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诊断学》考点精要
表1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朝代 |
医家与著作 |
特点 |
战国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
一是在诊断方法上涉及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二是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加以考虑;三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贯穿了诊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 |
《难经》 |
特别重视脉诊,提出了独取寸口诊脉法 |
|
西汉 |
淳于意(仓公)创诊籍 |
开始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以及方药等 |
东汉 |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
是辨证论治的创始人 |
西晋 |
王叔和《脉经》 |
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象,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
晋代 |
葛洪《肘后备急方》 |
对天行发斑疮(天花)、麻风等传染病,基本上能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上作出诊断。是对黄疸病人作实验观察的早期记载 |
南齐 |
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
|
隋 |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
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 |
唐 |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 |
|
王超《水镜图诀》 |
食指络脉诊法(小儿指纹诊法)的创始人,是由《灵枢·经脉》“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 |
|
宋 |
陈无择(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是病因辨证理论与方法比较完备的著作 |
南宋 |
崔紫虚《崔氏脉诀》 |
是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24脉 |
施发《察病指南》 |
诊法的专著,并绘脉图33种,以图来示意脉象 |
|
元 |
敖氏《点点金》《金镜录》 |
分12图,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36图,即为现在所见的《敖氏伤寒金镜录》 |
金元之世 |
戴起宗《脉诀刊误集解》 |
对脉学颇有贡献 |
滑寿《诊家枢要》 |
为脉诊的专著,载脉29种 |
|
刘昉《幼幼新书》 |
论述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
|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
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 |
|
明 |
张介宾(张景岳) 《景岳全书》 |
其中的“脉神章”、“十问歌”、“二纲六变”之论等,对后世的影响甚大 |
李时珍(李濒湖) 《濒湖脉学》 |
详述27种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 |
|
李中梓(李士材) 《诊家正眼》 |
把脉象分为28种 |
|
申斗垣《伤寒观舌心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