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捕食食物链 绿色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食物链
105碎屑食物链 以吃死生物或腐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106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07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108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
109净初級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
110总初級生产量:GP=NP+R
111初級生产力: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速率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
112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kg/m2)。以鲜重或干重表示。
113现存量:是指绿色植物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及枯枝落叶掉落后所剩下的存活部分
114次级生产: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115分解 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还原为无机物,释放能量
116碎化: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
117异化: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的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
118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淋洗出,完全是物理过程。
119生物小循环: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120库: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如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等。
121流通量: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的转移量。
122周转率:=流通率/ 库中营养物质总量
123周转时间:=库中营养物质总量/流通率,即移动库中全部营养物质所需要的时间。
124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
125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126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
127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大题
一、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
1、按生物组织层次划分:分子、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到全球。(传统上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只从个体水平开始)
2、生物类群划分: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
3、生物栖息环境划分:水生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海洋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等等。
4、应用领域划分: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旅游生态学、污染生态学
二、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1)森林生态系统占居空间大,是物种繁多的巨大基因库。占陆地面积近30%,占60%以上的生物量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2)森林生态系统具体十分复杂的结构。具有明显的成层结构
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森林植被是在气候条件与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下,即有明显的经纬向水平分布,又有山地的垂直分布带谱。
4)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具有很高的自调控能力。能自行调节和维持系统的稳定结构与功能,保持着系统结构复杂、生物量大的属性,
5)森林生态系统有着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三大效益)
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经济效益:指从森林中直接获取木材和其他产品的直接效益。
2)森林的生态效益:指森林在维持生物之间、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所具有的一切作用。通常包括固碳释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轻水旱灾害等
3)森林的社会效益:指由于森林的存在而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方面起到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包括美学效益、游憩效益(森林浴)、 教育价值 等方面。
四、生态因子作用规律
1、综合性:环境中各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A)一个因子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B)一个因子的生态作用需要有其它因子配合才能表现出来,同样强度的因子配合不同,生态效应不同。
C)不同生态因子的综合,可产生相似或相同的生态效应。
2、非等价性:
组成生境所有的生态因子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所必需,但在一定条件下必有一个或两个起主导作用。
主导因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间、空间、植物种类、同种植物不同发育阶段而变化。
3、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
前面提及各个生态因子作用的非等价性,但对生物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另一因子增加而得到调剂或补偿,仍会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然而,生态因子之间又是不可代替的,温度再高也决不能代替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土壤养分再丰富也绝对代替不了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中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5、直接作用性与间接作用性
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1)这一定律适用于稳定状态。
(2)要考虑因子的相互作用(替代和颉颃作用)。
2、限制因子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