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学城市设计原理考研复习讲义(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6-11-25


7.3    空间形态概念解析:意义的意义
            意义——功能    意义——行为    意义——心理
            意义——关系    意义——文化
            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7.4    空间形态概念解析:意义的传达—从空间到实体
1.    空间的“意义”何以为人所感知,从而空间成为场所?这就必须有物质要素对空间加以规定,通过对物质要素的把握和操作使空间具有“意义”,与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共鸣和交流,从而使空间成为我们生活中发生有意义事件(event)的区域,成为“塑造人陶冶人” (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的场所 。
2.    为空间的意义必须通过物质实体的存在来规定,空间意义的感知必须有物质实体为中介。
3.    要使城市空间成为人类聚居的有意义的场所,就必须从抽象的空间走向实存的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也就是通过对城市形态的把握和操作为具体的媒介和手段来塑造城市空间环境。
 
城市设计的历史——城市发展与理想城市的空间模式
1    古典城市的空间形态模式:
1.1    远古城市
1.    许多城镇都是沿河发展起来的;
2.    城市按照人们喜欢的风向来进行布局
3.    依据所在的地势,比如海岸的走向、河谷或山坡、环境等修建他们的城镇
4.    考虑到抵御水患的目的,修建在自然高地或人工高台上
5.    在城市形态上,具备了基本的布局形态,如矩形、椭圆形城市
6.    西方的城市以宗教思想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导思想
1.2    古希腊城市
1.    城市特点
1)    理性的城市总体布局:神、国家、人三位一体,各据一处,各个部分具有平等地位,保持均衡的关系,体现出对世界构成和社会生活的看法
2)    圣地建筑群:建筑群体组合在自由的布局中体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
3)    公共建筑群:城市广场是城邦精神和民主政治的体现。
4)    住宅区:方格网的街区具有严整的秩序,各种成分的市民混和居住,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平等性
2.    主导思想
1)    古希腊哲学思想强调对理性的追求,认为美与理性是不可分割的。
2)    “城邦精神”是古希腊社会政治生活平等、民主、开放反映,是古希腊的时代精神。
3)    以希波丹姆规划为代表的理想城市模式一方面体现了对理性(整体、秩序、和谐等)的追求,一方面又体现以城邦精神为代表的平等、民主、开放的时代精神
3.    雅典卫城
1)    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
2)    建筑布局没有采用简单而刻板的轴线关系
3)    建筑的形式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并在实践后所得到的成果
4)    在建筑布局上,不仅考虑到置身雅典卫城中所应处理的空间环境美及空间与周围山峦的秀丽景色的结合,同时还考虑到从卫城周围仰望卫城时的空间效果
5)    体现了为平民服务的思想。具体表现在卫城的南坡建有市民活动的中心,露天剧场和竞技场等
4.    米利都城
1)    由希波丹姆(米利都城及晋南城)重新规划,这个规划的意义是在公元前5世纪,西方首次系统采用了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格网。简直则布置在十字格网内。
2)    这种系统被公认为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标志着以宗教主义作为城市建设思想的时代已渐渐被理性标准时代所代替。
3)    缺点:将八方格网形式强加给城市,使许多道路出现了很大的坡度,而不得不用大量台阶来满足要求。
1.3    古罗马城市
1.    城市特点
1)    对城市的强制性界定和与自然的对立
2)    城市格局:与希腊城市的貌合神离
3)    帝国广场在城市空间形态中的作用
2.    主导思想
1)    罗马帝国的发展历程导致社会生活中对力量和财富的赞美和崇拜。疆域的无限扩张必然给国家的运作带来极大难度,需要有一种有别于古希腊城邦民主制,那就是神化了的中央集权制。
2)    罗马社会政治生活的状态导致了哲学和宗教的现实性和功利性。
3)    理想城市模式的缺失
3.    布局原则(HPU)
1)    以选址、分区规划、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神学思想作为城市布局的四个要素
2)    城市建设同样遵循了“米利都城规划”的形式——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剧场的建设。这些都体现出罗马时期注重华丽、雄伟的建筑风格。
4.    规划特点(HPU)
1)    因循了罗马人对宇宙的理解。城市由两条基线贯穿,两条基线代表宇宙的轴线,这两条轴线将城市分为四部分。
2)    筑成的方法借鉴了亚洲古代东方城堡的模式。正四方形的平面;正南北的走向;城中心的十字交叉路口正对四面的街道和城门。
3)    城门、街道对应帝王出生时的日出方向,避开敌人可能来犯的方向。
4)    在广场周围一般包括庙宇、政府、商场等,广场的建设扩大了原有的功能。这个时期著名的广场有: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罗曼努姆广场。
2    中世纪城市的空间形态模式
1.    城市特点
1)    自发的城市成长模式
2)    教堂的显赫地位
3)    “边界”的作用
2.    主导思想
1)    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基督教,其精神生活的状态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得到了体现。
2)    社会经济状况的时代特征,导致了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的衰退。
