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6)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29


222.    土壤垂直带谱: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指随着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递增,超出一定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按海拔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也相应呈垂直分带现象。山地土壤各类型的垂直排列顺序,称为土壤垂直带谱。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除基带之外,垂直带谱中的主要土壤带称为建谱土带
223.    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24.    土壤质量评价:是指以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健康质量为中心,对土壤质量性能进行质量鉴定,并阐述土壤对某种农业的适宜程度,限制程度,生产潜力及经济效益,现在利用状况的合理程度及将来用途转变的可能性,提高土壤生产潜力与增加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土壤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食品生产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影响
225.    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
226.    生存条件:是指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或缺的那些因子,例如:光、热、水、气、土等
227.    竞争:是指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性或相同要素的不同物种,为自身生存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种间竞争的结果出现一个种被另一个种完全排挤掉或一个种迫使另一个种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等,即发生生态分离
228.    寄生作用:是指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虽常常降低寄主生物的抵抗力但并不一定导致寄主死亡;寄主死亡会引起寄生物的死亡
229.    互利共生:是指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彼此从对方受益,但它们并不相互依赖,而是可以单独生存
230.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生物与环境间的这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231.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通过变异和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
232.    趋异适应:或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生物的若干个体长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生态学上将这种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同种个体群称为生态型
233.    种群:是指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
234.    罗杰斯蒂增长:当种群入侵一个地区后,开始时增长较慢,接着加快,随后由于密度的制约又变缓,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此时个体数目接近或达到环境最大容量或环境负荷量K,增长曲线表现为S形
235.    生物群落(群落):是指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形成的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或者说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于一定生境中的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系统;它虽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相一致的组合体;一个群落中的不同种群不是杂乱无章地散布,而是有序和协调的生活在一起
236.    植物群落(植被):在一定地段上共同生活的植物种群彼此发生作用,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组合,这种组合就是植物群落(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237.    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带,即群落交错区,生物种类和个体数目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238.    物种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丰富度)和各物种的个体数目(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称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它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生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还反映了群落的稳定性与动态,以及不通过自然地理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
239.    多样性梯度:从热带到两极随着纬度增加,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渐趋减小;低纬度高山区,随着海拔增加,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海洋或淡水中,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物种多样性的这几种表现可称为多样性梯度
240.    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及其功能(作用)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同一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的生态位不同,据此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群落成员型,有优势种和伴生种两种生活型
241.    优势种(建群种):是指在群落的每个层中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大、生活能力强和对生境具有明显影响的生物种类(优势种中的最大优势者,即盖度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因而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做建群种,它们是群落中生存竞争的真正胜利者)
242.    伴生种:这些植物虽然在群落中出现,参加到群落的组成中去,但对群落内的环境所发生的作用不及优势种,有的是群落中常见的,即相当稳定地与优势种伴生在一起,可作为群落分类的一个参考,有的种类是由于外界因素(如动物、人类作用)偶然进入群落的
243.    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生长形态,在自然状态下,每一个植物群落都由若干个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种组成,但决定群落外貌的主要是建群种的生活型
244.    成层现象:生物群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定居和内部环境逐渐分化,生活型不同和环境需求也不同的植物分别出现于地面以上不同高度,其根系分布于地面以下不同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空间发生不同层次的分化,即分层现象,群落的垂直结构就是指成层现象
245.    群落环境: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随着各种生物的逐渐定居,通过植物枝叶的遮阴和挡风,根系不断分泌有机化合物,枯枝落叶层覆盖地面和减弱地表径流,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及动物的活动等不断改造原来的物理环境,使群落内部形成了显著不同于其周围裸地的环境,这就是群落环境
246.    季相:在气候变化明显的地区,植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季节性的周期变化,即植物在不同季节通过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物候阶段,使整个群落表现出不同的外貌,这叫做群落的季相,不同气候带群落的季相很不一致
247.    演替: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活动、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由于人类活动,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现象,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替代的过程就叫做演替。(可按群落所在地的基质状况(物理状况)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演替过程叫做原生演替;另一类是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做次生裸地,土壤中常常保留着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较好,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48.    顶级群落(演替顶级):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若没有重大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通过进展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保持协调、种类组成与结构相对稳定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所谓最终阶段的群落称为顶级群落即演替顶级
249.    气候顶级(显域植被、地带性植被):是指发育在显域生境(排水良好、土壤非沙质和非盐渍化的平地和缓坡地)中,与当地气候水热条件最相适应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即是气候顶级,通常也叫做显域植被或地带性植被
250.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具有多层次性、开放性、控制和反馈机制与动态性,其组分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结构有食物链、食物网以及营养级
251.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连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
252.    食物网:是指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错综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主要是指食物网,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结构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也越强,稳定性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容易发生波动或被毁灭
253.    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称作一个营养级,换句话说,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起到顶部肉食动物止,在各食物链上凡属同一级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就是一个营养级。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位于各食物链的第一个环节,属于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位于第二个环节,属第二营养级,一般生态系统的营养级限于3-5级,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少,以致不能再维持一个更高营养级及其中生物的生存
254.    生态金字塔:受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沿着营养级序列向上,能量或生产力梯级般递减,用图表示得到能量或生产力金字塔;生物个体数目和生物量也顺序向上递减,形成个体数目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三者合称生态金字塔
255.    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物间和生物与环境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与协调,种群结构与数量比例没有明显变化,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大致相等,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佳协调关系,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在人为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生态效益
256.    反馈调节:反馈是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干扰后恢复和保持其稳定平衡状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是指生态系统受内部或外界某因素的干扰而发生了一些变化(系统的输出),这些变化不是抑制而是加强了因素干扰和引起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远离平衡温度状态,往往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257.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热带雨林分布于赤道附近地区,以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年均温在26℃以上,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500mm,土壤多为砖红壤,终年高温多雨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条件,热带雨林植物种类即为丰富,群落结构十分复杂,群落外貌终年常绿,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环境条件养育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尤以昆虫、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此外营树栖生活的灵长类动物也常有出没,热带雨林是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
258.    热带稀树草原(萨王纳):分布于干湿季对比明显的一些热带地区,主要见于东非、巴西高原和印度等地,这些地区终年温暖,年均温约18-24℃,年降水量500-1500mm季节分配不均匀。萨王纳群落以高达一米以上的旱生禾草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草被层占优势,在草被层的背景上散生一些旱生矮乔木,故称稀树草原,长颈鹿、斑马、野牛、羚羊等有蹄类与非洲狮等大型食肉动物是生活在该类生态系统中的常见动物群,它们与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独特的热带自然景观
259.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主要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美国东南部等地。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较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少雨不甚寒冷。年均温一般为16-18℃,年降水量800-2000mm,土壤为红壤和黄壤等酸性土。常绿阔叶林的植物种类和结构较为复杂,乔木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乔木多由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组成,一般高20余米,叶片多为椭圆形,林冠较整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明显。动物种类丰富,昆虫和鸟类繁多,猿猴类常出没于森林之中,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也较多

相关话题/自然地理学