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2015年古代文学考研综合二第四题出处
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殴阳生。张生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弗能明定。是后鲁周霸、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云。(——出自《汉书·儒林传》)
西北大学2014年古代文学考研综合二第一题
关于“大音希声”的一些补充资料
钱锺书《管锥编》、《谈艺录》之涉及音乐与音乐美学者,可称为乐论。其中不无高见,但也有一些令人难以苟同。现提出数则,与之商兑。
(一)关于“大音希声”
《管锥编》449—450页释《老子》之“大音希声”命题,有如下文字:“‘大音希声’,„„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庶几乎。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寂之于音,或为先声,或为遗响,当声之无,有声之用。„„静故曰‘希声’,虽‘希声’而蕴响酝响,是谓‘大音’。”此说便有待商榷。 “大音希声”一句出于《老子》之《四十二章》,该章全文是对“道”的赞颂,是从各个方面说明“道”的特征。“大音希声”一句也是如此,故其原意与音乐无关,而在从声音这一角度说明“道”的一个特性——听之不闻而蕴含至和。如作引申,则可理解为合乎“道”的特性的音乐,即理想的音乐。而所谓理想的音乐,从全章、全书看,又有两层涵义:一是此乐无声,无为而自然,朴素而虚静,至善至美,不会由美变丑,是永恒的音乐美,绝对的音乐美,故曰“大音”;二是“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自然、无声之至乐是一切人为、有声之乐的本源。而《琵琶行》之“此时无声胜有声”则是就人为的有声之乐而言,其“无声”虽可胜于“有声”,却不能脱离“有声”而存在,也就不具有高于“有声”的意义;其音乐既不能视为“希声”,更不能称为“大音”;其思想或可与《老子》有无相生之意相通,与“大音希声”则是形似而实不同。用“此时无声胜有声”释“大音希声”,既是断章取义,又是望文生义,其释与《老子》旨趣相去甚远。
(二)关于“知音者乐而悲之”
西汉王褒《洞箫赋》在赋箫声之美及其感人功效时,有“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者怪而伟之”之语,《管锥编》946页据此得出结论,说“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汉魏六朝,风尚如斯”,949页又认为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感受美物,辄觉胸隐然痛,心怦然跃,背如冷水浇,眶有热泪滋等种种反应”。此说是以美感与痛感相连的心理现象,即从一般美学的角度说明“知音者乐而悲之”,而汉人之所以出现此种意识与观念,则与他们的生活实践、音乐实践有关。就生活而言,人生多忧患,“不如意事常八九”,在群体束缚个体的不合理社会中就更是如此,即便贵如帝王也不能例外。这就决定人既需要借悲歌悲乐以抒情,也能从悲歌悲乐中产生共鸣。所以中山靖王刘胜朝见武帝时才会闻乐而泣,说“臣闻悲者不可为絫欷,思者不可为叹息。„„今臣心结日久,每闻幼吵之声,不知涕泣之横集也”(《汉书·景十三王传》)。就音乐而言,春秋战
国时期悲歌悲乐己大量涌现,至于汉代,更是大江南北、举国上下所唱所奏多为悲歌悲乐,不仅汉乐府多悲歌,《古诗十九首》全是悲歌,而且,《史记》、《汉书》所载音乐史料也以悲乐为多。这种生活实践、音乐实践反映于美意识领域,便出现了“知音者乐而悲之”的思想,即不仅肯定悲乐,肯定悲乐之美,还进而认为悲乐更美更感人,因而“悲”可作为“美”的代词。
“觉胸隐然痛,心怦然跃,背如冷水浇,眶有热泪滋”并非人感受一切美物时必然产生的反应,而是感受大美时所特有的反应。因感受大美而觉胸隐然痛,因深受感动而至于泪下,与听悲乐的感受也不同,前者是快感、美感中伴有痛感,后者是痛感中伴有快感、美感,后者是悲而前者不是悲。“知音者乐而悲之”,其“悲”也不是悲,而其思想则既与感受大美时的反应无关,也与“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无关,它只是由于高度肯定悲乐之美,而把“悲”当作“美”的代词而已。
关于以“悲”作为“美”的代词,我们还可以从汉代其他文献中找出一些例子。如西汉《淮南子》有如下文字:“徒弦不能为悲。故弦,悲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悲也”(《齐俗训》),“不得己而歌者,不事为悲;不得已而舞者,不矜为丽。歌舞而不事为悲丽者,皆无有根心也”(《诠言训》),“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善举事者若乘舟而悲歌,一人唱而千人和”(《说林训》)。弦能奏悲音,也能奏乐音,故一、三两例中的“悲”都不能释为悲,它们都是“美”的代词。第二例以“丽”与“悲”相对为文,其“悲”更是“美”的代词。东汉《论衡》有如下文字:“唐虞时,夔为大夫,性知音乐,调声悲善”(《书虚篇》),“鸟兽好悲声,耳与人耳同也”(《感虚篇》),“饰面者皆欲为好,而运目者希;文音者皆欲为悲,而惊耳者寡”(《超奇篇》),“师旷调音,曲无不悲;狄牙和膳肴无淡味。„„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自纪篇》)。夔为乐官,以精通音乐著称,而从无善奏悲乐的记载,故其第一例之“调声悲善”就是“调声美善”。第二例说“鸟兽好悲声”,是因为其“悲”即指美,如“悲”指感动流泪,则其说便不可通,因为诚如《管锥编》所说,对于美的音乐,“文明人聆而悲涕,初民则聆而喜呼踊跃”(948页),鸟兽等而下之,更不可能闻美声而下泪。第三例以“好”与“悲”对举,第四例以“美”与“悲”对举,其“悲”为“美”的代词就更无可疑。以上文字都可作为“知音者乐而悲之”之“悲”是“美”的代词的佐证,也就都有助于说明《管锥编》所说末顾及汉代音乐实践与审美意识的特点,因而与王褒的实际思想不合,与汉人的实际思想不合。
(三)关于“听声类形”
