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笔记(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15
6.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古书中说的“学在官府”,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春秋时期产生了私学。最早的私学创立者是孔子。他的儒学注重诗、书、礼、乐,同时重视言、德、政、文等才能的培养。当时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的是墨学。孔子以后,官学和私学并重,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
7.战国时齐宣王曾在都城设立稷下学宫,并设有祭酒等领导人员,荀子就曾担任这个职位,他所作的《劝学篇》,称得上是我国最
早的教育学论文。
8.封建制度确立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们就读。汉代的学校也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类,而以官学为最发达。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是始于汉武帝时的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鸿都门学是汉灵帝于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设立的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在校主要学习辞赋书画,类似今天的文化艺术学院。汉代的地方官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汉武帝时只有郡国学,即郡与国的地方官学。直到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才明确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自然村)设序。
9.魏晋南北朝时,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弟子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北齐时,改国子学为国子寺,设博士、助教等训教国子。南朝的宋文帝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相当于大学下属的四个系科。
10.隋唐时统一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这样,国子监的职能便相当于后来的教育部。
11.唐代仅中央设立的学校就分为直系和旁系两类,通称为“六学二馆”。六学属于直系,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它们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大学性质,律学、书学、算学属于专门学院性质。二馆属于旁系,都是大学性质,即弘文馆和崇文馆。弘文馆归门下省管辖,崇文馆直归太子东宫管辖,二馆学生资格高于国子学,仅限皇亲国戚及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旁系学校除二馆以外,还有太医署管辖的医学、秘书省管理的小学(二馆的预备学校)。直系除六学外,还有祠部管理的崇玄学(学习老子、庄子等)。
12.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人为祭酒,习惯上称作国子祭酒,一般都由学识渊博、声望较高的儒家学者担任。北京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学者姚燧。国子监的副职是司业,协助祭酒管理全监事务,类似今天的常务副校长。司业以下为监丞,坐绳愆厅办公;典簿,坐典簿厅办公;典籍,坐典籍厅办公,类似今天的大学图书馆馆长,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任此职;博士和助教,分坐博士厅和六堂工作,负责讲解经义,他们就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教师和讲师。入国子监学习的人叫监生。
13.书院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而来的。最早出现的书院是唐贞观九年遂宁人张九宗建立的书院,但只是一个私人读书治学的机构,还不是一个讲学授徒的机构。其后,见于史书记载的书院是唐开元六年的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三年设立的集贤殿书院,均设于宫中,用于整理和校勘国家藏书。大约到唐代中晚期,一些私人书院才开始教授生徒,引发了教育书院的诞生。
14.宋初四大书院有:湖南衡阳市的石鼓书院、湖南长沙市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市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或者说有河南登封市的嵩阳书院(太室书院)而无石鼓书院。史书记载的宋初大书院有六个,分别是石鼓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茅山书院(江苏句容市),都因得到皇帝的“御赐”而名扬天下。
15.南宋四大书院指张栻主持的岳麓书院、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吕祖谦主持的丽泽书院、陆九渊主持的象山书院。此外著名的书院还有江西省铅山县的鹅湖书院,即鹅湖之会所在地;江西省吉安市的白鹭洲书院,文天祥曾就学于此;福建省尤溪县的南溪书院等。
16.元代由中央政府在燕京设立了太极书院。
17.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
18.古代的家庭教育最著名的例子是孟母三迁。从文献记载看,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最早应当始于西周。趋庭是古代承受父教的同义词,出自《论语•季氏篇》。
19.南北朝末年和隋代初年,颜之推搜集历代家教典故,结合自己的家教实践,写成《颜氏家训》二十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明清以后,家训更为流行,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20.旧时家庭教育的启蒙教材是“三百千”,指《三字经》、《百家姓》(宋代)、《千字文》(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此外还有明代程登吉编写的《幼学琼林》。
第六章 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2.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一是尊贤,二是选士。“贤”是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士”是指有见识有才干的人。远在周代,已有选士做官的情况存在。但在春秋战国以前,由于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因此官吏的选拔,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即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不能随意任免,选士做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已。到春秋时的齐桓公世代,已形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此时的选士制度是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往从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其他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就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干。
