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考试要点(1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23


    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1、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
综合研究消费行为与商业区位、分布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赖利提出零售引力法则,康维斯改进为断裂点理论。基本思想是商店对消费者的引力与其规模成正比,与商业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该模型把消费者作为群体研究,认为消费者符合经济人的概念,从经济的合理性研究消费者单目的的消费行为空间,但实际消费者是“概率人”。
美国赫夫的概率引力模型:该模型引用了空间相互作用的原理,认为消费者消费中心的距离及消费中心的规模与消费行为的产生存在较大的因果关系,距离越近,规模越大,消费中心的吸引力越强,消费者在该中心进行消费的概率越大;反之则越小。但是该模型没有对影响消费者如何选择商业中心的其他因素做出判断;对计算距离和吸引力参数考虑不够;模型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2、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
研究了消费者行为的个性性质和动机。没有考虑特定的商业中心,是一种使消费者的区位选择能够在非具体情况下得到概括的一般模型。
3、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
弥补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个人的行为活动,不能完全说明消费者实际消费行为空间的缺陷。
4、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
购物是循环行为,随学习和认知而变化,前期购物行为的满意程度将影响后期购物行为,从而影响消费行为空间变化。在购物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中,涉及四个重要的因子:商业空间的性质、个人行为的性质、在商业空间内个人对因素评价的变化、个人行为的随机波动。
总之,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是以社会、心理和生理等需求能引起刺激力的思想为基础的,这种刺激力通过从消费者心理图谱中的那些商店或商业街中选择出一个愿意光顾的商店而得到满足,对这个商店或商业街的确定或不确定的期望,能够引起反馈作用,从而影响消费行为空间。
5、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可以预测某商业中心销售额的增长情况、预测其他竞争对手销售额的减少情况;预测在其他商业中心附近建立新的商业设施后所产生的影响。


第十三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    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  
(1)对资源的压力
  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矿产资源消耗。
 (2)引起的环境问题  
  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水体污染。  
 (3)引起的社会问题
  财政压力、住房紧张、交通拥堵,设施供给不足、经济发展缓慢
    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霜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涵:
(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
(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   
(3)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    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任务
人文地理学在研究可持续发展方面由于在人地关系中注意人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的传统,具有自身的优势。
1、人地关系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在今天设法优化工业社会阶段的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2、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当地的人地关系
在发达国家,人口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甚至是零增长阶段。可是其人均小号的资源能源却很高,其环境问题主要属第一类。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于发达国家,死亡率接近发达国家,增长率大于发达国家,处于人口增长较快阶段。但正在朝着低增长阶段转变。其人口压力带来农业压力,造成第一类与第二类环境问题并存现象。
另外,发展中国家处于后发阶段,由于人口素质不高,资金与力量不足,不仅发展速度慢,而且人地关系特点与发达国家不同。因此人文地理学者应注意其时空特殊情况下的人地关系,这样才能找出其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型。
3、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对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有了新的警觉和思考之后作出的全新选择。这是一项全民战略、全球战略,它的实现需要公众参与,也要求决策者具有持续发展的意识,因此持续发展的教育和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节 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无需了解)
第三节 全球化和本土化
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内涵
1、自然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是最具全球化的文化形式。因而没有阶级性,不受国界、民族、性别、年龄、宗教的限制。
2、经济活动要以共同的文化认知为前提,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某种共同的全球意识逐步形成的过程。
3、人类经济行为的目的性,使得经济行为的文化涵义更强烈、更明显,经济作为人们满足自己的愿望,实现自然价值的手段,它本身也成为人类文化的外在体现。
(2)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文化全球化:指世界上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1、全球文化的逐步形成是客观事实。全球意识正在逐渐形成形成,资本主义文化利用其强势地位推广自己的价值,成为某种全人类的普遍价值。
2、西方文化后殖民扩张是主观战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冷战后调整战略,推行文化扩张,建构文化霸权,力图把非西方文化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
3、消费文化盛行的国际趋势是实际进程。文化全球化的主线是消费文化全球盛行,预制相关的2个特征是文化的商品化和大众文化的勃兴。
形成原因:
1、资本扩张:资本扩张是原动力,资本扩张的本性决定了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2、后文化时代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新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化为全球化扫清了思想意识领域的障碍,为资本主义文化扩张提供了更隐蔽的方式。
3、信息技术发展为文化全球化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1、文化的过度商品哈 2、文化帝国主义
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
文化本土化:有2层含义,一是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介入而实行的或正在追求的一种生存方式,它倡导保护和复兴传统文化,同时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合,丰富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使外来文化民族化。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异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外来文化异化本土文化的过程。文化本土化从来不可能是一条单行线。
表现形式:
1、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内趋性的趋向。各民族国家面临一个全盘西化、失去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危机,许多民族国家通过文化本土化的思潮寻求自我文化认同,这些文化本土化运动包含着希望摆脱强势的文化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而带来的认同危机,以重新建立民族的精神支柱,这些民族文化认同的走向是内趋的。
2、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外扬的趋向。在各自的文化母体中寻求先进文化建设资源,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文化资源,以构建一种超越西方工商文明的新型文化。
3、外来文化的包装与适应。文化本土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手段,而且是以经济竞争完成文化竞争的双赢途径。
局限性
(1)某些国家和地区单纯从本地利益出发只强调和维护本土文化,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漠视与侵略,而这一切反过来不仅构成了对本土化的威胁,而且构成了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破坏。本土化主要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存在,而民族国家导致极权主义、世界处于风险状态、贫富分化的两极世界,对和谐世界构成了威胁。
(2)本土化运动隐藏着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本土化有可能以拒斥西方文化殖民和现代化弊端为由,进而否定现代化文明,走向文明封闭主义、保守主义,最后拒绝参与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趋势。
    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全球化是本土化产生的前提,本土化则是全球化的反应。全球化与本土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全球化并不排斥各民族文化的兴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也利于推进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的本土化战略
以麦当劳为例:1、食品本土化 2、就餐方式本土化 3、原料本土化 4、企业经营环境本土化 5、促销战略本土化 6、定价策略本土化
    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1、经济发展对区域文化的作用
①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决定着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
② 区域经济结构、类型、性质影响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
2、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① 精神文化与经济发展
1、区域文化观念有的具有经济价值
2、文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会从多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
3、文化内核也会给区域经济结构带来影响
② 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依赖于市场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基础。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文化本身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话题/人文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