的开展。
3 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
4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 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6 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专
第二编 采访过程-新闻采访活动、采访确定、采访准备
课
第四章 新闻采访活动
一 新闻采访活动过程与采访环节:
1 新闻采访的大体过程:
记者在一定报道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新闻线索,有所准备的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运用各种各样的采访方式和方法,广泛深入地搜集和挖掘新闻事实材料,并提炼新闻报道主题,考虑采写的安排。
2 新闻采访的环节:指新闻采访活动中要经过的若干道工序。
a 明确报道思想:报道思想是指新闻单位制定和执行的指导新闻报道的方针和具体实施办法。从新闻采访上来说,报道思想为记者指明了本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宣传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步骤和要求,指明工作中要注意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以及报道中要掌握和注意的具体问题。
b 确定新闻线索:
c 做好采访准备:
d 开展采访活动:这是采访环节中的核心环节。
e 考虑采写安排:采访中对写作的考虑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根据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和要求来展开相应的采访活动。2)在采访中思考、提炼新闻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深入采访和补充采访。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关系:1)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来看,采访先于写作,采访时写作的前提和基础;2)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是采访的完成和目的。3)虽然二者在工作顺序上有大体的先后之分,但在具体的工作中两者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往往是相互渗透、统一的过程。
二 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
1新闻采访的方式、方法是指记者为完成采集新闻的任务所采取的手段及其表现出来的形式。
2 个别采访:
a 概念:指记者选准某个具体的采访对象进行相互交谈从而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
b 优点:1)采访方式十分灵活方便,只要被采访对象合作,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采访,时间上也可长可短,比较自由。2)一次采访不成功,还可以进行重复采访或者补充采访,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找不到某知情人,还可以设法采访另一知情人。3)记者可以根据采访的需要和可能,与被采访者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随地观察,了解被采访对象,掌握比较生动、具体的材料。4)个别采访在没有第三者参加的情况下倾谈,能敞得开,谈得细。记者如能获得对方信任,谈话就能够比较深入。
c 难点:要能抓住关键和要害的问题
d 要求:在采访之前作大量的、细致的准备工作
3 现场观察:
a 概念:指记者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过观察获得新闻素材的采访。个别采访主要通过口头提问,现场采访则主要依靠眼睛观察。
b 优点:1)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第一手材料指直接来自原始来源,不经过中间环节得来的材料。
2)有利于增强记者的现场感受,获得切身体会,是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3)有利于采写“视觉新闻”,克服新闻“假大空”的弊病。
4)有利于鉴别新闻事实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5)有利于缩短采访的认识过程,利于记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深奥、抽象的专业领域的复杂知识。
6)用眼睛进行观察,是记者不可剥夺的“采访武器”。
4 召开座谈会:
a 概念:指记者通过座谈的形式,同时向多个人了解情况,搜集和核实新闻材料的一种采访方式。
b 优点:1)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搜集到来自各方面的资料。2)可以同时听取正反两个方面的不同意见,有利于记者比较准确的分析事实材料。3)座谈会把不同的人召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启发,共同回忆,有利于把事实真相弄清楚。