3.汉代扩大了选拔的范围,其基本方法有两种,即察举和征辟。但这些制度,首先是被选的范围有限,都为官僚和富豪子弟;其次是以财产为入选标准,因此所选的人才未必都是贤才,以财富钻营者大有人在。
4.曹操唯才是举,并颁布求贤令。
5.魏文帝曹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将被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通过品评,然后按等录用。那些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对被选者并不真正了解,因此很难做到公正。到了曹魏后期,豪门显贵把持了中正的任命权,选取标准以门第为重,于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选士制度沦为门阀制度的组织保证。至南北朝时,豪门士族的子弟只凭自己的显贵门第,就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各州被举荐的人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被录用,从而拉开了科举制的序幕。
6.隋炀帝在考试科目中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7.唐代的考试主要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史科等,报考人数最多的两科是明经和进士。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主持,唐玄宗时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因此也叫“吏部试”。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也叫特科。考试地点在长安,中唐后有时也分别在长安、洛阳两都举行。
8.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至宋太宗时又将殿试录取的进士按三等发榜,称为三甲。到宋神宗时,又于国子监内实行三舍法取士。
9.明清的科举考试有四级,分别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0.县试、府试和院试,合称为童生试。童生试及格后为秀才,然后可参加乡试,及格后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举人参加会试,及格后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最后参加殿试,被录取后成为进士。乡试又称秋闱、棘闱,所发榜为桂榜。会试又称礼闱、春闱,所发榜为杏榜。“连中三元“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取第一名。
11.中国科举制的最后一次考试是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
第七章 典籍藏书
1.中国古代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和刻印本,甚至还包括石刻书籍。简册也称简策,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它是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再一片片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书。每根竹片叫“简”,我们习惯上称为“竹简”。连接起来的竹片,就称为简册。连接竹片的材料,主要是麻绳和牛皮绳。用牛皮绳连接的就叫“韦编”,所以成语有“韦编三绝”。这种简册大约在商周时代已经出现。
2.古文经指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的墙壁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著作。汲冢古书指晋武帝时在今河南省卫辉市魏襄王墓中发现的数十车竹简,其中有今天所见的《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这两次发现都是战国简册。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西汉竹简,其中有《尉缭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重要兵书。1996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走马楼发现了三国孙吴竹木纪年简牍数万片,对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在古典文书方面数量最多、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3.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不但出土了一批帛书,如《老子》、《易经》、《战国策》等,而且还有绘在帛上的三幅驻军分布图,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早的地图实物。
4.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了,但简册和帛书同时存在,而且还是主要的书籍形式。到了三国时代,随着造纸术的改进和纸张的大量出现,纸写本才取代简册和帛书,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
5.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残卷。
6.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和1954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出土的唐代《陀罗尼经咒》是目前我们所知较早的印本书籍。
7.中国古籍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丰富和经典第一。前者是面,后者是点。前者是指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军事、经济、农学、医学、烹调及历代典章制度等,涉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表明了中国人在各个领域的探索和贡献。后者是指儒家著作在所有典籍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指儒家著作及研究和解释性的著作数量很多。延续至今的古籍分类法依然是经、史、子、集四部。历代对经书的研究,产生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经学。因此,经学为尊,众学为从;经学为纲,众学为目,构成了中国近两千年的藏书特色和治学原则。
8.“十三经”之名是在明代时出现的,指《礼记》、《周礼》、《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孟子》是宋代时被列为经书的。
9.汉代以《周易》、《诗经》、《尚书》、《仪礼》、《春秋》为五经,刻石立于太学,以昭示在校学习的学生,由此开创了我国石刻经书的传统。
10.国内保存最早的石经是唐时刻的开成石经。乾隆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经书,由蒋蘅所书。
