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语言学概论真题答案
一.举例解释
1. 组合关系(知识点:书P42)
组合关系是语言符号链条上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句子内部词与词之 间、词内部语素与语素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系统中两种根本关系之一。不仅语言符号之间有组合关系,构成语言符号的音位和音位之间,意义和意义之间也有组合关 系。组合关系存在于现成的词或句子中,是实现了的关系。
如:“他做饭”中,“他”与“做饭”的主谓关系,“做”与“饭”的述宾关系都是组合关系。
2. 条件变体(知识点:书P71)
条件变体是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必须具备一定的语音条件。条件变体虽同属一个音位,但由于受语音条件限制,一般不能换用。
如:汉语普通话里/a/音位有5个变体:[a]、[A]、[ɑ]、[ɛ]、[æ],它们是互补的。
3. 义素(知识点:书P151)
是构成词义的最小的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又叫语义成分。常用义素分析法来区别有相似特征的一组词。
如:丈夫的义素有[+成年]、[+男性]、[+配偶]。
4. 亲属语言(知识点:书P196)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独立的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和对应关系。语系、语族、语支都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建立的。
如:汉语、藏语、苗语、壮语,他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5. 社会方言(知识点:书P189)
是由于说话人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阶级等社会特征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变体,是全民语言的分支。社会方言的特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主要在词汇上,如行业语、女国音等。
二.举例说明下列五对语音特征在汉语普通话中能否成为区别特征。
1.前:后
能舌面前、高、圆唇元音[y] 舌面后、高、圆唇元音[u]
2.圆唇:不圆唇
能舌面前、高、圆唇元音[y] 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i]
3.送气:不送气
能双唇、送气、清、塞音[ph]双唇、不送气、清、塞音[p]
4.塞:鼻
不能因为鼻音都是浊音,如[m]、[n];塞音都是清音,如[p]、[k],没有浊塞音,构不成对立,故不能成为区别特征。
5.双唇:齿间
不能汉语普通话没有齿间音。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
1.语言符号系统是两层性的。(知识点:书P40)
正确
语言符号系统是两层性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个系统靠组合和替换来运转。
2.有互补关系的音素都要归并成一个音位。(知识点:书P70)
错误
归纳音位的原则除了对立、互补,还有语音相似、经济性原则。有互补关系的音素并不一定都能归并为一个音位,只有在语音相似的前提下才能归并。如:汉语普通话中j、q、x与g、k、h是互补的,但语音差别很大,不能归并成一个音位。
3.一个语素只能有一个语音形式。(知识点:书P94)
错误
语素是有语音变体的,即一个语素可能有多个语音形式,如美(214)丽、美(35)好。
4有的词意义是精确的,有的词意义是模糊的。(知识点:书P147)
正确
精确性与模糊性都是词义的性质。一般来说,词义都具有模糊性,如“上午、下午、晚上”;而专业术语的词义是精确的,如“手表”就是“戴在手腕上的表”。
5.社会制度的突变可以引起语言的突变。(知识点:书P187)
错误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人们无时无刻不 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这样才能与人们的语言需要 相适应,而不至于影响人们的交际。如: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语言并没有突变。
四.简答
1. 人类语音音质的不同由哪些音素造成?(知识点:书P48)
(1)发音体:元音的发音体都是声带;辅音的发音体是口腔中阻碍气流的部位。
(2)发音方法:元音的发音方法都是气流冲击声带;辅音是气流冲破阻碍点而发出声音。
(3)共鸣器形状:只影响元音的发音。
2. 如何判断两个或几个音素是对立的?(知识点:书P69)
利用对立原则,即两个或几个音素可以在相同的语音位置上出现且可以区别词的意 义,这样的音素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的。处于对立关系中的音素不能被归并为一个音位。如:汉语普通话中,梨[li]、炉[lu]、拉[lA]中的元音[i] [u][A]就是对立的。 找由这些音素构成的最小对比对(组):找一个语音位置,把这些音素填入这个位置,看是否可以产生两个不同的词。
3.“菠菜”的“菠”和“菠萝”的“菠”是不是一个语素?(知识点:书P95) 不是
“菠菜”中的“菠”是剩余语素,表明这种菜的特点;“菠萝”中的“菠”不是语素,“菠萝”整体是一个语素。
引申一下:蝴蝶、苹果