c 召开座谈会的注意事项:1)根据采访任务的需要确定参加会议的人选和人数。2)会前要做好准备,拟好座谈的提纲。3)要善于启发引导,牢牢抓住会议的“缰绳”。4)记者要有虚心求教的态度,不能自以为是,发号施令。5)把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采访结合起来。
4 蹲点调查:
a 概念:指记者选择某一地点,针对某个重大题材而进行的较长时间的定点采访。
b 优点:1)能掌握大量生动的第一手材料。2)是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培养社会活动能力,改进采访作风的有效方法。
5 交叉采访:
a 概念:指记者在一段时间里同时对两个以上的新闻线索进行采访的活动方式。
b 优点:有利于记者充分、合理的利用安排时间,四面出击,多处新闻、快出新闻的有效办法。适应于大型运动会和重要会议的采访。
6 立体采访:
a 概念:也称全方位采访,指记者围绕某个事物展开多角度、多侧面的采访。
b 优点:突破了一点一线的平面采访模式,对事物进行上下左右古今前后的多方面的挖掘,从而可以获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材料,从中互相参照印证,寻根究底,能比较全面、深刻、准确的反映某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适应于重大题材的采访。
c 立体采访方法的综合运用:1)上下结合;2)点面结合;3)今昔结合;4)横向采访;5)纵横结合;6 多面发掘。
7 #隐性采访:
a 概念: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显性采访就是公开采访,指记者找到被采访对象后,出示证件或名片,公开记者身份,说明采访意图,谋求对方支持与合作。隐性采访指由于特殊原因而不公开记者身份,不表明采访的目的采访活动。
b 优点:真实可信,不会由于记者的采访改变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
c 缺点:靠记者本人的独立活动,得不到采访对象的支持和协作,有时受记者视野所限,可能把某些事实弄错。
d 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1)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进行检验性采访。2)对那些不善于、不愿意与记者打交道或不愿意谈自己情况的人,运用隐性采访方式,可以消除对方的紧张心理,获得所需材料。3)揭露性或者批评性的报道,为了防止对方弄虚作假,把事情或问题搞个水落石出,必要时也可使用隐性采访。4)记者深入敌军,敌对分子或者不法分子之中,为第方采访对象对记者造成危害,只能采用隐性采访。5)为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某种社会现象,某种社会弊病,记者混入其中成为暂时一员,亲自体验,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生动的感受。
e 进行隐性采访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隐性采访往往用于批评性、揭露性的报道的采访,甚至要深入到不法分子或敌对分子之中,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要争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支持与协助。2)对一些有争议的敏感问题或事件进行暗访时,如果条件许可,记者可以进行笔记或用隐蔽的微型录音机进行记录,以防日后可能发生的新闻诉讼。3 隐性采访不暴露身份,没有热情接待,没有前呼后拥,全靠记者采取单兵作战的战术,单枪匹马的进行采访,因此记者要有吃苦的精神。4)最好把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结合起来,争取采访对象的支持。
8 突击采访:
a 概念:指对那些没有预兆,突发的重大事件的采访。
b 要求:1)对突发事件的采访要求记者闻风而动,雷厉风行,有快速作战的能力。2)记者进入现场后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要心慌意乱,在现场面前手足无措。3)采访突发事件,记者要注意根据事件的性质,判断是作公开报道还是做内参反映,如不能公开,就要遵守规定,以免引起不良后果。4)记者对事件的发展过程要进行追踪报道,给读者完整印象。
9 集体采访:
a 概念:指一家新闻单位两名以上记者或两家以上新闻单位的多名记者对某人、某事、某单位的共同采访。
b 类型:1)合成采访,指一家新闻单位派出多名记者组成记者组(团),围绕某个问题或事件分头采访。2)联合采访:指多家新闻单位联合组成一个记者组,围绕某个重大问题或事件分头进行采访。3)新闻发布会:又称记者招待会,指新闻发布者在同一场合,统一时间里接受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采访的方式。参加记者招待会要注意的问题:1)参加之前应尽量作好充分准备。2)要勇于抢机会,善于提出关键性的、重要的问题。4)全景采访:指一家新闻单位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多为记者对同一事件的各种活动和反应同时进行采访。5)现场会采访:指不同新闻单位的记者同时来到某一现场,对某个事件进行采访。
10 电话采访:
a 概念:指通过记者打电话的方式,找到被采访的对象,了解所需要的新闻材料的采访方式。
