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通论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 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 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 Archaeology 一次翻 译而来的。Archae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 17 和 18 世纪,一般是
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 19 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 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 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如 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 对象。
1.遗物。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 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 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遗迹。 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 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 壕沟、汲水的井等。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 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有些则是人 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遗址。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 的废墟。
4.考古学文化。 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 存共同体。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 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如“旧石器 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 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 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 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 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 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
分期方法。 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 发展阶段的分期法。
三分法:1819 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 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六分法: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 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G.基耶里克)—
—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中国考古分期。
年代 |
中国考古分期 |
三分法 |
二分法 |
|
1644 |
||||
宋元明考古 |
铁器时代 |
历史时期 |
||
960 |
||||
隋唐五代考古 |
||||
581 |
||||
魏晋南北朝考古 |
||||
220 |
||||
秦汉考古 |
||||
-221,-475 |
||||
夏商周考古 |
||||
|
||||
4000+-B.P |
青铜器时代 |
|||
新石器时代考古 |
石器时代 |
史前时期 |
||
12000+-B.P |
||||
旧石器时代考古 |
||||
200 万年+-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