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体育硕士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27


121.RM(最大重复次数):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122.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   位移速度:在周期性运动中往往以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123. 反应速度的决定因素a感受器的敏感程度b中枢延隔c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d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124.动作速度快慢取决于:A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B肌力,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地克服阻力,C肌纤维兴奋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D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125.跑速:步长—肌力、腿长、柔韧性。  步频-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快肌及面积、肌肉放松能力、运动技能巩固能力。126.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a肺呼吸b氧运输c心输出量。 最大摄氧量(氧极限)是指运动时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最大数量。127.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转折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毫克分子/升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128.有氧训练的方法:持续性练习、间断性练习、高原训练法。129.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   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a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的提高。B缓冲乳酸的能力提高。C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能力。  三个因素:a无氧酵解的供能能力b血液中缓冲能力。C脑细胞耐受“酸”的能力。130.机能变化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131.赛前状态:在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影响因素:A兴奋性过高(过度紧张)B适宜的兴奋性C过低(情绪低落)132.准备活动:在正式比赛或比赛之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叫做准备活动。目的:是在赛前状态的基础之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或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作用;a代谢水平提高,使体温上升b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机能水平c促进参与运动有关中枢的协调d可调节赛前状态,使大脑皮质兴奋处于适宜水平。如何作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量和强度应较正式的运动小,以避免由于运动影响运动成绩,以微微出汗及自感已活动开为宜。控制好间隔时间,是准备活动经休息后,身体机能水平正好处于超量恢复的上升阶段。  内容: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133.痕迹效应:?134.进入工作状态:无论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或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不能在活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叫进入工作状态。 产生进入工作的原因:人体生理的惰性。A完成任何一项反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b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a时间b工作性质c个人特点135.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此时感到呼吸困难,肌肉酸疼、动作迟缓]精神低落、简直不愿再运动下去,这种状态叫极点。   第二次呼吸:出现极点后,如果运动者不停止运动,而是靠意志和毅力坚持下去,同时稍放慢动作速度,有意识地呼吸,过不久就会度过一难关,难受的感觉减轻或着消失,呼吸又变得轻松自如而有节奏,运动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136.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运动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就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工作能力也稳定在一个相应的水平)这种机能状态就称稳定状态。   真稳定状态:进行亚极量运动时,摄氧量可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运动中依靠有氧供能,几乎没有氧债的积累,这时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水平所处的稳定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假稳定状态:当运动的需氧量超过人体实际摄氧水平时,尽管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也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机体摄入的氧量仍满足不了需氧量的要求,有氧债积累,在这种缺氧条件下无氧酵解参加供能,使乳酸大量产生,这时虽然各项生理机能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故称假稳定状态。137.疲劳:机体不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138.疲劳产生的原因:a“衰竭”学说b堵塞学说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d保护抑制学说e突变学说。139.判断疲劳的方法:a生理学指标(肌力、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肺活量、血压体位反射、皮肤空间阈、视觉闪光融合阈等测定)b运动医学检查(台阶试验、联合机能试验)c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140.恢复过程运动中所消耗掉的物质和器官系统下降了的机能,通常经过一段时间休息都能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段时间所发生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141.恢复过程的阶段性:第一阶段,运动时物质消耗过程占优势,恢复过程虽也进行,但当时是消耗大于恢复,所以使能量物质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第二阶段,运动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明显优势,这时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运动时消耗掉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水平,这个阶段也叫超量恢复阶段,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又回到原有水平。142.运动效果:是指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变化及良好反应。143.评价训练程度时应注意:a运动员的个性特点。B运动项目的特点c运动年限特点d生理指标“变异性”特点e生物节律特点。144.安静状态时训练程度的生理指标(某一系统评价)A运动系统a骨骼与关节b肌肉B氧运输系统a血液b心脏血管c呼吸。145.不同训练程度的人体对定量负荷的反应。A有训练者工作开始时的机能动员快B有训练者工作时生理机能反应较低,而且是稳定状态C工作结束后的恢复阶段明显缩短a中枢神经系统b运动器官c心肺功能。146.最大运动负荷时训练程度的标志:a最大摄氧量和氧脉搏b氧债和无氧阈c连续心音现象。147.连续心音:运动员在进行特殊的剧烈的机能测验时,在恢复期内呈现1-3分钟的动脉血压的“零点”现象。即动脉血压的“零点”现象。148.为什么要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评定。如何进行运动机能评价?   A生理指标检查;晨脉、血压、体重、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定量负荷b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149.心率和血压在实践中的运用。(心率控制强度)P105-106150.