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目的论
1、认为自然也是有目的的活动。
2、认为目的性也就是必然性。
(四)论时间
1、给时间定义:
时间为“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
2、认为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无限的。
(五)论空间
1、认为空间(体积)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大。
2、认为地球与其他天体在构成元素、位置、运动方式上有区别,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形而上学”的含义:
从学科位置上讲是“物理学之后”的学科。
从内涵上讲,它是“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认为“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学科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从他所讲的“是者”的意义来看,形而上学就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识。
(二)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前的哲学没有达到形而上学,但是我们看到他仍然与以前的哲学家有着同样的追求,一样想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本质问题,不同的只是结果而已,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他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
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而且也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
(2)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个别事物分离开的,在许多问题上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
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
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
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
在他看来,无止境地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
(三)形而上学的内容——实体说
1、“是者”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
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
对揭示“是者”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
(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
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
(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
(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
2、“是者”的实体意义:
(1)“实体”的含义:
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
(2)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但有时也认为本质或形式也是第一实体。
这说明了他把个别事物看作是最具实在性的,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种和属寓于个别事物之中。但也表现了他的思想的矛盾和混乱。
(3)认为现实意义上的实体是一个等级系列,根据形式与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
(4)认为最高的实体是“神”。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一)“灵魂”的含义:
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
他说明了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灵魂与身体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
(二)区分灵魂的功能和类别:
认为灵魂分成三大类,每一类的功能不一样,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关系,高级的灵魂包含着较低级的灵魂。
(三)论灵魂的感觉活动。
1、对感觉的划分和设想通觉。
2、把感觉灵魂比作“腊块”,感觉比作在腊块上印章。
3、强调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物。
“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
他认为可感形式既不是可感事物本身,又不是可感事物的本质,不是定义所表达的形式,而是事物的印象。
(四)论灵魂的理性认识。
1、认为理性灵魂是人类灵魂所特有的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
2、认为理智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3、认为理智的对象是可知形式。
认为可知形式是从可感形式中抽象出来的。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
(伦理学和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1、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的实践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政治科学。
2、认为最高的善是幸福。
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是自然倾向,是一切目的的目的。
认为幸福的本质是德性,幸福的外在条件是快乐。
他的观点具有修正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的观点的目的。
3、认为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无意行为没有道德属性。
4、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依赖于“实践智慧”。
5、论“中道”:
(1)认为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是“中道”。
(2)认为“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适中的德性就是善,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
(3)认为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论国家:
(1)认为国家是家庭和村落的延续,但又认为它在本性上先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形式。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2)认为个人只有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德性,达到最高的幸福。
(3)论述了国家的功能。
2、论政体:
(1)对政体进行区分:
认为在理论上是好的政体:君主制、贵族制、立宪制。
认为在理论上是不好的政体:暴君制、寡头制、民族制。
(2)认为现实中最好的政体是立宪制,是“中道”的政体。
思 考 题
1、亚里士多德的“四因”是什么?
2、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中道”范畴。
3、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的观点。
4、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功能和类别的观点。
第六章 晚期希腊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1)从时间上讲,指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这段时期,在大希腊和罗马流传的哲学,也叫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
2)从包括的哲学学派讲,指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以柏拉图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以亚里士多德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等的哲学。
3)从哲学特征讲:1、它是逐渐衰落的希腊哲学。
2、它具有明显的伦理化的倾向,即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与此同时,哲学也变得追求实用。
一、伊壁鸠鲁派哲学
该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为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2——270年),也叫“花园派”。
(一)原子论思想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观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属于原子论。
但是,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进行了发展:
(1)在原子的性质中加入了“重量”性质。
(2)认为原子的下落运动会产生偏斜。
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1)由于原子有了重量,增强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说服力。
(2)由于存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丰富了对原子运动形式的认识。
(3)由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产生于原子的直线运动,增加了对运动的偶然性的认识,说明了事物生成中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马克思曾对此进行了论述(“博士论文”)。
(二)快乐主义的伦理思想
主要观点:
1、以感觉主义出发,认为善或幸福就是快乐,恶就是痛苦。
2、认为快乐是有层次的,而最高的快乐是静态快乐,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而在二者之中尤以心灵“宁静”为紧要。
他为此反对把“享乐”当“快乐”,享乐被认为是无止境地追求满足欲望,总是与痛苦伴随。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应该说他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与精神愉悦二者进行结合的企图,以克服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不足。但是,对于如何处理二者的矛盾,他还不能说明清楚。
(讨论:探讨欲望与精神满足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斯多亚派哲学(Stoicism)
(一)斯多亚派的历史阶段及代表:
1、早期: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创始人为芝诺(Zero、公元前336——前264年,他讲学的地方叫“斯多亚”),其他代表有克里尼雪斯(Cleantlies、公元前331——前232年)和克吕西甫(Chrisippus、约公元前280——前206年)
2、中期:罗马人征服希腊化地区之后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约公元前146年——前27年。代表有巴内修(Panaetius、约公元前180年——前110年)和波赛唐纽斯(Poseidonius、约公元前135——前51年)。
3、晚期: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代表有赛尼卡(Seneca、公元前4——公元65年、尼禄的教师和大臣)、爱比克泰德(Epictetus、55——135年,据说是奴隶)河马可?奥斯留(Marcus Aurelius、121——180年,是公元161——180年在位的皇帝)。
(二)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
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和“逻各斯”的思想。
主要表现在在不同的层次上论述世界万物。
1、在微观层次上的观点:
(1)认为万事万物由元素构成,并消解为元素。
(2)认为火是最初的元素,是主动的本原;土、水、气三种元素由火产生,但水和土是构成万物的被动元素。
(3)认为火和气两种元素构成的精气,叫做“普纽玛”或“精神”,它最富有火的能动性。
2、在可感的宏观层次上的观点:
(1)认为在被构成的万物中,被动的本原是质料,能动的本原是“逻各斯”或“理性”,是它们二者结合为运动着的形体。
(2)认为理性依自身能力的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最低级的、最普遍的是“普纽玛”,最高级的是理智。
(3)认为理性所规定的形体由于理性的等级而被排列成无生命物、植物、动物、人和神的等级系列。
(4)认为神是具有完全理智的形体,“有智谋的火”;人介于神和动物之间,人与神奉献理智,与动物分享灵魂。
3、在宇宙观层次上的观点:
认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形体,既包含着千千万万个体的普遍形体。
(1)宇宙是由事物的全部和宇宙秩序结合的整体。
(2)宇宙是有理性的,按照节律作循环运动。
(3)宇宙整体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有朽的,但火是永恒的、神圣的。
(三)斯多亚派的伦理学
在斯多亚派看来,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比喻。
斯多亚派的所有伦理学观点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按照自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