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步医学百科全书。 陈.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为热”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以病,————攻邪派。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补土派;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养阴派; 5.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中创“戾气”说 清·叶桂的《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
窍不可分割,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病理相互影响。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与此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春 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2.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
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
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3.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