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考研笔记整理)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04-09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考研笔记整理)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自然环境(略)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第三章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第四章       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第五章       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第六章       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
第七章       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
第八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种系研究(略)
第九章       中国新石器文化总考察和文明起源探讨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中石器时代
该概念最早产生于欧洲,依据欧洲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而确立,经历了一定的发生、发展和确认的过程。欧洲中石器时代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年代上,始于更新世最后一次冰器之后,属全新世,结束于农业出现以前;文化源流上,源于欧洲本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环境上,气候逐渐变暖,冰川消融;经济上,仍属于广义的包括渔猎和采集的食物采集阶段;技术上,旧石器时代晚期兴起的细石器技术工艺在中石器时代继续存在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日本大多数考古学家目前仍不使用中石器时代的概念,中国关于中石器时代的概念源于国外,由于考古发现和资料积累的缺乏,目前无法肯定或否定中国存在典型意义上的中石器时代,若承认中石器时代只是由于环境与生态的变化,在文化上作为一个一般意义的转化阶段,中国无疑应该存在中石器时代。中国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山西大力沙苑文化、于家沟遗址、独石仔和黄岩洞遗址等。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华北地区有:东胡林遗存、转化遗存、于家沟遗存、南庄头遗存;
长江以南及华南地区有: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存、玉蟾岩遗存、顶蛳山一期遗存、甑皮岩一期至四期遗存、庙岩遗存、大岩三期遗存。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两种模式:华北地区盛行细石器,经济形态表现为狩猎和采集;华南地区基本延续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砾石石器工艺。
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显著标注及经济形态:华北地区人类农业模式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陶器出现为标志;华南地区人类生业模式以广谱性的渔猎、捕捞和采集经济为主,暂以陶器出现为标志。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黄河流域(大地湾、裴李岗、磁山、后李)
大地湾文化——以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发现的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为代表而提出明明,主要分布于甘肃的陇东地区和陕西的关中地区,以渭河下游地区较为密集,陕南汉水上游部分地区也有分布。重点遗址有大地湾遗址、白家村遗址、西山坪遗址,文化特征着重反映在器物方面,陶器均手制,陶胎较厚,敷贴模制,工艺原始,器型种类少,石器数量少,器形简单,以打制为主,有比较发达的骨器,蚌器制作也有一定规模,可划分为大地湾和李家村两个文化类型。大地湾文化时期定居生活已确立,并且拥有自己的氏族公共墓地,属于发展中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裴李岗文化——以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为代表而命名,分布在河南境内40多个县市,重点遗址有裴李岗遗址、莪沟北岗遗址、贾湖遗址、石固遗址、水泉遗址、中山寨遗址,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陶器和石器上,陶器手制,泥条盘筑,石器有打制、磨制、琢磨兼施三种,分裴李岗和贾湖两个文化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农业,采集和渔猎为辅助,出现手工业,属发展中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磁山文化——以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太行山东麓,重点遗址有上坡遗址、北福地遗址,陶器手制,泥条盘筑或手捏制,石器多磨制,骨器较发达,农业当处在刀耕火种的方式,饲养业发达。
后李文化——以山东临沂李官庄遗址得名,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北麓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重点遗址有后李遗址、小荆山遗址、西河遗址,陶系单一,手制,石器有琢制、打制、磨制三种,可分后李和西河两个文化类型,除原始农业外,采集、渔猎及家畜饲养也为当时的主要生产活动。
 
北方地区兴隆洼文化
陶器种类简单,石器多为打制,房址均为半地穴式,挖在生土上。琢玉工艺较突出。经济形态有农业为主和渔猎、采集为主两说,该文化中发现有不少公共祭祀遗址。
 
长江流域(彭头山、皂市下层、城背溪、跨湖桥文化)
彭头山文化——以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而命名,分布在湖南省北部,集中于洞庭湖周围和湘、资、沅、澧四水下游地区,代表性遗址有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文化特征集中反映在陶器和石器方面,陶器以夹炭夹砂陶为主,应为泥条贴塑制成,石器以打制为主,极少磨制,房屋建筑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干栏式、台基式几种,该文化已有了早期稻作农业,出现了专门的公共墓地。
皂市下层文化——以湖南石门皂市下层为代表,该文化的发现和确立,推动了对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研究,分布集中于洞庭湖周围,分布范围较碰头山文化有较大扩展,重点遗址有皂市遗址、胡家屋场遗址、坟头堡遗址,陶器中质地疏松、火候较低的夹炭陶占大部分,泥片贴塑法制成,石器分打制和磨制两种。人们主要从事原始稻作农业生产,过着定居生活,发现有地面铺沙、居住面垫红烧土以防潮的地面建筑。
城背溪文化——以湖北枝城市城背溪遗址得名,其发现推动了对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分布于长江三峡东部至江汉平原之间的长江沿岸,重点遗址有城背溪遗址、柳林溪遗址,陶器有夹炭、夹砂、泥质三种,手制,或泥片贴塑,或泥条盘筑,石器以磨制为主,也有打制的石片。经济生活是以种植水稻为基础的原始农业,渔猎经济也占有重要地位。
跨湖桥文化——以浙江萧江跨湖桥遗址发掘而命名,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依据。文化特征主要反映在陶、石、骨、角和木(竹)器等遗物方面,陶胎呈黑色为该文化陶器的一个显著特点,石器均磨制,木器发现较多,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另从事原始纺织、编织、木工等手工劳动。
 
