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古代汉语考研真题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叶音
音韵学术语。也作“叶韵、协韵、协句”等。六朝隋唐,乃至宋后,人们因按当时语音诵读上古诗歌韵文,感到韵脚多有不谐,遂改读韵脚字音,以求和谐。这是因为人们不懂古今语音的不同,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2.等
传统音韵学概念。在等韵图中,一般用上下四格来表示四等,以表示韵母的区别。主要分析韵腹,也与介音有关:韵腹元音舌位比较低比较靠后的属一等,舌位前移、抬高,依次为二、三、四等;同一韵中有介音的属三四等,没有介音的属一二等。
3.浊上变去
音韵学术语。指中古全浊上声字变为去声字。如:《广韵》中的上声字“罢弟坐士”在现代普通话中读去声。
4.韵部
音韵学术语。简称“韵”。诗歌押韵字的分部。音韵学家把经常在一起押韵的字归为一部,如《广韵》分206个韵部。同一韵部的字,韵腹和韵尾必定相同。
5.石鼓文
隋唐之际,在今陕西凤翔县出土十块石鼓上的文字。每个石鼓上刻四言韵文一首, 已证明为先秦时代秦国文字。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6.隶定
本指隶书通行以后用隶书写定古文;后也指在楷书通行后用楷书写定古文字。也 称楷定。如:暜:隶定字普:隶变字
7.反训
训诂学术语。也叫相反为训、反义为训、倒语。指一个词语有相反、对的两种含义,表现在训释形式上,好像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意义正好相反。形成原因:某些事物本身具有相反、对的两个特征;字、词义的引申发展;通假。如:“治、肆、古,故也。肆、故,今也”。
8.对文
又叫对言。在平行的相同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应位置上的词。对文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阅读古籍时,如果了解对文中一个词的意义就可以推知另一个词的意义。如《史记·西门豹治邺》“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二简释下列著作(包括作者、时代、性质、价值等)
1.《释名》
训诂学著作。又叫《逸雅》。作者:东汉·刘熙。我国第一部探求语源的训诂著作。共八卷,27篇,收词1502条。
按意义分类编排。对不见经传而日常使用的词语收录较多,不避俗语。说明词本身的含义及命名原因。采用声训的释义方式,用音同、近的训释词的意义来说明被释词的意义,但大部分主观臆断。
清·毕沅《释名疏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2.《玉篇》
文字学著作。30卷。南朝·顾野王撰。鉴于当时语言文字使用十分混乱的现状
而作。体例:以楷书汉字为收字对象;改革传统部首系统,“以义相从”;注音以反切为主,偏用直音;释义比较详细;卷末附有《分毫字样》。
3.《切韵》
隋·陆法言《切韵》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是沟通古今语音的桥梁,可以借此上 推上古音、下推近代音和现代音。
4.《经典释文》
简称《释文》,作者陆德明。一部汇释儒道两家经典音义的训诂著作。共30卷,采集《周易》、《古文尚书》、《毛诗》等14部书的音义。先注正文,后注注文,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体例:摘字为音。
同类著作:唐·玄应、慧琳《一切经音义》
5.《经籍籑诂》
清·阮元。一部汇纂唐及以前经籍字义训诂资料的字典。按《平水韵》106韵分韵编排。训释方法:在每个字下分义项罗列唐以前各种旧注、字书、词书、韵书中的解释,解释相同、近的排列在一起。先排本义,其次列引申义,然后列假借义。
6.《经义述闻》
王引之著,校定古书古训,通其假借。
父子二人将校勘、训诂联系起来,“因声求义”。体例:每条都摘取被释词语为题,先引原文,再引他人校释,然后王念孙、王引之的辨析说明。
7.《古书疑义举例》
清·俞樾。帮助学习古文的人扫除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全书七卷,讲述辞例88条。内容广泛,涉及词汇、语法、语义、修辞、校勘等语文学问题。多方面系统地论述古人行文之例,立言之法。解决了古文中一些具体的疑难问题,归纳总结许多有关训诂校勘的规律。
8.《说文通训定声》
文字学著作。清·朱骏声著。十八卷。该书完全变更许书体例,拆散540部首,按古韵18部和谐声系统重新编排,每字先就字形考明本义,再据古书中通用之义分列为“转注、假借、别义”等,兼载“声训、古韵”。
三解释下列括号中的词。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邀”,邀请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顺着
3.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遮护
4.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遵循
5.事事(洞)明皆学问。练
6.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辅佐正职官员
7.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称(职)
8.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窄
9.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几乎、将近
10.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颤动
11.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倒下
12.发(愤)以抒情。愤懑
13.案剑瞋目,声如(乳)虎。刚出生的
14.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堤岸
15.雷震之声,可以鼓钟(写)也。知、得
16.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默无言。信使
17.(愿),吾爱之,不吾叛也。谨慎老实
18.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高明
19.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极点
20.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按照法律
四标点并翻译下面的古文。
标点:
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用木;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矣。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直悲夫甿竭其力,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
瓯、越间好事鬼,山椒水滨多淫祀。其庙貌有雄而毅、黝而硕者,则曰将军;有温而 愿、晰而少者,则曰某郎;有媪而尊严者,则曰姥;有妇而容艳者,则曰姑。其居处,则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陛级。左右老木,攒植森拱,萝茑翳于上,鸱鴞室其 间。车马徒隶,丛杂怪状。甿作之,甿怖之,走畏恐后。大者椎牛,次者击豕,小不下犬鸡。鱼菽之荐,牲酒之奠,缺于家可也,缺于神不可也。一朝懈怠,祸亦随 作,耋孺畜牧栗栗然。疾病死丧,甿不曰适丁其时耶,而自惑其生,悉归之于神。
翻译:
碑,是用来寄托哀思的。古时候用绳子将棺木吊进墓穴安葬,安葬时用大木头垫在棺 材下面,系上绳索,以便搬动棺材。后人在木头上写明死者的生平事迹来表彰他的功业德行,于是留下它不舍得丢掉,碑的名称由此得来。从秦汉以后,有功业德 行、施政办事的活着的人,也为他立碑,并且把木头换成了石头,这就失去了名称的原意。我为野庙立碑,并不是有什么施政办事的功业德行可以记述,只不过悲伤 农民竭尽他们的力量来供奉野庙里泥塑木雕的神像罢了。
瓯、越一带有侍奉鬼神的传统习俗,山顶水边有很多不该祭祀的祭供。那些庙中供奉 的神像,外表威武果断、黝黑硕大的,就称将军;和气谨慎、白皙年少的,就称某郎:老妇人外貌庄重而有威严,就称姥;妇女面容艳丽的,就称姑。供举神像的地 方,厅堂建筑得很宽敞,台阶筑得很高,左右种植着十分茂密的古树,女萝和茑萝在上面遮蔽了阳光,猫头鹰在树木间筑巢。神庙两廊中的神用车马和随从差役,众 多繁杂,奇形怪状。农民们自己塑造了这些神像,又对这些神鬼偶像感到害怕,跑来祭祀唯恐落在后面。大的杀牛来祭祀,其次杀猪来祭杞,小的也不下于杀狗、 鸡、鱼和菽来祭祀。平时祭祀用的家畜和酒,宁可家里缺少,也不能让神像缺少。如果有一天不勤勉,灾祸就随之降临,老人小孩,家畜牛马都战战兢兢的。疾痛死 丧,农民不认为恰巧遇到这个时候!自己不明白生老痛死的规律,全部归结到了神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