东汉马融《长笛赋》描摹笛声时有“尔乃听声类形,状如流水,又如飞鸿”之语,这涉及音乐心理学中的通感问题,《管锥编》982页因而说:“五蕴异趣而可同调,分床而亦通梦,此官所接,若与他官同,故‘声’能具‘形’。”但其中“‘声’能具‘形”一句不妥。“声”本身不能具“形”,音乐之声只能利用通感使听乐者想象其形状,故其“形”不在音乐作品之中,而只存在于听乐者意想之中。而“听声类形”之说则十分妥贴,它既涵听“声”可以得“形”之意,又说明此“形”并非直接来自视觉,而是凭借通感、联想,来自听觉,并非就在目前,而只存在于想象之中,故其“形”有间接性、模糊性、不确定性。显然,“‘声’能具‘形’”说远不如“听声类形”说能抓住音乐之“形”的特征。
(四)关于“声无哀乐”
三国魏嵇康有《声无哀乐论》,《谈艺录》290—291页释其意云:“乐无意,故能涵一切意。吾国嵇中散《声无哀乐论》说此最妙。„„至知声无哀乐之理者
中散以后,寥寥无几。„„《旧唐书》„„、《新唐书》„„皆载贞观二年定雅乐,太宗答杜淹曰:‘悲喜在心,非由乐也。’„„此外恐无多例。前乎中散者,则刘向《说苑·善说》篇雍门子周以琴说孟尝君,„„颇能透露中散之意。”《管锥编》1092页释“声无哀乐”论,其意与此完全相同,所举之例亦同。 此释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其一,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旨是强调音乐本身不能表现哀乐,故亦不能使听乐者产生哀乐,而《谈艺录》、《管锥编》所举嵇康后“知声无哀乐之理”的唐太宗驳杜淹之言、嵇康之前“颇能透露中散之意”的雍门子周说孟尝君故事却与此不同。唐太宗驳杜淹之言最早见于《贞观政要·礼乐》,其思想与“声无哀乐”论确有相通之处,即也认为决定听乐者感情体验的不是作为客体的音乐作品,而是主体(即听乐者)的心境。但唐太宗明言“乐声哀怨”,可见他并不否认音乐本身能表现感情(《旧唐书》、《新唐书》采用《贞观政要》此段文字而略有改动,但未改变其思想),因而其思想与嵇康毕竟不同,他不是“声无哀乐”论者,而是声有哀乐论者。雍门子周以琴说孟尝君故事所蕴涵的思想是:音乐只能使悲者悲而不能使乐者悲;听乐后悲的程度与听乐前悲的程度成正比;对于养尊处优、志得意满、乐而不悲者(如孟尝君),无论演奏者的技艺多么高超,也不能使之悲,但他如因某种原因(如孟尝君听雍门子周之言而为“破国亡邑”的前途担忧)而悲戚在心,则同样会听乐而悲。这就既说明音乐对人的感情的影响往往因听乐者心境的不同而不同,又说明音乐所能唤起的情感体验不是音乐作品所蕴含的,而是听乐者自身的。就这一方面说,它与嵇康思想也有相通之处。但它不仅没有否认音乐能表现哀乐,而且也并未完全否认音乐作品对听乐者感情的影响,故其思想同样不是“声无哀乐”论,而是声有哀乐论。
其二,“声无哀乐”论认为“和声无象”(音乐没有表现的对象),就此而言,或许可以将它归结为“乐无意”。但“声无哀乐”论又认为人们听乐后的哀乐不是来自音乐,而是“自以事会先遘于心”,是哀者自哀,乐者自乐,故明言“声音„„无关于哀乐,哀乐„„无系于声音”,明言“不可见声有躁静之应,切谓哀乐皆由声音”,更明确否定“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的见解,就此而言,却不能将它归结为“乐„„涵一切意”。把它归结为“乐„„涵一切意”,便是将“声无哀乐”论当成声有哀乐论了。
西北大学2014年古代文学考研综合二第五题
关于“大音希声”的一些补充资料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葬长陵。
这是《史记 高祖本纪第八》末尾的“太史公曰”。以前读到这里就卡。昨天中午坐在中山公园的草地上,感觉弄通了它基本的逻辑,段落里“循环”一词显然有提示作用,能感觉到在“忠”、“敬”、“文”、“ 僿”之间有逻辑关联,或承续或补救。
“忠”字卡人。汉字字义的模糊性,让人无法准确把握文意,只有一个一个地体会。“忠”是形声字。《说文》:敬也。从心中声。陟弓切。字面意即遵从内
心的情感,并将它投射到具体对象上,最一般地理解为“诚”。在上古与“中”通,比如《孝经》里说“难进而尽中”,《礼记》中说“中和,祗庸孝友。”司马光说“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
我理解为,“忠”遵从内心,带有强烈的意志指向,带有“竭力”义。《论语》“为政”中有一句,“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说,“孝慈”则“忠”,有血缘亲情出发,辐射其它社会关系。此处又将“忠”、“敬”并举,显然有别。
结合《史记》那句“故殷人承之以敬”,可以体会到,相对侧重内心的“忠”,“敬”更偏重外在气质,即“庄重”,带有更强烈的社会性,因为你要影响更多人。《说文》认为“敬”是个会意字,从攴从苟,意思是手拿鞭或棍子敲打,带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是恭敬、严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的一些出处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22
相关话题/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复习考研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 导 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 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 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 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 乡国的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04南开大学1998-2010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1998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台阁体 2.乐府诗 3.竹林七贤 4.《录鬼薄》 5.话本 6.谴责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建安风骨? 2.何谓诗六艺? 3.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主张。 4.词和散曲在体制上有何异同? 5.