华南地区(定蛳山文化、其他诸遗存)
定蛳山文化——因广西邕宁县定蛳山遗址而得名,以定蛳山遗址第二、第三期为代表,主要分布在以南宁为中心的周围地区,遗物以陶器为主,另有不少蚌器、骨器和石器,陶器手制,器类单纯,石器以石斧和石锛为大宗,均通体磨制。早期以定蛳山遗址第二期为代表,晚期以第三期为代表,该文化盛行不同类型的屈肢葬,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稻作农业尚未出现。
其他诸遗存——甑皮岩五期类文化遗存、大岩五期类文化遗存
 
小结
农业文化发展水平及历史地位
原始农业——北方地区主要是粟和黍,南方地区主要是水稻,开始栽培蔬菜;
原始饲养业——已有饲养鸡狗猪牛羊等家畜,成为原始农业经济重要补充;
原始建筑业——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聚落,环壕聚落为这一时期主要特点,建筑遗址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及地面铺垫红烧土等地面建筑;
原始手工业——制陶,泥条盘筑和泥片贴塑两种,技术趋于成熟,中原地区制陶主要成就为彩陶和白陶的出现;制石,磨制技术较为成熟;制骨,骨器加工技术普遍提高,兴隆洼文化骨器最为发达;制玉,北方玉器出现和使用较早;
精神文化——原始音乐、原始宗教已有发展。
 
社会生活和发展状况
黄河中游地区以大地湾。裴李岗、磁山文化为主体的核心文化区,经济形态以粟、黍作农业为主,已有男女简单自然分工;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及后发展起来的北辛文化为一个独立文化区,定居农耕生活已有一定发展;长江中游彭头山、皂市下层和城背溪文化组成了以原始稻作农业为主,兼营渔猎采集的文化区;辽西兴隆洼文化及其后继赵家沟文化形成独立文化区;华南定蛳山文化农业经济痕迹不明显,渔猎采集占较大比量。
 
 
第四章——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群
为黄河中游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三个省区内,此外在河北、湖北、甘肃和内蒙古邻近中原的边远地区也有分布,中心分布区在关中——陕南——晋南——豫西,典型仰韶文化及相关外围遗存重点遗址有:大地湾遗址、北首岭遗址、福临堡遗址、瓦窑沟遗址、案板村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元君庙遗址、泉护村遗址、横陈村墓地、史家村墓地、何家湾遗址、龙岗寺遗址、庙底沟遗址、西阴村遗址、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王湾遗址、大河村遗址、后冈遗址、西水坡遗址、下王岗遗址、
以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和西王村文化为主干的仰韶文化,被有些研究者称为“典型仰韶文化”,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器物方面,陶器均手制,泥条盘筑,早期以红陶和红褐陶为主,灰陶与黑陶呈增加趋势,早晚期都有一定数量的彩陶。生产工具中石器和骨器发挥主要作用。半坡、庙底沟、西王村三个前后相接续的文化,基本上代表了仰韶文化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
 
仰韶文化群内考古文化划分(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后冈一期、大司空、大河村、下王岗一二三期文化)
半坡文化——以原来的半坡类型为基础命名,陶器手制,质地多为夹砂和泥质红陶,生产工具中石器以磨制为主,建有大型环壕聚落,居址排列有序,以圆形半地穴为主要建筑形式,村边有公共窑场,村外有公共墓地;
庙底沟文化——以原来的庙底沟典型类型为基础命名,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红陶为主,彩陶除黑陶外,还有红彩和白衣彩,生产工具中石器以磨制为主,普遍采用钻孔技术,居住建筑多仍为半地穴式;
西王村文化——以原来的西王村类型为基础命名,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也有较大比例,器口普遍采用轮修技术,石器多为磨制,房屋建筑以地面木构建筑为主要形式;
后冈一期文化——以原来的后冈下层遗存为基础命名,陶器以泥质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多素面陶;
大司空文化——以大司空类型为基础命名,陶器以灰陶为主,彩陶以红褐色为主;
大河村文化——以大河村类型为基础命名,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晚期流行轮制技术,居址平面有长方形、方形、圆形三种,有单体建筑,也有多间连建和套间地面建筑;
下王岗一二三期文化——以下王岗类型为基础命名,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为主,石器以磨制为主,穿孔技术出现较早,房屋建筑以地面式为主,有大型公共墓地。
 
仰韶文化聚落明显特点
1、由大小不同按一定规则顺序排列的房子构成聚落的中心;
2、有中心广场一类的公共活动场所;
3、有公共窑场;
4、居址外建有壕沟、哨棚之类的防御设施;
5、居址附近有成片的公共墓地。
仰韶文化时期居民有定居的聚落,他们有较为稳定的经济生活来源,人们已掌握了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也饲养家畜,还从事采集渔猎活动。仰韶文化居民进行艺术创造的主要载体是彩陶和陶塑,音乐也有一定发展,制作的乐器有陶埙和陶号角,其居民可能奉行图腾崇拜、天体和大地崇拜、生殖崇拜、灵魂和祖先崇拜,仰韶文化墓葬多数为土坑葬,约四分之一为瓮棺葬。
由聚落布局可以发现仰韶文化存在多级社会结构,全村为第一级结构,大型和中性居址分别为第二、三级结构,小型居址为第四级结构,史前居民建立个体家庭,大体出现在仰韶文化晚期。仰韶文化所处发展阶段大致有“母系说”、“父系说”、“母系向父系转化说”,从陶器轮制技术开始发明、房屋建筑分间或套间形式出现、多人二次合葬出现和消失、成年异性二人葬出现、男性生殖崇拜出现五方面来看,仰韶文化社会性质应当有一个转型的时期。
 
