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 自己整理(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1-11


4、《国际先驱论坛报》美国企业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性英文日报。前身是美国人贝内特1887年10月出版的《纽约先驱报》欧洲版。二战期间曾停刊。1944年复刊,1967年启用现名。
目前股份分属惠特尼电台电视台公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
该报注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闻。还通过卫星传版在伦敦、马赛、罗马、迈阿密、香港等地印刷发行。行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美国资产阶级观察世界、传播观点的主要阵地。
5、《法兰西西部报》法国最大的地方报。前身是1898年创办的《西部闪电报》,1944年改用现名,总部设在莱纳。该报最大特点是刊登大量地方新闻,辟有农业、海运等地方经济专栏、专版。
6、《回声报》法国具有相当权威性的经济日报,也是西方国家经济类主要报纸之一。原名《出口回声报》,1908年由斯克雷兄弟创办。《回》经济报道比重大,占全报篇幅的80%以上,内容涉及国内外几乎所有经济部门。该报内容富有针对性,注意为财政、经济界人士提供最需要的信息。主要读者对象为企业主和工商业管理人员。

二十六、法新社的前身是哪家通讯社?简述其当前的“发展与多样化”的经营方针。
法新社全称“法国新闻社”,二战后,法国政府将战时四家反法西斯通讯机构合并,于1944年9月组成的,总部在巴黎。其社址、设备均为原哈瓦斯社所有,职员也大多是原哈瓦斯社的职工。
法新社当前的经营方针是“发展与多样化”。所谓发展,指改善原有产品,精益求精;多样化则指推出新产品,不抱残守缺,推出的新产品指新的新闻产品。80年代以来,法新社拓展的服务领域有:创建信息库,开展微电脑信息咨询服务。

二十七、法国广播电视事业开始于何时?它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1922年法国邮电部在埃菲尔铁塔上架设发射天线,用长波定时播出节目,标志着法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开始。
法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大致可以分四个阶段:
(1)国营为主、允许私营的时期(1922~1945年)。
广播诞生后,法国私营电台纷纷出现,1923年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广播事业为国家专利,私人只有经邮电部特许方可经营,并且不得妨碍国营广播和公共利益。这一时期,法国广播事业有了初步发展。1935年法国开始电视试播,1938年定时播放少量的电视节目。1940年德军侵人法国,打断了法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正常发展。
(2)国家垄断时期(1945~197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戴高乐政府接管了国内所有的广播设施,1945年颁布法令,取消私营电台特许经营制,不再允许私人经营广播,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国家垄断体制。在管理形式上曾有过多次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广播电视国有国营的基本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历届政府都保持着对广播电视的直接控制,广播电视在政治和业务上的独立性是难以同其他西欧国家相比的。这一时期法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规模有了重大发展。
(3)分散经营体制时期(1974~1982)
分散经营体制改变了政府具体管理的方式,但并没有解除政府对广播电视的垄断。在实行分散经营体制后,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安排更适合较为广泛的受众,在创作方面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在新闻方面对政治方针指示也有更多的独立性。
(4)逐步开放时期(1982年以后)。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着手体制方面的改革,1982年通过新的《视听传播法》,允许民间广播存在。此举不仅发展了公私并存的格局,而且使私营电视的总体势力超过了国营电视。
密特朗的改革促成了私营与国营广播争夺受众局面的形成。法国《世界报》称密特朗是“伟大的电波解放者”,是“电波解放的原动力”。

二十八、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日报出现在德国?
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古登堡改进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发明了欧式印刷术。由于国家的分裂、长期的战争和黑暗的专制统治,德国到16世纪末是欧洲封建统治势力最薄弱的国家。
近代报刊产生的标志是定期刊物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诞生于德国。1609年,德国境内出现两种周报:沃尔芬比特尔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以及斯特拉斯堡的《报道》。这两份周报是德国最早的定期出版物。1650年,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新到新闻》,这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日报。

二十九、拿破仑发动的战争对德国出版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拿破仑发动的侵略战争使黑暗的德国各邦接受了一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报刊也相继出现。在拿破仑占领过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些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报纸,如《科伦日报》、《知识界晨报》、《莱比锡日报和公报》等。

