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史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考研同样适用(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18


     新生代。

27,什么是印支运动?它对中国东部的地质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1)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
注:主要是在东亚地区,时代主要是三叠纪,但实际上从二叠纪的后期就已经开始了。
(2)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引起我国南方普遍海退和中国大陆的形成。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东部地区三叠纪以前以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古地理格局从此结束;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边缘之间的斜向俯冲,激发了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强烈的构造岩浆运动;与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印支运动以后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注:华南华北由分割状态变为合在一起,有了中国大陆的雏形;
印支期以前中国为“南海北陆”的局面,印支期之后变为东西抗进(东边为火山活动带,西边为大型盆地,是由于侏罗白垩纪太平洋板块俯冲的结果)。

28,什么是燕山运动?它在中国东部的表现是什么?
答:(1)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
(2)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白垩纪中、晚期出现辽东、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线以西的大型盆地趋向萎缩。川滇地区更为明显。燕山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都有重要影响。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东缘和对美洲大陆西缘的俯冲,形成环太平洋火山活动带。

注:燕山运动在中国东部的表现:在中国东部形成陆内造山带,中国东部开始出现强烈的扩张活动。
燕山运动是印支运动在中国大陆的延续;
燕山运动的重要意义它代表了两种不同形式的造山运动,陆缘造山(板缘造山,由于板块边缘碰撞)、板内造山(由于太平洋板块插入亚洲大陆下部,在中国底部造成岩石圈增生,后来又由于去根作用导致它再度活化有关),

29,从岩石圈地壳演化的阶段性看,它表现出一些重要的阶段性。Archean(太古宙)期间地壳演化主要表现为什么特征?Proterozoic(元古宙)主要表现为什么特征?Proterozoic(元古宙)晚期的Sinian (震旦纪)什么特征?这些特征是否具有全球的大致同时性?那么显生宙期间岩石圈演化主要表现为那种构造运动形式?
答:Archean(太古宙)(3.8-2.5Ga)期间地壳演化主要表现为陆核形成阶段,目前认为27-30亿年间是地壳快速增长(克拉通化)期,具有全球大致同时性。
Proterozoic(元古宙)(2.5-0.54Ga)期间地壳演化主要表现为原始陆台形成阶段(或称为原板块的形成阶段),古元古代陆核继续增生,进一步成熟并复杂化,中元古代各主要原始陆壳板块初具规模,板块内部及其边缘普遍发育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裂陷槽,到新元古代晚期一批大型稳定的刚性岩石圈板块最后形成(也可以说是盖层的形成阶段)。具有全球大致同时性。

注:元古宙时期的特征为:岩石圈地壳演化具有全球性(反映了全球性的岩石圈演化的阶段性,而不是区域性的)。
Sinian(震旦纪)(0.8-0.54Ga)开始,地表所有大型稳定地块和重要的中间地块都已形成。具有全球同时性。
显生宙期间(0.54Ga-现今)岩石圈演化主要表现为水平构造运动形式,以各大板块的移动与碰撞、洋盆的产生与消失、以及其所引发的海平面升降变化为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具体运动方式不同。
注:显生宙以前没有板块,全球以垂直沉降为主;
显生宙以后有了大型板块之后,全球以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为主,实际上反映了岩石圈板块以刚性板块的水平位移为主。

30,试说明continental nucleus、proto-platform、sedimentary cover、orogeny、Pangea的概念。它们与板块构造如何联系?
答:(1)continental nucleus(陆核):是大陆地壳形成过程中最早阶段形成的硅铝质大陆块体,随后的大陆围绕其生成,因而它构成大陆的核心。地球在原始熔融状态因重力分异而使较轻的硅铝物质与较重的镁铁物质分离,几经反复熔融、上浮冷却而成的块体,并由分散状态逐渐聚合而具一定规模的硅铝质原始大陆地壳物质。它们在长期演化历史中形成早期稳定陆壳区块,即大陆地壳最早阶段的陆核。
(2)proto-platform(原始地台):是大陆地壳的一级构造单元。由地槽旋回结束转化而成,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陆台形态浑圆或近卵形,地势起伏不大,直径可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其特征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①下构造层称褶皱基底或结晶基底,由巨厚的、强烈褶皱和广泛变质的复杂岩系组成;②上构造层称沉积盖层,由未变质的、厚度较小和产状平缓的沉积岩层组成。上、下构造层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标志陆台的基底和盖层分别经历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通常把前寒武纪(或前震旦纪)末期以前结束地槽旋回转化为相对稳定地区,其基底属于前古生代的,称为古地台。
(3)sedimentary cover(沉积盖层):是以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覆盖于地台基底之上的沉积岩层之统称。因为盖层形成于稳定的构造发展阶段,以浅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厚度相对较小,而且在空间上分布广泛,岩相变化很不明显。通常盖层的变形微弱,岩石一般未变质,少见有岩浆活动。
(4)Orogeny(造山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这种运动常表现为岩石水平方向的挤压和拉伸,也就是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以及形成褶皱和断裂,在构造上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和地堑、裂谷等。
(5)Pangaea(联合古陆):有全陆地(all earth)的意思,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间形成的那一大片陆地。由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所提出的。

原始陆核的是大陆生长的核心,大陆围绕陆核生长形成了原始地台也就是现在与板块构造中相对应的板块。地台的上半单元被称为沉积盖层。在震旦纪,地球表层所有大型稳定地块均已形成,之上一般为稳定沉积盖层。按照板块构造的理论,正是由于这些原始形成的板块在软流圈之上不断发生移动(离散、汇聚、转换)控制着地表的构造运动。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这些原始形成的板块的汇聚边界会发生强烈的挤压,形成褶皱山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造山运动,其下可以形成海沟。多个板块汇聚可以互相联合也就在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形成了pangea(联合古陆)。因此,之前形成的陆核、盖层、pangea等是板块构造理论提出的物质基础及依据,板块构造是对这些现象的形成的综合解释。

相关话题/地史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1古生物与地史学考研真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1古生物与地史学考研真题 一、填空题 1.山东张夏寒系剖面划分 2.贵州贞丰三叠系剖面划分 3.中国主要矿产(四五个空) 4.化石的四个类型: 5.化石等级 二、名词解释 1.相关律和重演律 2.背景灭绝与集群灭绝 3.缝合线定放及其类型 4.燕山运动和晋宁运动 5.构造施加和构造阶段 6.象州型和南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8
  • 《古生物地史学》习题带详细答案解析 考研参考
    第四章 1、原生动物概述:筳 真核单细胞动物;是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有机体;个体微小;具有类器官;有些种类具有骨架或能分泌外壳;生活于淡水、海水及潮湿的土壤中。 2、古生物学家把生存时限短\地理分布广\保存好\易于在一定地层中发现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3、蜒壳的基本形态及构造?指出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1-03
  •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考试突击专用)
    一、名词解释(BCDFGHJLMQSWXYZ) B 1、补偿盆地:沉积盆地的基底下降速度和沉积速度大体一致,古水深基本不变、岩相类型不发生较大变化的盆地。 (非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 2、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该种化石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它们是特定地质时代 ...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