黄河下游(北行、大汶口文化)
北辛文化——因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而提出命名,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地区的汶、泗河流域,重点遗址有北辛遗址、东贾柏遗址、苑城遗址,陶器方面,陶色不纯,以黄褐色为主,出现慢轮休整技术,石器数量较多,骨、角器制作比较发达,可分为北辛、苑城、白石村、二涧村四个文化类型。农业有了长足发展,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手工业主要表现在制陶、制石和制骨方面,可能出在母系向父系过渡时期。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泰——沂山系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重点遗址有大汶口遗址、王因遗址、大墩子遗址、刘林墓地、花厅墓地、野店遗址、西夏侯遗址、尚庄遗址、三里河遗址、陵阳河遗址、北庄遗址、尉迟寺遗址。早期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并有少量彩陶,石器磨制技术得到广泛运用;中期以夹砂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石器磨制精细;晚期泥质灰、黑陶比例明显提高,轮制技术得到普遍运用,骨、角、牙、玉器加工技术进一步发展。大汶口文化可根据早中晚三期划分为9个类型,早期主要有王因、刘林类型,中期有大汶口、北庄和花厅类型,晚期除大汶口类型外,新出现了尚庄、陵阳河、三里河、尉迟寺类型。房屋建筑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建筑技术有很大进步,大汶口文化的农业、家畜饲养业、渔猎和采集以及制陶、制石、制骨等手工业在北辛文化积淀和发展的基础上,都有了长足进步。文化艺术成就突出变现在彩陶、雕刻、陶塑、图像文字等方面。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已出现了家族奴隶制,可能已临近初级文明社会的门槛。
 
黄河下游马家窑文化早期、中期遗存
马家窑文化早、中期遗存以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和马家窑类型为代表,经发掘的重要遗址有林家遗址、师赵村遗址、西山坪遗址、阴洼坡遗址、宗日遗址、曹洼遗址,其文化特征主要变现在陶、石、骨器等器物方面,发达而精美的彩陶为马家窑文化早、中期遗存的突出特征,且彩陶在陶器中所占比重较大,彩陶施彩面广,陶器内外均施彩绘图案,房屋建筑多为半地穴式。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饲养业,手工业中制陶业最为发达,纺织业也有一定规模,文化艺术主要表现在彩陶艺术品上,造型新颖、构思巧妙。从傅家门遗址中发现的祭祀坑和卜骨看,这一时期已盛行宗教祭祀活动。形制多样的火葬墓和石棺墓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葬式以单人葬为主,随葬品较为丰富。马家窑早、中期生产水平仍处于“刀耕火种”原始阶段,从葬制及随葬品看贫富差别不大,当处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燕山南北和东北地区(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上宅、新乐文化,辽东半岛、吉黑地区)
赵宝沟文化——陶器以“之”字形印纹和几何压印纹为特征,石器分打、琢、磨三种,已经具备了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狩猎和内河捕捞占农业生产重要地位,家畜饲养有一定发展;
红山文化——陶器分夹砂和泥质两大系,多为泥圈叠筑、后安底座而成,石器方面,主要有琢磨兼制的石斧、磨制石刀、细石器铁镞等,红山文化中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农业和饲养业,其手工业在东北地区同时期文化中,可能达到了最高水平,集中表现在冶金、玉工和制陶上,红山文化玉器质地精良,常见动物类和璧环类造型,彩陶是红山文化标志物之一。发现有积石冢类型一致和大型祭祀遗址,两者结合构成以祭坑为中心的大型积石冢群。红山文化中期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地位,至迟在其中期,形成了以祭祀址为基础的礼仪中心;
富河文化——由兴隆洼文化直接发展而来,受同时期赵宝沟文化影响;
小河沿文化——显著特征为线纹筒形罐与彩陶共存的陶器群;
上宅文化、新乐文化
辽东半岛地区——小珠山下层、后洼上层、小珠山中层、偏堡子文化;
吉黑地区——昂昂溪、新开流文化等。
 
内蒙古中南部和冀晋陕北部地区(海生不浪、阿善文化、义井类文化遗存、雪山一期文化)
海生不浪文化——陶器分夹砂和泥质两大类,陶色以灰、褐、红为主,有少量彩陶,石器分打制、磨制和细石器三种,分阿善、海生不浪和庙子沟三个地方类型,遗址多建于坡地,房址基本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农业为主,饲养业占一定比重;
阿善文化——指以包头阿善遗址第三期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由海生不浪文化阿善类型和海生不浪类型直接发展而来。
 
小结
经济技术和精神生活新进展
农业与饲养业——粟作农业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发展,新出现了大麻、蔬菜类等作物;饲养业主要对象仍为猪和狗,饲养水平有进步,常见以猪献祭和陪葬;
建筑业——仰韶文化范围内,居址形式大体经历了从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逐渐过渡到以地面起建为主,中原地区较晚阶段衍生出多间连筑地面式建筑,北方地区特有的土木结构在本阶段也得到充分发展;
手工业——制陶工艺有了长足发展,陶窑出现较普遍,铜器初萌为本阶段一项重大成就,玉类石类制品加工技艺集中体现在大汶口和红山文化玉器上,镶嵌技术亦有进步;
艺术与符号——陶器造型多样,线条复杂化,彩陶装饰复杂化;
原始宗教——宗教遗存丰富,公众性祭祀遗址从早期到晚期有显著发展。
 