3)    “上帝之城”是对基督教精神的现实诠释,也是中世纪的理想城市模式。
3.    布局类型(HPU)
1)    要塞型——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军事要塞的居民点,慢慢地发展成为新的社区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2)    城堡型——以原有封建主的城堡作为基础,在其周围发展起来的。城堡的周围建有教堂或修道院;教堂周围的广场则作为城市生活的中心。
3)    商业交通型——所处位置均是有利于商品的交换并且能够作为商品的集散地。在商业、交通上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主要由要道、关隘、渡口等发展起来,是手工业者、商人的聚居地。
4.    规划特点(HPU)
1)    中世纪的城市与古罗马、古希腊相比,规模较小
2)    城市选址多注意选在水源丰富、粮草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的地区
3)    城市大多是自发形成,以环状和放射状居多
4)    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城市的制高点、河湖水面、自然景色,并以此形成城市的特色
5)    以小教堂、小井台作为公共活动场地
6)    街道蜿蜒曲折,消除了狭长单调的街景,创造出一种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的城市景观
7)    从城市的功能来看,多属于综合性的广场。平面不一定规则,而广场多具特色,并位于城市中心
8)    城市的建设是“自下而上”的城市形态,在思想上注重生活和美学上的价值,被誉为“如画的城镇”
9)    运用色彩形成自己的环境特色
    中世纪著名广场:意大利威尼斯、意大利圣马可、西耶那坎波广场。
3    新古典城市的空间形态模式
1.    城市特点
1)    理性思想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反映
2)    城市总体布局和形态用严整的几何形式来比照反映宇宙和自然规律
(文艺复兴时期的平面图:中心化)意大利帕尔马洛瓦城市
3)    城市形态和空间设计中对“人”的关注
4)    世俗建筑在城市中获得了同宗教建筑同等重要的地位
2.    思想观念
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和新的市民阶层的出现,要求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开始在思想领域内反对宗教的大一统
2)    观念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使人类认识和探索宇宙与世界的能力不断被拓展,有助于新的世界观的形成
3)    对人的中心地位的确立,对人的理性能力的肯定,对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视
4)    规则的几何图形、理性的总体布局是众多的理想城市模式的共同的特征,体现出人文主义的影响
4    从工业城市到工业城市之后:机器时代的城市
4.1    从有限城市到工业城市
1.    社会经济
从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工业革命的前夜,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从广度、深度和变化的速度来看,比起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剧变要温和得多,这就把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城市所承担的职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把处于这样一种发展状态的城市称为“有限城市”。(肯尼斯•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2.    思想观念
虽然经历了从古代哲学到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系列变化,但其主流仍然坚持了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即“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思想的关键就是“他们想要钻透人性和神性、世界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他们努力把整个自然界归为一条唯一的原则,并把宇宙的各种现象都归纳为一条唯一的规律,他们力求把一切道德的义务以及真正革命的秘密,都囊括在一条唯一的行为规则之中”,认为世界是万物都能够、都应该体现出这种原则和规律。(孔塞多:《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
3.    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者和建筑师热衷于把城市和建筑作为一种可全面操作和把握的物质形态,并且试图以城市建筑的物质形态来比拟或隐喻关于对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构成的思想观念。而工业革命以前的“有限城市”下“有限” 的城市发展水平,亦使这样一种设计城市的方式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从而城市(规划)设计成为塑造“时代的精神”纪念碑的重要手段而带有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4.2    工业革命与城市发展
“由于理想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交流方式被被在整个19世纪中不断得到完善的崭新方式所代替,这为人口的大规模迁徒创造了条件,并提供了历史加速的节奏,更紧密适应的信息。铁路、报纸和电报将逐渐替代空间作为信息手段。”(弗朗索瓦•肖埃,转引自肯尼斯•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相关话题/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