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古代汉语考研真题
一 名词解释
1.七音
在三十六字母中,按照发音部位可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称为七音
2.入派三声
全浊入声变阳平;次浊入声变去声;清入声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3.破读
又叫“读破”,用改变字的读音的办法来表示词义或词性的转变。其产生有两种 情况:1)表示词义的转变;2)表示词性的转变,与词类活用有关。 如:“王”本来是名词,读平声;作动词用时,读去声。
4.三体石经
建于三国魏,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三体石经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5.同声者必同部
段玉裁提出,指声符相同的字必然属于同一韵部。这一发现证明了《诗经》归部 的正确性,更扩大了韵部的归字。
二 简答
1.广雅
魏·张缉撰。共解释名物2343条,收集的都是不见于《尔雅》的古词古义。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打破文字形体束缚,以声音通训诂。
2.说文解字
文字学著作。作者:东汉·许慎。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 典。全书15卷,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结构分为540部,排列次序“始一终亥”,又按“据形系联”将形体相近的排在一起。每部中“以类相从”,根据 意义排列。释字体例:先义后形。说解文字原则:根据字形结构解释字义。首创按部首排列的体例。
缺点:对某些字形误解;拘泥字形解释字义。
3.马氏文通
训诂学著作。1898年,清·马建忠所著。《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方言
训诂学著作。全称《鞧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西汉·扬雄
我国最早的一部记载全国性实际方言情况的方言词典。按内容编排,共15卷,现存13卷。释词方式:列举不同方言中的同义词,用一个通名来解释,说明某词属于某地方言。将活的语言作为对象来调查研究。
缺点:词分类上缺乏严格界限;编排体例不够科学,难于检索。
晋·郭璞《方言注》、清·戴震《方言疏证》、清·钱绎《方言笺疏》
5.中原音韵
作者:元·周德清。该书是为指导元曲制作而编写的一部韵书,全书共二卷,前卷为韵书,后卷为附论,列《正语作词起例》及作词诸法。
体例:1)全书收字5866个,分19韵。
2)分部不论声调。、
3)各部中的同音字之间用O隔开。
6.急就篇
西汉·史游著。以63字为一章,共32章。是一本速成教学童识字的字书。第一部分列举了132个姓;第二部分“言物”;第三部分写的是职官方面的字。全书最后用四字句歌颂汉代的盛世。
主要特点是:1)生字的密度大;2)整齐押韵,便于记忆;3)知识比较丰富。
7.被动句的类型
(一)无形式标志的意念被动句
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二)有形式标志的意念被动句
1)…….(动词谓语)于……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为……(动词谓语)
如:不为酒困。
3)…….为……所(动词谓语)
如: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4)…….见(动词谓语)
如: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5)…….为……见(动词谓语)
如:烈士为天下见善矣。
6)…….见(动词谓语)于……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7)…….被……(动词谓语)
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8)…….被……所(动词谓语)
如:其弟今被贼所杀。
9)…….吃……(动词谓语)、……乞……(动词谓语)、……教……(动词谓语)、……给……(动词谓语)
如:乞金莲向前把马鞭子夺了
三 解释加点的词
四 断句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