社会生活新变化
大型规模遗址群和中心遗址存在;贵族茔域出现;社会财富逐渐分化;父权发展,本阶段较晚时期社会形态距早期文明社会不远。
 
 
第五章——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长江中游地区(大溪、屈家岭文化、雕龙碑三期类文化遗存)
大溪文化——以重庆巫山大溪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区域在长江中游的两湖平原地区,中心区在江汉平原西部一带,重点遗址有大溪遗址、中堡岛遗址、关庙山遗址、城头山遗址、汤家岗遗址、三元宫遗址,陶器以红陶为主,红陶一般略带橙红色,且普遍施有红色陶衣,有的器皿往往外表为红色,内表为灰黑色,晚期红陶比例递减,灰陶数量增加。石器有打制、磨制两种,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北部以湖北枝江关庙山遗址的大溪文化为代表的关庙山类型是湖北大溪文化的代表,大溪文化遗址分布较密集,发现有红烧土房屋建筑遗迹,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建筑,大溪文化时期出现了城址——澧县城头山城,经济生活以原始稻作农业为基础,渔猎经济处于辅助地位,手工业中制陶、制玉都有一定发展。大溪文化实行单人竖穴葬,流行屈肢葬。大溪文化晚期,贫富分化明显,其社会组织已由母系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
屈家岭文化——以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发掘得名,分布以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为中心。重点遗址有屈家岭遗址、放鹰台遗址、阴湘城遗址、走马岭遗址、城头山遗址、划城岗遗址,陶器有泥质、夹炭、夹砂几类,彩陶中薄胎蛋壳彩陶表现了突出特点,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聚落遗址数量多,面积增大,且密集成群,以城址为中心的聚落群开始广为出现,形成了中心聚落和普通聚落之分的格局。人们主要从事原始稻作农业生产,渔猎辅助,墓葬有土坑和瓮棺葬两种,贫富贵贱区别明显,家庭占有财产的私有制出现。
雕龙碑三期类文化遗存——中国中部南北文化交汇地带一处重要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以第三期类文化遗存最为突出,除大量陶、石、骨、角、蚌器外,还发现有大型多间房屋建筑,大量土坑葬和瓮棺葬、灰坑、埋葬猪的祭祀坑等遗存。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姆渡、马家浜、崧泽文化)
河姆渡文化——发现有陶、玉、石、骨、角、牙、漆木器等丰富的文化遗物,陶器早期以夹炭黑陶为主,中期新出泥质红陶,晚期则以夹砂灰陶为主,骨、角、牙及木器丰富是本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玉、石器数量较少。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农业已相当发达,驯养猪和狗,渔猎范围广泛,陶器制作系泥条盘筑,晚期出现慢轮休整技术,骨、木器等制造工艺水平极高。河姆渡文化遗址多位于近河的高地,发现有干栏式房址,木构建筑技术已相当成熟。从墓葬随葬品及房屋组织结构看,当时社会分化尚不明显。
马家浜文化——分布于苏南和江北的太湖周围地区,重点遗址有马家浜遗址、罗家角遗址、圩墩遗址,马家浜文化陶器手制,石器打制和磨制均有,以木结构为骨架的建筑、以俯身直肢葬为主的葬式和头上覆盖陶器的习俗为本文化的重要特征。可分天目山东麓、钱塘江以北的浙北、太湖东部、太湖北部四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第一期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有相当数量的夹炭和夹蚌陶,多数近红色;第二期基本不见夹炭、夹蚌陶,出现泥质陶;第三期泥质陶数量增多;第四期出现慢轮休整技术,陶器以灰褐色为主。稻作农业相当发达,采集和渔猎为补充,饲养品种增多,房屋建屋采用木构和防潮技术,等级差别不明显。
崧泽文化——主要分布于太湖周围地区,重点遗址有崧泽遗址、徐家湾遗址,陶器有夹砂和泥质两种,石器全为磨制,暂可将其划分为太湖北部、太湖东部和杭嘉湖平原三个地方类型。早期陶器手制,不少器物后经慢轮休整,中期仍为手制轮修,以夹砂灰褐陶为主,晚期轮制技术可能已产生。崧泽文化墓葬资料丰富,竖穴土坑,仰身直肢葬为主要葬式,随葬品多为日用陶器和工具,从随葬原始礼制性玉器的墓葬墓主多为女性看,女性在宗教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从事稻作农业、饲养业和采集、渔猎,手工业主要包括制陶、制玉、纺织、编织、制石等,打井技术已经应用。
 
