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材料(10)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29


3.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2)热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4)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5)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
(6)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7)荒漠生态系统
(8)冻原生态系统
4. 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类型
(1)淡水生态系统
根据水的运动分为流水与静水两个淡水生态系统。
流水生态系统:奔流于陆地上的长江大河和溪流是典型的流水生态系统。它一方面把各个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乃至与海洋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它也把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市等)联为一体。而且还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航运、渔业条件。
不同自然区域的河流或同一河流的不同段落,环境不同,生物种群和生产力也不一样。
(2)海洋生态系统
广阔的海洋由于各部分的深度、光照、盐分和生物种群结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海岸带、浅海带和远洋带等,它们之中又包括许多次级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态系统(包括河口湾与红树林两个独特的次级生态系统)。
一、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起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人既是其组成成分,也是系统的调节者与控制者。因此,具有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显著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  生物成分发生显著变化
2.  系统结构明显简化
3.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
4.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一般较高   
5.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6. 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这里经济发达,社会活动频繁,人口密集,同时也是科技文化、交通贸易的中心。所以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充分利用空间和集约政治、经济、人口、科技文化的地域大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2.  食物链简化。
3. 能量和物质流量巨大、转换迅速的开放系统。
4.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小。
5. 是人类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强烈、改造最彻底的地方。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等的总称。或者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它包含三个主要层次:
  1. 遗传多样性
  2. 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一)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也称基因多样性:是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强,进化潜力就大;反之,遗传多样性贫乏的物种在进化中的适宜性就差。
(二)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   
物种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当生态系统丧失某些物种使多样性降低时,就可能导致系统功能失调,出现不稳定现象,甚至使整个系统瓦解。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和生态学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基因的多样性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包含与显示了基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生境多样性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于维持物种和基因多样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一)就地保护:是指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物种及其生境在原地划出一定面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点的方式将其严格保护起来,借此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质能量流动与其它生态学过程的正常进行,即系统整体得到保护。因此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二)迁地保护:由于某些动植物物种受到高度威胁,处于严重濒危状态,必需紧急拯救,可将保护对象的部分种群迁出原地以外,在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畜牧场、引种繁育中心等人工保护中心,进行驯养和繁育,使其种群数量不断有所扩大。
(三)离体保存: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低温技术,将农作物、家畜、家禽及其野生亲缘种等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常用的方法是建立植物种子库、动物细胞库等。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地理耗散结构
自然综合体(地理综合体),是指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地结合成统一的整体。
 地理系统  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是“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并作为整体的部分发展变化的各组成成分相互制约的动态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 指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地理耗散结构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越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能力越强。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
地理环境主要的和稳定的能量供给来自太阳能。
  地理环境的次要能源包括宇宙射线、潮汐能,构造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太阳辐射通过蒸发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等。此外还有进入地理环境的地球内部核辐射能。
所谓地理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气候干湿分异和垂直带性分异)。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一   地带性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简称为地带性)的具体成因是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而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地带性的表现是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变化。
 
道库恰耶夫“地带性学说”的要点可概括为:
① 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② 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
③ 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④ 地带性规律并非惟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
 
二  非地带性规律
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海陆分异,海底地貌分异,陆地上大至沿海—内陆间的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非地带性分异范畴。
 
(一)海陆分异
海陆分异是地球上最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形成了地球表面两个最大的自然地域系统:海洋地域系统和陆地地域系统。
(二)陆地干湿度分带性
陆地自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主要是指在热量背景相同或近似的各纬度区域内部,以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为契机,所引发的区域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变化。
(三)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
(四)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
(五)垂直带性分异
   这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随着地面高度的增加,气温递降,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递增,不同高度层带水热组合特征各异,首先形成气候垂直带,进而导致其他地理要素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地貌、植被、土壤等垂直带和自然景观垂直带。
 
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就是垂直带的基带。基带以上各垂直带按一定顺序排列,则构成垂直带谱。垂直带谱的性质:
(1)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垂直带谱也将具有海洋性特征;反之基带为荒漠或半荒漠,则垂直带谱成大陆性特征。
(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和海拔偏低的带。
(3)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取决于山地海拔是否突破当地雪线高度。雪线受太阳辐射和固体降水量的影响。
 
(4)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就能完成水平地带需要的数千公里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但垂直带遵循自身的发育规律,不是纬度地带的缩影。
(5)同一山地的不同地段和坡向,带谱组成或同一垂直带的分布高度都有很大差别。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从分异的表现形式或地域结构来看,空间上主要有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以及水平与垂直相结合的多维空间结构。在大陆的水平结构中,主要表现有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由地带性分异因素形成的,后者是由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形成的。  
 
从地域分异的成因来看,由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形成的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是最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无论起因于地带性分异还是非地带性分异,水热组合关系的变化都是促使自然地带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更替的直接原因。当热量分异起主要作用时,水平地带强烈表现为纬度地带性质,当水分分异起主要作用时,水平地带实际上成为干湿度地带。
 
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关系复杂。垂直地带不是水平地带的浓缩,这是因为:第一,温度的纬度变化缘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温度的垂直变化是因海拔愈高接受地面长波辐射愈少所致。第二,降水量的纬度分布与垂直分布遵循完全不同的规律。第三,山地地貌的复杂性导致气候特征趋向复杂化,使得垂直带中出现一系列纬度地带不可能具有的特征。
第三节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是根据一定地域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彼此间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它是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实际的方法。
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一、自然区划原则
发生统一性原则: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
相对一致性原则: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
空间连续性原则:亦称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区域作为个体要保持空间连续性,不可分离,也不可重复。
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进行区划时必须全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和各自然要素的区间差异性、区内相对一致性,以及作为其根源的地域分异,尤其是主导因素。
二、自然区划方法
顺序划分法
顺序合并法
部门区划叠置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
主导标志法

 


相关话题/自然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