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讲义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 空间论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的建筑空间意识,引导学生透彻理解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中各种空间组合的形成规律, 进而提高学生设计工程中综合处理各类空间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
(空间与环境)
(空间与功能)
概念——理论(空间与造型)——应用(不同类型的空间组合)——实例
(空间与技术)
(空间与……)
配合课程论文作业(亦为考核方式之一)
▲关于《公建原理》课程。
·较于居住建筑、工业建筑之另一大类。
·课程安排正好配合三年级建筑设计。
(公建类别)———医疗、文教、办公、商业、体育、交通、邮电、展览、演出、纪念……
·补充—所有建筑设计之共同要求: 适用、 经济、 美观
↙ ↓ ↘
功能要求 技术经济条件 精神要求
▲关于“空间论”部分
·授课将《公建原理》分为“功能”、“环境”、“空间”、“技术”等若干篇分讲。
但其实“环境论”不可回避建筑内外部、建筑群体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等等的空间问题。而“技术论”是建筑空间得以形成的基础条件知识。
空间与功能、环境及造型艺术均密不可分。故而,“空间论”有大量涉及另几论的内容
▲ 空间的概念。——(无)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 扩大化:外空间、环境空间、城市空间…
建筑之目的——营造有用的空间
↘ 微观化:近人尺度,量化空间
▲ 影响建筑空间的要求的几大要素。(分类、深化理解空间概念)
·功能——不同类别建筑(如: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不同使用者、不同规模…
·技术——不同时代技术背景、不同经济技术条件…
·文化——不同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设计意念,不同文化取向
·环境——不同地理、地形、气候条件,不同周边空间形态…
——上述要素条件之差别均导致不同的空间需求
A 公共建筑总体环境布局中的空间问题
·公共建筑较之工业建筑、居住建筑,一般来说功能较为复杂,需处理的环境因素也更为复杂,其设计往往要从总体环境布局入手(总图设计)。这也就牵涉到总体环境的空间组织问题。
一、室外环境空间之构成
室外环境空间构成因素包括建筑(群)及道路、广场、绿化、小品等。
在进行总体环境空间组织时,基本方式可概括为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与创造环境三个方面。
·原则:使所设计的公共建筑与周围的空间环境成为统一和谐的整体。
·方法:①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
②依照构思意图创造环境。
二、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问题
·以建筑作为构成环境空间的主要(人工)元素:
① 所设计之公共建筑与现有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建筑共同组成完整的群体建筑环境空间。(例:威尼斯广场)
② 所设计的公共建筑本身采取分散式布局,各建筑单体共同组成统一的群体空间。(如:体育中心、市政中心…)。
B、公共建筑的功能与空间的关系
·“当其无,有室之用”
——“无”即为空间,“用”即为功能。
一、 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
① 核心问题: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交通)、空间组成、与室外环境的 联系…
② 其它问题:空间的大小、形状、朝向、通风、采光、照明…
——解决好功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各种空间的合理组织。
二、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
简要划分,公共建筑的空间可分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块。在进行建筑设计时的基础工作也就是充分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所强调的功能分区以及不同功能区的联系问题也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空间的区分与联系上,—也就是三大块空间的排列组合问题。
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应当是主次空间与功能对应良好,交通联系便捷顺畅,且具有和谐统一的完整大关系。
·主次空间的划分并不意味着割裂,恰当的穿插、渗透、兼容、灰空间更利于建筑内部空间的整体形象塑造。
·交通联系部分(包括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及交通枢纽)往往是设计中的难点、重点。应注重其引导性以及相关规范要求。
·建筑的功能尺度与空间形象尺度往往要求一致。
C、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与空间环境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与其它美术作品最大的区别就在它具有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空间,其造型艺术的重点也往往是放在空间效果的塑造上。
一、 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1、 要求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
① 公建的造型艺术既应反映出其建筑类型属性、精神文化追求,也应符合其使用要求。
② 艺术创作中的多样统一手法,如比例、尺度、主从、韵律、均衡、重点、变异等形式美构图原则在建筑设计中均可通用。
2、 应突出建筑语言的独特性:
① 建筑形式美的内涵更多地体现在对于空间的理解与运用上。通过空间体形、比例尺度、色彩质感等等建筑语汇的合理组织,也可以表达出一定的抽象思想内容。
②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更具有流动的空间,对于建筑序列空间的感知实际上要加入时间因素——在活动中观察体验。
③ 空间的本质是“无”,但对空间的感知仍需要实体的限定。而空间的围护物(墙、顶、门、窗等)则是处理的重点。
3、 传统与革新
① 由于其社会性、复杂性、技术性等条件限制。 建筑艺术之革新(在思想、理念、手法上)往往滞后于其它艺术类别。
②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抄”与“超”,亦学其神而非学其形。
二、 室内空间环境艺术
1、 空间的形式与氛围塑造
·规则的几何形 庄重、严肃、纪念性、宗教及政治性氛围
(方、圆、对称性等)→ (宫殿、陵墓、纪念馆 …)
·不规则形状 活泼、开敞、轻松的氛围
(不对称、自由形) → (园林建筑、文娱建筑、旅馆…)
2、 空间的比例、尺度与使用者感受
·空间的形状应与合适的比例、尺度共同配合营造特定的建筑氛围。
·比例与尺度的优美与否主要由人的视觉感知,而在建筑设计中,采光、墙面划分等细部处理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空间的感受。而为了让人们在序列空间中活动时能有完整、连续的良好空间感受,更需要设计中对视角、视距与空间体量、光影明暗等方面有全面的考虑。
·比例与尺度也是随社会而发展变化的概念,受建筑材料、技术、交通模式等因素影响很大。
3、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
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往往要由若干功能、形状、大小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为了形成优美、完整的统一空间体系,则必须针对设计构思,运用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来处理。
① 空间的围透划分设计,受环境特色、民族习惯、地方传统、技术经济条件、创作意境等因素制约,
② 空间围护结构可由不同的窗洞设置产生不同的围、透效果。
③ 空间环境的划分除了墙体,还可运用半隔断、家具组合以及地面、顶棚的变化来显示。
④ 空间的序列布置应对人流导向起积极作用。如轴线构图、对景设置、节点处理等手法应能有良好的引导、暗示效果,同时串联各个空间形成流畅而富于节奏韵律变化的完整序列。
三、 室外空间环境艺术。(外观造型)
·优美的建筑外观形象应是内部空间合乎逻辑的反映。
·形式优美的规律自然适用于建筑外观造型。
① 统一与变化的构图原则
主要与从属、对比与协调、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
② 比例与尺度
↗ 建筑整体或其某个细部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比例:
↘ 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 与某些细部 ↘
尺度:建筑整体与 → 与人 之间的关系
↘ 与人所习见的建筑细部 ↗
③ 视觉感受问题
透视变形、视角、视距、光影、色彩、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