长江下游西部地区(北阴阳营、薛家岗文化、凌家滩类文化遗存)
北阴阳营文化——中心分布区大致为茅山以西的今南京市和镇江地区,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玉器有璜、玦等,位于近水且地势较高的土岗上建房定居,农业、饲养业发达,晚期可能出现轮制技术,石器制作水平很高,玉器加工技艺成熟,从墓葬情况看,当时同一聚落中已经有了等级划分,并出现了大墓墓主为代表的社会上层。
薛家岗文化——中心地区在皖水流域,文化遗存包括墓葬灰坑、房址,陶、玉、石生产工具和生活用、装饰品、礼仪用品等,墓葬随葬品常见鼎、豆、壶、盆的组合,大墓流行以石器和玉器为主要随葬品,农业占主要地位,手工业中陶器、石器、玉器制作工艺发达。薛家岗文化晚期,社会产生明显分化。
凌家滩类文化遗存——玉器的数量和品种丰富是该遗存的重要特点。
 
华南地区(咸头岭、顶蛳山四期类文化遗存、壳坵头、大坌坑文化)
咸头岭文化——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多施彩绘,白陶为该阶段极具特征遗物之一,石器有打制、磨制两类,居住遗址主要为地面建筑,人们已长期定居。
顶蛳山四期类文化遗存——以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第四期为代表,文化遗物包括陶、石、玉、骨器等,轮制技术已运用于制陶中,部分遗址出现白陶,石器制作已采用琢制技术,磨制精细,并出现抛光技术。
壳坵头文化——因附件平潭壳坵头遗址为代表而得名,文化遗物包括陶、石、骨、玉、贝器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手制,器口有轮修痕迹,石器以磨制为主。
大坌坑文化——因58年发现于台湾台北八里乡大坌坑而得名,下层为大坌坑文化遗存,上层为圆山文化遗存,文化遗物中陶器手制,质地松软,火候较低,石器种类不多,打磨均有,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
 
小结
经济技术和精神生活的重大发展
稻作农业遂平大幅度提高,稻谷品种不断得到改善;
建筑技术中最具特色的为干栏式建筑,榫卯技术和企口板技术运用于木构建筑中;
纺织技术,原始织机已投入使用,本阶段中国北方晚于河姆渡文化之时,肯定出现了与丝织有关的遗存;
漆器发明为长江下游一大成就;
白陶在长江中、下游逐渐兴起,本阶段白陶当以大溪文化为代表;
玉器制作工艺,长江下游地区自成系统;
水上交通,河姆渡、圩墩等地出土有木浆和木橹等水上交通工具,并在河姆渡发现了舟形陶器;
原始艺术中,各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装饰花纹等反映了其重大发展;
原始宗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新发展,大溪文化城头山遗址和崧泽文化中都有发现人工堆筑的土台祭坛,凌家滩遗址发现了玉龟和玉版,与原始宗教关系紧密。
 
社会生活新变化
本阶段晚期,不少文化中世俗和宗教的上层集团均已形成,社会已产生明显分化。
 
 
第六章——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
 
黄河中游庙底沟而其文化及有关遗存
庙底沟二期文化——以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而得名,分布地跨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中心区域在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重点遗址有庙底沟遗址、古城东关遗址、浒西庄遗址,陶器以灰陶为大宗,夹砂陶所占比例较大,早期用泥条盘筑,口沿慢轮修整,晚期轮制技术普遍运用。石器以磨制为主,骨、角、蚌器磨制精细。据其地域性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东、西、北三区三个类型,东区包括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西区即关中西部地区,以浒西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为代表,可称“浒西庄类型”;北区包括晋中和陕北地区,以白燕二期遗存为代表,可称“白燕类型”。已发现的居址建筑主要有半地穴圆形单室、半地穴方形单室、半地穴“吕”字形双室和窑洞建筑四中,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已有古城址。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活动,猪、狗饲养普遍,渔猎为辅助,制陶业进一步发展,陶窑有所改进。庙底沟二期文化在父权氏族社会晚期,走到了文明时代的门槛之前。
与庙底沟二期文化同阶段的有关遗存有大河村五期类遗存、台口一期类遗存、段寨中期类遗存。
 
中原龙山时期诸文化(王湾五期文化及有关遗存、后冈二期、王油坊类文化遗存、陶寺、客省庄文化)
王湾五期文化及有关遗存——因洛阳王湾三期遗存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位于中原核心地区,重点遗址有王湾遗址、王城岗遗址、煤山遗址、郝家台遗址,陶器特征为大量使用灰色,特别是深灰色陶器,轮制为主,生产工具中磨制石器和骨器最多。就其在嵩山南北地区文化面貌差异看,可分为王湾和郝家台两个地方类型,该文化的聚落和建筑有了很大发展,遗址分布密集,村落密布,石灰、土坯、木材等新型建筑材料普遍运用,夯筑技术成熟,出现四周环绕高大夯土城墙的城址聚落。经济基础是原始粟作农业,另饲养狗、猪、牛、羊等家畜,制陶为该文化重要手工业,一些遗址中发现少量玉器,王湾三期文化流行在建筑时以人奠基的习俗。王湾三期文化末段已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纪年。
与王湾三期文化同阶段有关遗存有三里桥遗存、下王岗类遗存。
后冈二期文化——以安阳后冈第二期遗存而得名,分布于豫北和冀南地区,可达冀中平原子牙河和滹沱河流域,影响范围兼及鲁西和皖西北部分地区。重点遗址有后冈遗址、孟庄遗址,陶器以灰陶为主,房屋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中晚期居住面普遍涂抹白灰面,发现有城址。经济生活以原始粟作农业为基础,制陶和烧制石灰为当时重要手工业。后冈二期文化有制作人头盖杯和剥人头皮特殊风俗,另流行以人奠基和占卜的习俗,社会组织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王油坊类文化遗存——以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龙山时期文化遗存为代表,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房址大多为地面建筑,发现有城址。
陶寺文化——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龙山时期文化遗存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晋南的临汾盆地一带,代表性遗址有陶寺遗址、下靳村遗址。陶寺文化内涵丰富,文化遗物特征显著,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晚期主要为轮制,石器工具以磨制为主,陶寺遗址中发现有大中小三座城址,城内有重要大型建筑区、祭祀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公共墓地以及一般平民居住区等。陶寺文化社会经济生活有了空前发展,原始农业、家畜饲养业极大提高,制陶、纺织、制玉、木工和冶铜等手工业也都有发展起来。陶寺文化重要发现之一是朱书文字,其对研究中国文字起源有重要价值。陶寺文化晚期已进入初级文明社会。
客省庄文化——以陕西长安客省庄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为代表而命名,是黄河中游西部一支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原始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水及其支流两岸河旁台地上、代表性遗址有客省庄遗址、赵家来遗址、康家遗址。陶器主要为灰陶,也有一定量的红陶,部分袋足器的足使用模制,石器以磨制为主。东区,即关中东部——商洛地区,以康家遗址为代表,可称康家类型;西区,即关中西部——甘肃东部,以客省庄遗址为代表,可称客省庄类型。客省庄文化的房屋建筑主要有半地穴建筑、地面建筑和窑洞院落三种。以农为主,农业生产已达到一定水平,兼营渔猎和采集,家庭手工业有制陶、制玉和纺织。客省庄文化的墓葬反映出当时社会已发生了明显的分化。
 