三十、为什么十七八世纪后德国报刊发展的步伐比美、英、法等国迟缓?
17、8世纪的德意志封建割据,邦国林立,政治经济远比美英法落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国报业的发展。
三十一、《新莱茵报》创办的背景与经过怎样?它的宣传有何特色?该报对后来的无产阶级报纸有何影响?
《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其创办背景和经过: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来到巴黎,为未来德国革命进行舆论上的准备。为了传播革命思想,贯彻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的政治纲领,领导分散在各地的盟员的斗争,马、恩决定在德国创办大型日报。1848年6月1日这份大型日报正式出版。为了继承《莱茵报》的革命传统,又表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所以定名为《新莱茵报》。《新》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但为了团结更多的人,这份报纸在刊头上标出“民主派机关报”字样。编委会由八人组成。马克思任主编,恩格斯为他的助手,实际上的副主编。两人除负责报纸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还经常为报纸撰稿。
马克思领导编委会的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器重编辑们的才华,科学分工,用其所长;二是要求编辑既做报纸工作,又参加社会活动,把办报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
《新》除周一外,每天出版。十分重视新闻的时效性,遇到重大消息出号外。发行以订阅为主,也有零售。发行中的最大困难是经费。马克思为这份报纸一贫如洗。1848年9月,报纸一度停刊。后随革命新GC的出现,又复刊。由于编辑部人员遭到迫害,马克思等人被莱茵省警察厅驱逐,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
宣传内容:
《新》是适应德国革命的需要创办的。它始终不渝地宣传《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中规定的革命纲领和路线:对内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对外推进反对沙皇俄国的战争。这是德国革命的两项基本任务,因而也是《新》宣传内容的两个基本方面。此外,《新》还针对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阻挠纲领贯彻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驳。报纸阐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意义,指出无产阶级一定要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取革命的领导权,为把这场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还没有足够的力量领导德意志的统一,而资产阶级依然软弱无力,统一德国的领导权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鲁士手中。
宣传特色:
第一、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
原则性: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分析问题,坚决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策略性:对不同对象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第二、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
《新》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广泛而灵活的通讯员网;重视读者来信;编辑部成员直接参加群众活动。
第三、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
《新》是无产阶级的旗帜与号角,它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报道,都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浓缩着强烈的爱憎。《新》文风鲜明生动、尖锐泼辣。特别是对敌的讽刺揭露,更是犀利无比,战斗力极强。

三十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发展过程如何?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以1848年的《新莱茵报》为界,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段。
㈠第一阶段(1848年以前)
作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报刊理论。马克思认为,报刊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总裁力量,即社会的“第三种因素”。 他进而指出,报刊应当是政治因素,而非官方因素,不以官方意志为出发点;是市民的因素,但不直接和个别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赞美出版自由,追求出版自由,并把自由报刊看作是社会的仲裁力量,这与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主张是十分接近的。
马克思还认为,要想完整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各种报刊需要配合和补充。因此他提出应当允许各种报刊独立自主地发展,允许它们有自己的报道方面,不要压制人们的精神自由。
㈡第二阶段(1848年以后)
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的成熟,马、恩也有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马恩早期的自由报刊思想也随之为无产阶级党报观念所取代。
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
马恩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必须遵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党的政策纲领。必须坚持党的立场、宣传党的策略纲领、贯彻党的路线。
关于报刊的使命:
马恩认为,报刊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关于报刊的作用:
马恩认为,报纸最大的好处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们的日刊发生不断地、生动活泼的联系。同时,杂志能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详细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剖析正在进行斗争的各政党的性质,以及决定这些政党生存和斗争的社会关系。
这些新闻观点显然已经褪去民主足以色彩,具有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性质。

三十三、19世纪后期被誉为“德国党的旗帜”的是什么报纸?它的大致状况如何?
俾斯麦政府通过的《非常法》颁布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失去了合法地位,无法在国内出报。为了抗击反动政府的迫害,继续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德国社民党的领导人决定在国外出版报刊。1879年9月28日,在马、恩的直接参与和支持下,《社》作为德国社民党中央机关报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后迁伦敦。
报纸出版期间,马、恩不断给以关心和指导,使《社》高举正义旗帜,同俾斯麦政府的反动政策,同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坚持了无产阶级的策略纲领。
《社》在《非常法》期间出色的宣传活动,使它成为当时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最重要的报刊之一。恩格斯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还赞扬《社》是德国党的旗帜。它也是德国社会民主党曾经拥有过的最好的报纸。1890年《非常法》废除后,《社会民主党人报》完成使命,自动停刊。

三十四、二战时期德国新闻宣传的情况如何?试对其分析批判。
二战期间,德国新闻媒介全部转入战时轨道,成为希特勒得心应手的宣传工具。为了达到宣传目的,纳粹的宣传工具置客观性、真实性原则于不顾,竭力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质,大搞欺骗宣传,愚弄德国人民。在进行国内宣传、煽动战争狂热的同时,纳粹政府还利用无线电广播进行针对盟国的宣传。
纳粹新闻媒介这种狂热的鼓噪和欺骗性的宣传,对德国民众具有很强的蛊惑力,使他们“义无反顾”地集合在法西斯战旗之下。成为希特勒庞大的战争机器的推动力。这种蛊惑人心的、煽动性的宣传被后人视为一种典型的宣传模式,即“纳粹式宣传”。

三十五、简述施普林格其人及其报业帝国。
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德国最大的报团。施普林格在战后创办了一系列报刊,获得成功。施普林格战前曾在沃尔夫通讯社和其他小报当过记者和编辑,战后继承了父亲的印刷厂,创办了一系列报刊。1946年创办广播周刊《听》获得成功。1948年创办《汉堡晚报》,两年间就成为联邦德国销量最大的报纸之一。1952年创办大众报纸《图片报》,发行量很快跃居全国报纸之首。紧接着又买下英军创办的《世界报》,把它办成了一份“高级报纸”。到20世纪80年代,施普林格报团已经成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大报团,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和《图片报》,最大的晚报《汉堡晚报》,最大的星期日报《星期日图片报》和《星期日世界报》,两家柏林报纸《柏林日报》和《柏林邮报》,最大的广播电视刊物《听》以及其他一些报刊。此外,还拥有两家通讯社。80年代末,还购买了东柏林《晨报》一半的股份,并向东欧国家渗透。

相关话题/外国新闻传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