(1)“蝶、果”可与其他单位进行同类替换,是一个语素,剩下的单位(蝴—、苹—)只有一种组合形式(蝴蝶、苹果),也应被看作一个语素,即剩余语素。
(2)“蝶、果”可替换,为独立语素,但“蝴、苹”不能替换,故“蝴蝶、苹果”为一个语素。
4. 语境对词义有哪些影响?(知识点:书P171)
(1)语境使语义固定化
多义词、同音词、同形词、有歧义的语言片段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只能表达这种意义,而不能表达那种意义。如:打铁(敲打)、打伞(撑)、打酱油(买)、打格子(画)。
(2)语境使语义具体化
在具体的语境中,概括的语义都落实为词语特定的所指对象,由概括的变成具体的。如:“今天我上课”:老师对学生说,即讲课;学生对老师说,即听课。
(3)语境使词、词组、句子产生临时意义。
如:乘客对售票员说“一张百货大楼”,“百货大楼”临时有了“到百货大楼的车票”的意思。
(4)语境使句子产生寓义。
如:“陈世美”,抛弃前妻、另结新欢。
5.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应该具备什么条件?(知识点:书P198)
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成为基础方言。什么方言能成为基础方言取决于该方言社会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条件。如: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主要是政治原因。
五.论述
1. 结合实例,论述动词有哪些语法范畴?(知识点:书P108)
由词形变化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类或聚合就是语法范畴。动词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时、体、态、人称。
(1)时:表示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刻之间的关系。
英语中有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
(2)体: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
英语动词有完成体、进行体和普通体三种。
(3)态:表示谓语动词和主语名词之间的施受关系。
英语有主动态、被动态之分。主动态动词不变,被动态由“be+动词过去分
词”形式构成。
(4)人称:表示谓语动词主语的人称。
英语动词(除be动词外),只有在现在时的条件下才能用词尾-s表示主语
的第三人称单数,在其他条件下动词都不表示出主语的人称。
2. 结合实例,论述句子的意义由哪些内容构成?(知识点:书P162)
由于句子是由多方面的要素构成的,因而它的意义就可以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
(1)词的意义。包括实词的词汇意义和虚词的语法意义。如要理解“我去北京了”这句话的意义,首先要懂得“我”(说话人自己)、“去”(表终点)、“北京”(中国的首都)、“了”(表完成)几个词的意义。
(2)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意义。包括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前者如上句中“我”与“去北京了”之间的陈述意义;后者如“我”与“去”之间的“施事
——动作”关系。
(3)句型意义。如:“我吃了那个苹果”是一般主谓句,表客观叙述一件事情;“我把那个苹果吃了”是把字句,表处置。
(4)语气意义。如:“小刘走了。”是降调,表陈述意义;“小刘走了?”是升调,表疑问语气。
(5)语境意义。首先,在一定的语境中,实词抽象的词义落实为具体的所指物,如 “我去北京了”,“我”指的是谁,“去”的时间、方式,在特定语境中都有了具体所指;其次,在特定语境中,句子还会传达出说话人的某种意图,如“七点 了!”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示提醒孩子起床、上班时间快到了、该看新闻联播了。再次,句子在特定语境中还可以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意义,如:“你站的不是地 方”中“地方”有“合适的/应该站的地方”的意义。
六.分析
1.下面两个句子错在哪里?结合这两个例子说明词语的组合要遵守什么规则?(知识点:书P165)
1)他千言万语说不尽对李老师热爱。
2)山的后面是一群群的马桩和牵着马走动的战士。
第一句错在“说不尽”后面应该跟体词性词组,所以后面改为“对李老师的热爱”。 当定语音节(对李老师)多于中心语音节(热爱)时,定中之间最好加上结构助词“的”。
第二句错在“一群群”只能修饰动物,不能修饰无生命的事物和人。 改为“是一排排的马桩和一群群牵着马走动的战士”。
词语的组合应该符合语法规则,词语之间在义素上符合搭配习惯的规则。
2.分析下面两个有歧义的语言片段,分析造成歧义的原因。
1)定中:你的这个倒霉蛋的弟弟 1)三个学生都是艺术学院的
2)同位:你就是这个倒霉蛋的弟弟 2)来自三个艺术学院的学生 语法歧义——句法关系不同语法歧义——句法层次不同
3.分析下面语言片段的层次,并说明其中含有哪几个词组、词和语素。
词组:两本儿;两本儿书;一份;一份报纸;两本儿书、一份报纸;收起来了;都收起来了;我都收起来了;两本儿书、一张报纸,我都收起来了
词:两、本、书、一、份、报纸、我、都、收、起来、了
语素:两、本、儿、书、一、份、报、纸、我、都、收、起、来、了 七国际音标注音
姐[tɕiɛ]面[miɛn]装[tʂuɑŋ]纸[tʂʅ] 学[ɕyɛ] 跑[pʰɑu]蓝[lan] 割[kɣ]赠[tsəŋ]冤[yæ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