黄河下游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从发现、发掘至今已经历了70余年的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龙山文化发现——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主要为城子崖、两城镇遗址的发掘;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主要开展了对龙山文化面貌的辨识、文化性质的确认及文化命名的统一等方面的研究;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主要围绕龙山文化的年代与分期、文化渊源及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到现在,研究工作从纵深方向展开。
一般认为龙山文化的范围应包括山东全境及江苏、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地区,重点遗址有城子崖遗址、两城镇遗址、丁公遗址、姚官庄遗址、西朱封遗址、东海峪遗址、尧王城遗址、尹家城遗址、西关寺遗址、杨家圈遗址、教场铺遗址。陶器早期泥质灰黑、黑陶占三分之一,普遍采用快轮拉坯技术,蛋壳黑陶高柄杯代表了龙山文化制陶工艺最高水平;晚期陶器陶色以黑、灰色为主,快轮拉坯制陶技术更加成熟,大量采用磨、抛技术,龙山文化晚期后段,制陶工艺及器物种类明显衰落。龙山文化主要分东西两大区域,基本以沂蒙山、鲁山、弥河为界,西部的主要分城子崖、尹家城和教场铺类型,东部的分姚官庄、尧王城和杨家圈类型。龙山文化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一方面表现为发现一批大规模的城址,另一方面表现为建筑技术上出现了先筑高台后挖基槽再起建的现象,为中国古代大型建筑采用台基的建筑形式奠定了基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助以饲养业,渔猎和采集为补充,还有发达的手工业,制玉技术繁荣并提高为龙山文化手工业一突出成就,龙山文化时期已具备了冶炼和制作小件铜器的技术条件,龙山文化埋葬制度已形成等级制度,当已进入初级文明社会。
 
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晚期遗存
包括半山、马厂两类型的遗存,主要分布于甘、青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洮河、湟水、渭河等河流两岸台地上,重点遗址有青岗岔遗址、土古台墓地、边家林墓地、马牌墓地、阳山墓地、苏呼撒墓地、菜园村遗址。半坡类型许多文化因素承袭马家窑类型,然彩陶比例骤然增加,且图案更为绚丽多彩,马场类型较半山类型有了较大变化,陶器便面处理不如半山类型精细,打磨光亮的较少。聚落多位于河旁台地上,聚落遗址一般包括房址、窑址、窑穴和墓地等,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另饲养家畜,冶金技术尚处于初始阶段。从半山类型墓葬的规模大小、随葬品的多寡、葬式的异同方面考察,在氏族成员之间、两性之间不存在主从、贵贱、贫富之分,其时应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母系为中心的氏族社会。
 
蒙新地区和辽东半岛(老虎山文化、大口一期类文化遗存、新疆地区、小珠山上层文化)
老虎山文化——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陶器分夹砂和泥质两大系列,石器中磨制石器较为常见。
 
小结
经济技术和精神生活主要成就
原始农业——原始刀耕火种发展到耜耕农业,“五谷”种植;
饲养业——“六畜”除马外,都已齐备;
手工业——以快轮制陶、精工琢玉、冶铜等为代表,促进了社会生产领域的分工;
建筑业——新型建筑材料、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三方面的发展,新建筑材料就是石灰和土坯,建筑技术在夯筑、打井和管道排水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创造或重大改进提高,建筑形式的发展包括普遍房屋建筑和大型城址建筑;
文化艺术——彩绘艺术、原始音乐和舞蹈,特别是原始文字的使用;
原始宗教和礼制——占卜在龙山时期产生并流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宗法等级制度的产生。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龙山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它是直接在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社会分层,形成阶级对立,父权制家族之间财富和社会地位进一步分化,显贵家族控制了社会权力。
最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时期文化,以汇集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成就并具有地区权力中心地位的大中型城市为基点,各种文明因素相互碰撞、交融,当地先民们各自陆续建立起一批邦国型国家,进入了初级文明社会。
 