儿童少年解剖生理的一般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P262151.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a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b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速度素质最先-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晚)c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或增快期。D各项身体素质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E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发展与年龄特征。152.瓦尔沙瓦现象: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进行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特征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后多,再恢复常量。称这种变化为瓦尔沙瓦现象。   “林加尔德”现象:在体操练习中,有很多支撑、悬垂,折体、回环等动作,常常要求胸廓与腹壁等部位同时或交替固定,因而使呼吸肌的活动受到限制,造成运动困难,丹麦生理学家林加尔德发现,在进行静止用力动作时,呼吸和循环机能变化没有运动后明显,这种生理方应称为林加尔德现象。   重力性休克:153.高原训练P340(新)154.短跑和马拉松比较。P281。
笔记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14、 前加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已处于被拉长状态,也就是说前加负荷是肌肉在一定的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大,收缩力量也愈大,但当肌肉初长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后肌力反而会下降;后加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阻力或给予负荷,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缩短。  15、肌肉收缩时伴有动作电位产生,用适当方法把伴随肌肉收缩的电位变化,通过电机引导出来,在经放大、记录,所得的图形就称为肌电图。16、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体液的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称为组织间液。存在于心血管内的称为血浆。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人体内环境。16、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毫升血液。18、在失血不超过全血量的10%的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3周至1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甚至还可稍微超过失血前的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补偿。19、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7.6个大气压或5776毫米汞柱)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成为等渗溶液,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成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则称为低渗溶液。20、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21、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红细胞在血流的推动下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时发生变形,回到大血管时又恢复原形。红细胞这一特性称为可塑性变形。22、在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为450-550万个,平均500万个;成年女子约为380-460万个。23、血红蛋白中的亚铁在氧分压高时(肺内),易与氧疏松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氧合作用。;在氧分压低时(组织内),与氧很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供细胞代谢之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氧离作用。24、正常人安静使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个,平均7000个。25、当外界微生物、细菌、移植物等侵入细胞内时,T细胞受这些抗原信息刺激变成致敏细胞,产生排斥反应,杀死外来的抗原,这种免疫作用称为细胞免疫。26、B细胞在抗原的直接或间接刺激下能大量分裂繁殖并变成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特异抗体——免疫球蛋白,并把抗体释放到血液中,称这种免疫作用为体液性免疫。27、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值减少,出现暂时性的贫血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28、心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功能“合胞体”。29、心肌能够自动地、按一定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自动节律性。正常的心脏总是由窦房结首先产生冲动,窦房结就成为心脏活动的起博点。由窦房结为起博点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成为窦性心律。30、心肌细胞具有传导性,一处产生了兴奋,能沿着细胞膜扩布,并能由一条肌纤维扩步到其他相邻的肌纤维。31、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既具有兴奋性。心肌兴奋性的高低也是用阈值来表示的。阈值高表示兴奋性低;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32、在实验条件下,给心脏一个额外刺激,或者在病理情况下,有房室束或其分支发生兴奋,都可引起心室收缩活动,而这次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额外)收缩。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33、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室的收缩期叫做心缩期,心室的舒张期叫做心舒期。34、正常人安静状态时,心率约在60—100次/分之间。35、心室收缩时,心肌变得坚硬,稍向左旋撞击胸壁而产生的搏动,称为心尖搏动。36、用引导电极至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叫做心电图。37、左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心脏每搏动一次,通常以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内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习惯上讲空腹安静状态下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38、最大心率与安静心率之差叫做心搏频率储备。  39、心理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为5升/分,最大负荷运动时一般人心输出量最多只能达到15—20升/分,而运动员可高达35—40升/分。40、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实在有一定足够量的血液充满血管的前提下,由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41、心室收缩是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或脉压。正常人安静时收缩压为10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0毫米汞柱。安静时,舒张压持续超过90毫米汞柱,即可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于50毫米汞柱,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则认为是低血压。42、每一个心动周期,由于大动脉内压力和容积变化,所造成管壁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43、正常成年人安静心律平均约为75次/分。44、经长期的耐力训练,安静时的心律可减少到35—60次/分,即运动性心动徐缓,这是因为训练时迷走紧张性增高和交感紧张性降低的结果。