b 适用范围:1)收集资料,核对事实,征询意见,补充情况等,作为采访活动的辅助手段。2)一般简单事情的采访。3)记者和采访对象空间距离太远,由于采访时限性的要求,只能用电话跟对方交谈。4)在某些特殊场合下,记者一时无法挤进现场,用电话可以强行突破时空限制,迅速接近难采访到的人。
c 注意事项:1)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2)要注意倾听,不但要记下对方最生动、最具表现力的话语,而且要善于听出对方谈话中的“弦外之音”,体会对方的情感。3)注意电话采访的口气和语调,保持谦虚平和的态度。
11 巡回采访:指记者沿着一定的线路进行的采访考察活动。
12 易地采访:指常驻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方去采访。有利于记者接触新鲜事物,开阔眼界。
13 跨行业采访:一般是对专业记者而言。
第五章 新闻采访确定
新闻采访确定的因素:新闻线索、新闻敏感、新闻价值
一 新闻线索:
1 概念:新闻线索是指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信号或简要信息,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多是零碎的、不完整的,需要记者去作进一步的证实和了解。
2 特点:a 新闻线索以某种客观事实为基础。b 新闻线索的表现往往是简单的、零碎的、不完整的。c新闻线索具有突现性,稍纵即逝,没有高度的新闻警觉,便把握不住。d 新闻线索可信度小,变动性大。e 新闻线索不是新闻事实本身,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3 作用:a 新闻线索能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b 新闻线索向记者指示新闻的存在。c 线索的获得是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关口。
4 来源:a 从上级机关和领导那里得到新闻线索。b 从编辑部那里得到新闻线索。c 从通讯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新闻线索。d 从会议中获取新闻线索。e 从各种书面材料中发现新闻线索。f 从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报道中发现新闻线索。(需要往更加深度挖掘和广度挖掘)g 记者有意识的对某些情况进行积累,顺藤摸瓜的发现新闻线索。h 记者在耳闻目睹、观察思考中获得新闻线索。
二 新闻敏感:
1 概念: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眼”、“新闻鼻”,使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
2 作用:a 帮助记者找到新闻线索,使记者每天有写不完的题材。b 帮助记者衡量事实的新闻价值,从而决定是否投入采访与报道。c 帮助记者独立思考,对各种复杂的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从中发现重大新闻。d 帮助记者预知新闻的发生,有所准备的抓到重要新闻。
3 内容:a 迅速判断某个新闻事实的政治意义。b 判断一个新闻事实在诸多事实中,那个重要,那个次要,从而把最主要的事实突出表现出来。c 判断某个实施能够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和共同兴趣。d 从平凡的事实中导出重大新闻的能力。e 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作出科学的预见,增加新闻报道的计划性。
4 新闻敏感培养的途径:a 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b 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c 掌握全局情况,关心群众生活。
三 新闻价值(见新闻传播学笔记)
第六章 新闻采访的准备
新闻准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日常准备,属于战略性的准备;一是临时准备,属于战术性的准备。
一 采访准备的意义:
1 缩短双方距离。
2 避免工作盲目。
3 有利于采访的深入。
4 提高采访能力。
二 采访的日常准备:
1 概念:又称采访的平时准备,是指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新闻采访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准备工作。
2 内容:a 明确报道思想。b 掌握全局情况。c 汲取百科知识。d 积累各种资料。e 训练业务能力。
三 采访的临时准备:
1 概念:指记者在明确新闻线索之后,与采访对象正式接触之前,在材料上和采访的安排的部署上所作的一系列准备性工作。
2 内容:a 研究采访对象。b 搜集相关材料。c 制定采访计划:1)选定采访对象,2)选择采访角度,3)考虑采访的方式方法。4)确定报道的范围、重点、步骤、周期、初步考虑报道的体裁、字数、截稿时间。5)作好疏通采访渠道的准备。d 设计采访提纲。要求:1)要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来准备问题;2)要根据采访任务和写作体裁来设计提纲;3)要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联系设计提纲。e 作好物质准备(纸、笔、墨水、录音设备等)。共济网
第三编 采访的基本手段同济西苑
第七章 谈话采访
一 创造谈话采访的有利条件
1 选好访问时机。采访对象情绪较好,能腾出时间来接受采访的时候。
2 选准访问环境。