11.从运用的体裁来看,史书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大类。从其记述的内容看,又可分为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和传记等类。
12.编年体史书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有关《春秋》的注释和阐述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种。《春秋》一书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下至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合计242年的鲁国历史。《资治通鉴》记述了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一直到公元959年(宋朝建立),共计1362年。体例为编年体的史书还有宋代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明末清初的谈迁所写的明代编年史《国榷》、清代陈鹤的《明纪》、清代夏燮的《明通鉴》等。
13.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开端,此后历代相沿,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史记》首创“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年表”(按年月简列历史大事和人物)、“世家”(记述诸侯、圣哲名人事迹)、“书”(记述典章制度,《汉书》以后改称“志”)、“列传”(记述其他历史人物)。全书从黄帝写到汉武帝,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相关话题/文化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填空题(答案需自填)
第一章 简论 1.《 》: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汉代刘向《 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16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方向考研历年真题(11~15年)
答题形式:五选三or六选五,每门三小时#文化产业管理部分# 【2011年】 三俗是啥,为啥反三俗 文化产品分类管理依据 国家文化安全文化内容产品国际贸易关系 文化建设中怎样兼顾效率与公平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9-19香港浸会大学中国文学、语言及文化文学研究生专业介绍
香港浸会大学 中国文学、语言及文化文学 研究生专业介绍 目录 香港浸会大学中国文学、语言及文化文学课程主任对话 3 香港浸会大学中国文学、语言及文化文学主要课程设置 6 香港浸会大学中国文学、语言及文化文学基本要求 6 香港浸会大学中国文学、语言及文化文学课程主任对话 对话课程主任: 谈到攻读 ...香港留学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06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
第一讲 绪论 1、名词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答: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与新文化相对】 2、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两者有何区别? 答:文化本义:文,纹理。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化,教化,使人与人和谐融洽。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7-06中国文化概论第五至第九章PPT课件
第五章 中国文化的融合与 发展 第一节 吕氏春秋是合流的关键转折 中国文化在承传的过程中, 对过去文化不是一种彼可取而代之的式的否定,而是一种百川汇流式的综合和兼容,并在综合和兼容的过程中进行了整合和解释.其中吕氏春秋开始对各种思想进行规范和兼并. 1天道:自然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7-02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至第四章PPT课件
总之,鱼纹、蛙纹均为中国远古人类对女性生殖的崇拜,都是人类对自身再生产的渴望与追求,也可以说,史前文化是以女性,准确地说是以母性为本位的生殖崇拜文化。人们把这种文化通过造型艺术(雕塑)及原始绘画艺术(彩陶图案)保存下来,并通过鱼祭和蛙祭使生殖崇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7-02往年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文化常识部分)答案汇总
往年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答案汇总 (文化常识部分) 1.中国农耕文化很早就产生了,其代表如经考古发现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在河南省渑(音免)池县出土的仰韶文化。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疆,汉代为西域都护府。 3.传说伏羲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发明了八卦。 4.汉字演变的历史是从甲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6-17《中国文化要略》文化总结700题
《中国文化要略内容总结》 1.中国农耕文化很早就产生了,其代表如经考古发现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在河南省渑(音免)池县出土的仰韶文化。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疆,汉代为西域都护府。 3.传说伏羲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发明了八卦。 4.汉字演变的历史是从甲骨文演变到金文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6-15《西方文化史》名词解释(MTI百科复习资料)
《西方文化史》1-4章名词解释 1. 亚述学(P12) 19世纪以后形成的新的学科,专门通过楔形文字来研究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2. 摩西十戒(P23) 十戒的主要内容:只信奉雅赫维为唯一的神、不可制造和崇拜偶像、不可妄称雅赫维之名、以安息日为休息的圣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害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132009—2013中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考研真题
2009年中南大学传播学文化产业概论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 论述题 1.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联系与区别 2.文化市场的构成极其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文化产业链与文化产业集群 4.文化产业的品牌塑造 第二部分 论文 微观趋势的好处(材料分析,1000字以上) 2011年中南大学传播学文化产业概论考研真题 名词解释6*5=30(缺两个)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