45、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强,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46、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性反射:当血液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血液酸性升高时,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使其兴奋,冲动延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一方面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强;另一方面也刺激心血管中枢,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脑和心脏的血流量增加,而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流量减少。47、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心律最多可降低到50次/分,这种现象成为窦性心动徐缓。48、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49、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平静呼吸;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膈式或腹式呼吸,以肋间肌收缩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肋式或胸式呼吸。50、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内压,气体进出肺泡是借助于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差。51、胸内压是胸膜腔内压力的简称。胸膜贴在肺表面的部分为胸膜脏层,贴在胸壁内表面的部分为胸膜壁层。52、肺在最大吸气之末所容纳的气体量,称为肺总容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500-2200毫升,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毫升;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男性为3500-4000毫升,女性为2500-3500毫升;平静呼气之后,存留与肺中的气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之后,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余气量,功能余气量是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一般的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故也称每分通气量。53、呼吸道既无呼吸上皮,也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称为无效腔或解剖无效腔,成年无效腔的容量为150毫升。54、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能呼出的气量,称时间肺活量;以适宜的快和深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55、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最大量约为19-20毫升,称为血液的氧容量;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氧含量,氧含量所占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氧饱和度。56、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出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57、在正常情况下,除维持体内的氧消耗外,还有一小部贮存待用,贮存在血液和肺中的氧约有1300-2300毫升,贮存在其红蛋白中的约有240-500毫升。58、每100毫升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氧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59、吸气时肺扩张能反射性的引起吸气中枢抑制,使吸气终止,并转化为呼气,此即肺牵张反射。                60、人体维持某种生理活动需要足够的能量,体内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称为需氧量;肌肉活动期与恢复期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每分中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每分需氧量。61、在肺换气过程,由肺泡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当人体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每分摄氧量达到最高水平,称为最大摄氧量;运动时以体内开始堆积乳酸为准绳,实际耗氧量占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律称为最大摄氧量利用率;无氧阈是指在递增运动强度时由有氧代谢功能到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运动强度,常以乳酸浓度为4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表示;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和无氧阈是反映人体耐力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62、在进行剧烈运动的过程中,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取决于物质的无氧分解,造成体内的氧亏负,称为氧债。63、肌肉在缺氧条件下收缩没有乳酸产生,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得到再合成所亏负的氧量,称为非乳酸氧债,他的最大限值为2.5升;肌肉在缺氧条件下较长时间的活动主要依靠肌糖原酵解生成乳酸来供能,在酵解功能过程中乳酸不断堆积,为氧化一部分乳酸而使其余部分的乳酸还原成肌糖原所负亏的氧量,称为乳酸氧债,它的最高限值约为12.5-17.5升。   64、食物在消化管内进行分解,变成可吸收成分的过程,称为消化。65、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66、各种食物的消化产物、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经肠粘膜细胞进入小肠绒毛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过程称为吸收。67、无机盐可借扩散、滤过、渗透等物理作用而被吸收,称为被动吸收。68、新陈代谢是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物质,同时吸收了能量的过程称合成代谢。机体把自身的物质进行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分解代谢。69、无氧氧化是指人体在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细胞内的糖原,人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产生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也称糖酵解。70、糖原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称为有氧氧化。71、一般正常成年人氮的收支经常保持平衡;如果食物中蛋白质摄取量不足,而消耗的蛋白质超过摄取量,则称负氮平衡。72、食物在体内氧化过程中,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氧热价。而每一克食物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事物的热价。73、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7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摄氏20度的环境温度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单位时间内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健康成人的基础代谢率为每小时每千克体重消耗能量1千卡。75、有氧氧化系指糖、脂肪、蛋白质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二磷酸腺苷再合成三磷酸腺苷。76、无氧氧化供能包括在无氧或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由ATP和CP分解功能(称非乳酸能)和糖原无氧分解供能(称乳酸能)两种形式。人体负氧债能力大小,是无氧氧化供能的标志。77、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直肠温度平均为37.47-37.5;凌晨2-6时体温最低故称基础体温。78、排泄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只把上述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79、当血糖浓度高于160-180毫克%时,肾小管便不能将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液,血糖的这个浓度叫做葡萄糖的“肾阈”。80、尿中所含蛋白质叫尿蛋白,含有蛋白质的尿叫蛋白尿。

相关话题/体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