默写李商隐《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29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2003-2014年考博真题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考博参考书目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1《文献学讲义》 王欣夫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余嘉锡说文献学》 余嘉锡 上海古籍出版社 3《文献学概要》 杜泽逊 上海书店出版社 4《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5《校勘学释例》 陈垣 上海书店出版社 6《古籍印本鉴定概说》 陈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42015-2016年研究生专业排行榜:中国古代文学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重点学科 博士点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复旦大学 5★ 154 2 南京大学 5★ 154 3 北京大学 5★ 154 4 北京师范大学 ...考研报考信息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7-272015-2016年研究生专业排行榜:中国古代文学
排 名 学校名称 星 级 重点学科 博士点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复旦大学 5★ 154 2 南京大学 5★ 154 3 北京大学 5★ 154 4 北京师范大学 ...考研报考信息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7-272017考研专业解读之中国古代文学
要写这个专业的时候小编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本来这是小编小时候的梦想学的专业呢,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一个国家古老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更让人着迷,大浪淘沙,历史长河中消失的文化有多少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但能留下的一定都是人类的文化瑰宝,这个专业从名字上就充满了书香和古典。小编今天就来给 ...考研报考信息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7-27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1.先秦两汉文学方向本方向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基础文献、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行相应的科研、教学训练;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和专门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尤其在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领域,能够独立进行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同时,本方向还注重培养学生延伸和 ...考研专业介绍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7-27复旦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校重中之重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本专业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1)先秦两汉文学(2)魏晋南北朝文学(3)唐宋文学(4)元明清文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1)中国中世文学Ⅰ(汉魏-南北朝文学)(2)中国中世文学Ⅱ(唐 ...考研专业介绍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7-27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中国古代文学
一、概况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著名学者施蛰存、万云骏教授,是国内最早的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徐中玉、王元化教授是国内外声誉卓著的人文学者;马兴荣、陈谦豫、郭豫适、齐森华等资深教授,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积累也做出了突出成绩。早在上世纪三十年 ...考研专业介绍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7-27曲阜师范大学专业介绍:中国古代文学
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较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平,热爱并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有扎实的中国古代文学功底和现代学术意识、创新能力、掌握现代科研手段,能胜任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独立进行古代文学研究的次专门人才。二、研究方向1.中国古代小说研究2.中国古代戏曲研究3.中国古代 ...考研专业介绍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