 
第七章——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
 
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以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是长江中游地区继屈家岭文化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分布区域与屈家岭文化基本相同,主要分布于以江汉平原中部为中心的地区,代表性遗址有石家河遗址群、肖家屋脊遗址、邓家坡遗址、罗家柏岭遗址、青龙泉遗址,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石器除少量打制外,以磨制为主,玉器为石家河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多数器形较小。石家河文化可分中心区石家河、西北区青龙泉、西区季家湖遗址、东南区尧家林和北区西花园五个类型。石家河文化时期以城址为中心的聚落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经济以稻作农业生产为主,饲养业补充,辅助以渔猎和采集,手工业中制陶技术已成熟,出现专门的制玉手工业,已使用了铜器。石家河文化至少处于氏族社会的末期。
 
长江三角洲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今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周围地区,主要中心性遗址有良渚遗址群、福泉山遗址、寺墩遗址,其特征性很强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和玉器,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地兼祭坛也是良渚文化的主要特色。良渚文化遗址呈现出以大遗址或高等级祭坛、墓地为中心成群分布的态势,居址多在平地,墓葬、祭坛和重要的大型建筑则在人工堆筑的土台上。稻作农业非常发达,手工业主要有制陶、治玉、漆器、纺织等,良渚文化的玉器制作技术达到了中国史前时代的顶峰。良渚文化有了成熟的宗教信仰,以沟通天地为重要内容,高等级墓葬的存在,表明良渚文化上层集团的形成,从良渚文化的墓葬和聚落形态看,当时已形成复杂的等级社会。
 
赣鄱流域樊城堆文化
 
四川和三峡地区(宝墩文化、峡江西区新石器遗存、礼州文化)
 
华南地区(石峡文化、涌浪类文化遗存、昙石山文化、牛鼻山文化、圆山文化、芝山岩文化)
 
云贵地区(贵州新石器遗存、云南新石器遗存)
云南新石器遗存九个类型——白羊村、大墩子、戈登村、石佛洞、忙怀、石寨山、闸心场、小河洞、曼蚌囡
 
西藏地区(卡若文化、曲贡文化
 
小结
经济技术和精神生活主要成就
稻作农业——主要农作物是基本定型的籼稻和粳稻,稻作农业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家畜饲养业——主要家禽有猪、狗、水牛和鸡,渔猎、采集辅助;
手工业——制陶业普遍轮制;制玉业已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一项手工业;木、漆器加工业在良渚文化中较为发达,纺织业发展迅速,出现了早期冶铜手工业;
建筑业——夯筑技术和红烧土材料使用;
文化艺术——以原始文字或刻划符号为代表;
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盛行,礼制出现。
社会结构深刻变化
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社会成员贫富分化普遍发生,社会分层加剧,形成多等级社会。至迟在公元前第三千世纪中叶,长江流域的良渚、石家河文化等较发达考古文化中,以汇集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成就并具有地区权力中心地位的大中型城市为基点,各种文明因素相互碰撞、交融,各自陆续建立起一批邦国型国家,进入了初级文明社会。
 
 
第八章——中国新时期时代居民种系研究(本章笔记简略)
 
中国境内已发现的与蒙古人种起源有关的早晚期智人化石的研究
 
新石器时代人骨的发现和研究
 
对居民体系形态和种族演变的讨论
 
新石器时代人骨上发现的几种特异习俗——缺齿和拔牙、头骨枕部畸形、口颊含球
 
新石器时代人口中的性别结构和死亡年龄分布
 
 
第九章——中国新石器文化总考察和文明起源探讨
 
食物生产的开始与农业起源
新石器时代四大特征——农业产生、动物驯养、陶器制作、磨制石器使用。
中国新石器时代大部分地区,是从事农作物种植兼养家畜的一种综合型农业,南方地区初始栽培稻作遗存发现,华北地区探寻初始期栽培粟。
 
史前农业文化的发展和氏族社会的繁荣
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增多、扩大,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高涨,从房址、墓葬结构及出土物规格等总体考察,新石器时代中期社会家族间未见社会分化、财富悬殊现象,建立在农耕文化上的氏族部落社会走向繁荣。
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农业文化全面发展,经济、技术取得显著进步,母系氏族社会繁盛,全体成员地位平等,氏族公社担负着社会和经济上的各种基本职能。
 
文明起源的开始和演进
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起,原始社会发生显著变化:聚落和建筑结构逐步分化直至形成等级,开始出现少量城址;经济技术领域,轮制陶器出现,玉器制作兴起,丝织工艺已达到较高技术水平,一些主要地区已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确立并加强,内部贫富分化加剧,家族间和成员间不平等日益严重,最终促进当时社会阶段的产生和统治权力的强化。
 
