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变异和育种:
一、名词解释:
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一种,泛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营养缺陷型:某一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能力,因而无法再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诱发突变:指通过人为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定向培育: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自发突变,并采用特定的选择条件,通过对微生物群体不断移植以选育出较优良菌株的古老方法。
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过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
衰退:是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的现象。
复壮:指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
二、简答、论述:
1、基因突变的特点:
⑴自发性; ⑵不对应性; ⑶稀有性; ⑷独立性;
⑸可诱变性; ⑹稳定性; ⑺可逆性。
2、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
Luria的变量实验(彷徨实验)
Newcombe的涂布实验
Lederberg的影印平板培养法
3、如何防止菌种的衰退?
⑴控制传代次数; ⑵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⑶利用不宜衰退的细胞传代; ⑷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微生物生态:
一、名词解释:
大肠菌群:指任何可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杆状、无芽孢、兼性厌氧的肠道细菌。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正常菌群失调:宿主的防御功能减弱、正常菌群生长部位改变或长期服用抗生素等制菌药物后,正常菌群失去平衡,大量繁殖,变成致病菌。
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二步发酵生产维生素C)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地衣)
富营养化:指水体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表面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BOD:生化需氧量,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COD:化学需氧量,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用强氧化剂将其氧化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二、简答、论述:
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⑴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
⑵物质循环的重要成员;
⑶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⑷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
⑸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
2、为什么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⑴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碳源、氮源和能源;
⑵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的浓度也很适合微生物的发育;
⑶土壤中水分的变化较大,但基本可以满足微生物的需求;
⑷pH5.5~8.5之间,适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
⑸渗透压不超过微生物的渗透压;
⑹空隙中充满空气和水,为耗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⑺土壤具有保温性,与空气相比,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变化不大。
传染与免疫:
一、名词解释:
传染:是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传染病:是一类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另一些个体的疾病。
毒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是菌体对宿主体表的吸附、向体内侵入,在体内定居、生长和繁殖,向周围组织的扩展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以及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
类毒素:用0.3%~0.4%的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为类毒素。
抗毒素:将类毒素注射入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称抗毒素。
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先天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能力。
血脑屏障:一种可以阻挡病原体及其有毒产物或某些药物从血流透入脑组织或脑脊液的非专有解剖构造,具有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脑血管及星状胶质细胞组成。
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和胎儿的绒毛膜共同组成。当它发育成熟后,具有保证母子间物质交换和防止母体内的病原体进入胎儿的功能。
特异性免疫:是相对于上述非特异性免疫而言的,其主要功能是识别非自身和自身的抗原物质,并对它产生免役应答,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
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映的大分子物质,一般具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半抗原:缺乏免疫原性而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二、简答、论述:
1、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
|
外毒素 |
内毒素 |
产生菌 |
G+ |
G- |
化学成分 |
蛋白质 |
脂多糖(LPS) |
释放时间 |
活菌随时分泌 |
死菌溶解后释放 |
抗原性 |
完全抗原 |
不完全抗原 |
毒性 |
强 |
弱 |
引起宿主发烧 |
不明显 |
明显 |
制成类毒素 |
能 |
不能 |
存在状态 |
细胞外、游离态 |
结合在细胞壁上 |
热稳定性 |
不稳定 |
耐热性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