作用:a 有利于谈话采访顺流直下,少受干扰。b 有利于采访对象触景生情,谈出有关情况。 c 有利于采访深入,增强记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d 有利于表现新闻人物,烘托新闻主题。 3 重视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对双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记者的时间观念、仪表风度往往是影响首因效应的重要方面。
4 寻找共同话题。
5 摆正双方关系(平等的、互相合作的关系)。
二 提问的要求和方式方法:
1 提问的作用:导向主题和挖掘材料。
2 提问的要求:a 提问要具体。b 提问要简洁。c 提问要自然。d 提问要抓住要害。e 提问要想着读者。f 提问要由易到难。
3 提问的方式:
a 开放式的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笼统,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广泛、发挥余地较大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比较省力,几乎是对任何陌生的采访对象都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而且问题题完后,记者有一定的喘息时间。但这种提问不利于挖掘关键材料,因而主要用于访问的开头,以便形成融洽自如的采访气氛,在采访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过渡和调节的手段。
b 闭合式提问:指所提问题比较具体,被采访者的回答范围狭小,指向性强的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比较尖锐,锋芒毕露,容易从对方的回答中得到实质性的材料。一般来说,被访问者回答这种问题也十分简单明了。这种提问形式的气氛往往严肃、紧张,但深入采访往往是要靠闭合性提问完成的。记者提这类问题较吃力,必须事先掌握大量的材料。
c 一次采访过程中,两种提问方式往往是交替使用。
4 常见的提问方法:a 开门见山-正问法b 明知故问-反问法 c 旁敲侧击-侧问法d 设身处地-设问法e 穷追猛打-追问法f 循循善诱-诱问法
三 谈话采访记录:
1 采访记录的方式:a 心记 b 笔记 c 录音机记录
2 采访记录的内容:a 关键性的材料 b 有特色的现场材料 c 容易忘记的材料 d 访问对象个性化的语言 e 采访对象的思想和记者的自身感受 f 有疑问的材料
3 记录的注意事项:a 要注意倾听。b 笔记的行与行之间要留多一些空白,不宜密密匝匝。 c 尽快追击和整理记录。d 定期对采访记录进行分类整理。
四 采访的心理调节:
1 记者采访时心理素质的要求:a 自信大方的沉稳风度;b 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c 沉着冷静的处变能力。d 活泼开朗的乐群性格;e 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记者采访时的不良心理:a 自卑心理 b 急躁心理 c 惰性心理 d 冷漠心理 e 盲目心理
2 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的心理:a 积极配合 b 无所适从 c 消极应对 d 抵御抗拒
3 调节采访心理的工作:a 营造轻松的采访氛围 b 穿插适度的身体语言 c 有的放矢的排除障碍
123站台
共济
第八章 观察采访
一 观察采访的作用:
1 有利于获得第一手材料,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第一手材料指直接来自原始来源,不经过中间环节得来的材料。
2 有利于增强记者的现场感受,获得切身体会,是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3 有利于采写“视觉新闻”,克服新闻“假大空”的弊病。
4 有利于鉴别新闻事实的真伪,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5 有利于缩短采访的认识过程,利于记者用通俗、形象的语言报道深奥、抽象的专业领域的复杂知识。
6 用眼睛进行观察,是记者不可剥夺的“采访武器”。
二 观察的方式、方法:
1 观察的方式:a 旁观式观察:记者进入现场,亮明身份,以比较超然的观察者的角度对采访事物进行直接审视的观察方式。
b 隐蔽式观察:指记者不公开身份深入现场进行观察或混入被观察的群体中,从而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采访方式。指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的现场中,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体验现场气氛,获得切身感受的方法。
c 体验式观察:指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的现场中,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体验现场气氛,获得切身感受的方法。
2 观察的方法:a 选好观察的位置和角度 b 把粗看和细察相结合 c 把观察思考相结合 d 把现场观察和背景资料相结合 e 把观察和其他采访手段相结合
三 观察的主要内容:
1 观察新闻现场的典型环境。
2 观察新闻事件的完整过程。
3 捕捉生动有特点的细节。
4 观察新闻人物的外貌表情。
5 观察新闻人物的语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