初级文明社会的建立
约公元前2600——2000年左右,聚落分化,城址涌现,经济技术进一步加强,冶铜手工业星期,符号记事到原始文字迈出了重要一步,社会分层,具有阶级压迫性质的人殉人祭现象出现。从以下四个方面看:中心城址和宫殿性质建筑出现;氏族社会首领——社会公仆蜕变为阶级社会的统治者;武力加强,战争频繁;宗教祭祀礼仪活动逐步走向制度化,成为确立社会成员等级关系、维护统治的一种重要政治手段。数个考古文化已初步建立了社会公共强制和权力系统,即中国初级文明社会。
大体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之际的公元前5000多年,陆续形成了八大区域文化,即以豫西、晋南、关中为重心的黄河中游中原文化区,以山东为重心的黄河下游东方文化区,以甘肃地区为重心的黄河上游西部文化区,以辽河流域燕山南北地带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以两湖平原为重心的长江中游中南文化区,以太湖地区为重心的长江下游东南文化区,以成都平原为重心的长江上游西南文化区,以两广地区为重心的南方文化区。
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模式可概括为——多元起源、互补共进、中原核心、一体结构。
附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文化年代简表
 
Snap1.gif


相关话题/考古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2015吉林大学考古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5吉林大学考古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1.试述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 2.考古学的分支学科以及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3.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区和编年。 4.秦汉墓葬制度,地面设施和陪葬品。 5.试述安特生 梁思永 苏秉琦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 6.试述文化遗产的类型,与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的关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3-05
  • 西北大学2014-2015年考古学通论期末考试
    西北大学2014-2015年考古学通论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釦器黄肠题凑金缕玉衣唐三彩石藏子石窟寺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20分)1、永固陵的形制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2、宋元明时期中原和南方地区地方城市的特征。三、画图题(每个10分,共20分) 1、画出东汉洛阳城的平面图并标出主要建筑;2、画出唐长安城坊的平面图并标出十六个区域的名称。四、从论述题(每个30分,共30分) 叙述曹魏邺城的布局特征对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的影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3-03
  •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题(01-10,缺02)
    西北大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真题 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考研真题 (2001-2010年,2002年缺) 2001年 一、名词解释(10x5) 三体石经 黄肠题凑 夏商周年表 克孜尔石窟 海兽葡萄镜 武官村大墓 马王堆汉墓 仰韶文化 阿房宫遗址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二、简答题(5x10) 1 简述近年来中国早期稻作农业遗存的重要发现 2 简述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 3 简述考古遗存断代的基本方法 4 略述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 5 试论博物馆与文物研究的关系 三、论述题(2x25) 1 魏晋南北朝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和影响 2 整理商周以来墓葬材料的方法与步骤 2002年 缺 2003年 一、名词解释(10x5) 手斧 土墩墓 编钟 陶衣 郫县古城 失蜡法 瓮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2-24
  • 2015南京大学考古学考研试题
    2015南大文博: 名词:釉里红,王懿荣,金银平脱,考古学文化,石窟寺,忘记了 论述:汉长安城;文物定名要素;说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越窑;故宫为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015年南京大学文物鉴定 一、名词解释( 15选10) 火石红 宣和装 落花款 太白尊 粗文细沈 灯光冻 拖泥带水皴 乌金拓 髪笺 十钟山房印举 柯九思 子冈牌 穿斗式建筑 泥封 二、简答题 (8选5) 简述明四家 简述丝绸之路文物 简述西周青铜器 南青北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建筑史学在书画鉴定中的作用和例证 书画作伪的方法和地域性特点 简述中国书画墨法 文物鉴定的任务和意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2-04
  • 2015年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试题
    2015年西大考古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后岗三叠层 2.盘龙城遗址 3.下川文化 4.反山墓地 5.三足瓮 6.祠堂 7.史君墓 8.石窟寺 9.唐僖宗陵 10.磁州窑 二.简答题: 1.简述考古资料的优缺点 2.姜寨遗址文化分期的意义 3.磨制石器的分类及意义 4.简牍的分类 5.夏商周时期铁器发现的意义 6.简述吐谷浑伏俟城概况 7.唐代金银器的分类 8.北宋帝陵特征 三.论述题: 1.30004000BC中国史前文化格局 2.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2-04
  • 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学历年考研试题
    中央民族大学 2005年 一名词解释 1 甲骨四堂 2 中外朝 3 二里头文化 4 土断 5 达鲁花赤 6 元丰改制 7 理藩院 8 《白虎通义》 9 两税法 10徽商 二简述答题 1 简述西周宗法制度 西晋占田制的实行及影响 隋唐五代的史学成就2 三皇五帝指什么 在历史研究中应当如何看待神话传说材料 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与发展 4 元明清三代对西藏地区的统治 2005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 山顶洞人 2 卡若文化 3 二里头文化 4 满城汉墓 清代的改土归流 5 新干商代大墓 6 新石器时代 7 安特生 8 聚落考古 二、简答题(每题17分) 1 考古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如何? 2 简述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3 试述商代的人殉和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2-04
  • 2012同等学力申硕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
    地区:北京市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科门类:历史学学科名称:考古学是否一级学科授予: 否最长申请年限:6年 总学分:30.0分 接受人数上限:60人二级学科:060101--考古学及博物馆学2012年同等学力申硕报名条件:1、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并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满3年 ...
    中国在职研究生网 免费考研网 2014-02-26
  • 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高校排名:0601考古学(2012年)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21所,本次有21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 ...
    教育部学位中心 2014-01-05
  •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招生单位
    学科门类:06 历史学 一级学科:0601 历史学专业名称:060102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北京: (10001)北京大学 (10002)中国人民大 ...
    考研论坛 免费考研论坛 2010-06-15
  • 2010年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真题
    2010年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真题
    2010年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真题(海文)2010年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真题(海文) ...
    新浪考试 201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