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免疫性疾病
名词解释
1、免疫反应:机体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项“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生理过程。
2、自身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3、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指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4、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为特点的,以广泛的细小动脉炎为基本病变的多系统受累的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5、狼疮小体:是抗核抗体与受损的粒细胞或其他细胞暴露的细胞核结合,并发生反应,使细胞核染色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均质一片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6、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多发性和对称性关节非化脓性增生性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7、类风湿小结:主要发生于皮肤,其次为肺、脾、心包、大动脉和心瓣膜,具有一定特征性。镜下,小结中央为大片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细胞核呈栅状或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在外围为肉芽组织。
8、移植:用细胞、组织或器官替代已丧失功能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方法称为移植。
9、、移植排斥:受者免疫系统识别移植抗原后产生免疫应答,进而破坏移植物的过程(HVGR)或者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被受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激活后,产生针对受者组织器官的免疫应答(GVHR)。
10、移植物抗原宿主反应(GVHR):个体接受含有大量免疫细胞的异体移植物(如骨髓)后,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可识别受者抗原而激活,产生针对受者组织器官的免疫应答,导致受者组织损伤。
11、保存再灌注损伤:是指从获取供肝开始至植入受体重新建立血循环的过程中发生的损伤,其中包括血循环中断时的热缺血损伤、保存液中的冷缺血损伤以及血循环恢复后的再灌注损伤。
12、免疫缺陷性疾病:是一组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而引发的疾病。
16、排斥反应:是宿主对移植物的免疫反应,其结果是造成移植物损伤,导致移植物功能障碍。
问答题
一、免疫细胞的分类及功能?
(一)T细胞
1. 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内发育成熟后进入外周淋巴结。T细胞在机体的细胞免疫和诱导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 T细胞表面标志:
① T细胞表面受体:主要包括T细胞抗原受体(TCR)和细胞因子受体(CKR) ② T细胞表面抗原:主要包括MHC抗原和分化抗原(CD分子)
3、T细胞功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 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和直接杀死靶细胞
② 辅助其他免疫细胞分化和调节免疫应答
(二)B细胞
1、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在骨髓内发育成熟进入周围组织,是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能产生于特异性抗原结合的抗体。
2、B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呈递抗原和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三)巨噬细胞
1、来源于骨髓的单核细胞,经血流到达全身各脏器发育成熟。 2、是体内功能最活跃的细胞之一,在炎症反应、抗原呈递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活跃的功能是由于表面存在多种抗原及受体。 (四)树突细胞(DC)
1、分类:髓系来源的树突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单核和粒细胞系的共同祖细胞。
淋巴系来源的树突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T细胞和NK细胞的共同前体细胞。
2、DC是体内最强的APC,能诱导各种性质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应答。它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是免疫应答的始动者。DC还有免疫佐剂作用。DC可诱导免疫耐受。 (五)自然杀伤细胞(NK)
1、来源于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在骨髓内发育成熟,主要分布于人的外周血和脾脏。 2、具有抗肿瘤、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病变常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由对器官的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应答引起。
典型疾病:IDDM、A型胃炎等
2、器官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性或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病变可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结缔组织病或胶原病)。 典型疾病:SLE、RA等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患者血液中可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性T淋巴细胞 2、含自身抗原的组织器官有损伤和功能障碍表现 3、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强度相关 4、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 5、有遗传倾向
6、在动物实验可复制出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的动物模型,用患者的血清或致敏的淋巴细胞可使疾病被动转移,某些自身抗体可通过胎盘引起新生儿自身免疫性疾病 7、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易发于女性 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五、同种异基因排斥反应的机制? 1、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六、同种异基因排斥反应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1、超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引起毛细血管内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小动脉血栓形成,继之出现缺血、变性、坏死,移植器官迅速转变为暗红色,并伴有出血性坏死,呈花斑状,体积肿大,质地柔软。
2、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器官内,间质水肿,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淋巴多为CD4+或CD8+T细胞。
3、慢性排斥反应:突出病变是血管内膜纤维化,移植器官的实质细胞萎缩及间质纤维化,慢性炎细胞浸润。
七、肝移植保存再灌注损伤病理变化?
1、轻度损伤最常表现为肝细胞气球样变和淤胆。 2、严重的保存与再灌注损伤:
① 肝小叶内肝窦扩张、充血、出血,肝细胞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② 汇管区胆小管增生、急性胆管炎、肝细胞肿胀、淤胆等 ③ 小叶中央肝细胞融合性凝固性坏死 八、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变化?
1、移植物血管重建后数小时,汇管区周围肝窦内血小板和纤维素性血栓形成
2、6-24小时后,出现中性粒细胞渗出,充血,以及肝细胞凝固性坏死,严重病例可见出血性坏死,此时中央静脉周围和汇管区内无单个核细胞的浸润。中等大小的动脉内皮细胞增生、局部内皮细胞掀起,血管内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管腔内偶见纤维素性血栓形成
3、病变持续3-4天以上,肝组织内可发生弥漫性出血性坏死,汇管区出现胆小管增生,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肿胀和淤胆 九、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变化?
1、汇管区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其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出现是诊断急性排斥的可靠依据,同时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的存在可能与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2、中等大小以下胆管上皮细胞的炎症性损伤:
① 混合性炎细胞围绕并浸润胆管上皮,其中以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最明显 ② 胆管上皮细胞胞质空泡化,或呈伊红色,核固缩、形态不规则或消失 ③ 胆管基底膜局部可被破坏,胆管残缺不全,甚至有时需借助免疫组化染色才能识别残存的胆管
3、血管内皮炎:主要累及中央静脉和小叶间静脉,表现为淋巴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或浸润于内皮细胞下,将内皮细胞掀起离开基底膜 十、肝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病理变化? 1、超过50%的汇管区内小胆管(<60um)消失(10SS of bile ducts)和大中动脉闭塞性动脉病是慢性排斥的两个主要特征 2、早期 (可逆的):
- 淋巴细胞性胆管炎 - 胆管上皮细胞损伤
- 胞浆嗜酸性变伴核染色质增粗 3、晚期 (不可逆):
- 肝小动脉泡沫细胞沉积, 炎症性狭窄和纤维化 - 胆管和肝小动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